经过各区(县)和有关单位申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委员会审定推荐、社会公示等多项评定环节的运作,上海市政府近日批准、公布了第二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名录涵盖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10个门类,共50个项目。滑稽戏、海派杂技、海派玉雕、海派绒绣、石库门里弄营造技艺、生肖文化、余天成堂传统中药文化等一大批具有鲜明海派特色、反映近现代工商业特征、展现上海民俗文化的项目列入其中。这是上海继2007年首次公布83项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第二次公布市级名录。至此,上海市市级名录项目总数达133项。
在整个申报、评选过程中,市民协积极发挥了专家协会指导、引领作用。协会与杨浦区文化馆联合组织“叶邦叔棕编技艺研讨会”,为棕编技艺项目成功审报出谋划策,提供理论依据;积极牵线搭桥,促成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与恒源祥集团联合审报海派绒绣项目,并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力量帮助撰写、拍摄审报资料,高质量完成任务;协会相关专家陈勤建、蔡丰明、田兆元、苏颐忠等积极深入各区县,帮助进行资源调研、认证指导,得到了相关单位的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