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市剧协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为话剧《1977》召开了专家座谈会。来自北京的戏剧评论家、原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李春喜,《中国戏剧》主编赓续华,以及上海白玉兰戏剧奖办公室副主任陈达明,市政协常委、文艺评论家毛时安,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办公室主任唐静恺,市文联创作中心副主任邹平,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周本义、夏写时、荣广润、刘明厚,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杨剑龙,上海大学教授蓝凡,东视戏剧频道总导演张文龙,剧作家黎中城、李容,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周锡山、《解放日报》主任记者端木复,著名演员张先衡、尹铸胜等,会同剧组主创人员王晓鹰、吕凉、喻荣军等,就该剧进行了多方面的研讨。
大家广泛认为,话剧《1977》将影视语言转换为舞台语言,成功演绎了特殊年代里对人性的扭曲,反映了一代年轻人的总体命运转折,突出了对人的价值的重视,有相当的历史纵深感和一定的哲学内涵,尤其是在把宏观的集体叙事转换为相对微观的个人叙事中,发挥了舞台的现场感,提出了怎样理解知青、怎样认识历史的问题,引人思索。同时,对于其中的导演艺术和表演成就,专家们也纷纷给予了肯定。在探讨中,大家各抒己见,对自我的个人体验和历史经历展开回顾,并结合剧情,认真指出该剧叙事结构方面的不足,特别对剧中情节设置、细节处理、人物塑造、演员表演、台词把握以及舞美运用等方面,详尽提出了对该剧进一步修改调整的希望。
话剧《1977》根据江海洋、谷白和宗福先创作的电影《高考1977》改编,由王晓鹰导演,吕凉、周野芒等主演,于9月25日至10月11日在艺术剧院上演。该剧在电影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意在重现一个承上启下的年代,表达特殊岁月里的激情燃烧和时代转折中的人性复苏,以大型青春励志话剧的姓氏,作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庆祝祖国六十周年的献礼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