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中国第一部低幼儿童电影”的纪录片《小人国》将于20日正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日前,《小人国》上海首映式在万达影城举行,引来一场关于纪录片“真实性与故事性”的争论。该片导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坦承,走院线渠道发行,说明《小人国》有自己的市场企图心在里面。
6月已在京首映
《小人国》拍摄了5岁的孩子王、两岁的探险家和四岁的情感公主,展示了即使是父母也并不了解的儿童的真实状态,主人公所在的幼儿园名叫巴学园。而巴学园是日本畅销书《窗边的小豆豆》里的一所学校,我国教育家李跃儿用‘巴学园’命名自己的幼儿园。就在位于北京郊区的巴学园里,张同道拿起摄像机,从2006年开始记录这个小人国,跟踪2年,直到2009年通过审查,历时3年最终完成《小人国》。今年6月《小人国》首映式在北京举行,上映却放在了11月20日。
专家质疑:内容缺乏代表性
《小人国》上海首映式之后,各方专家对片中展示的幼儿园教育、拍摄手法等展开讨论。而该片故事性最为引发“为市场牺牲真实”之类质疑。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毛尖指出,《小人国》选择了一所比较特别的幼儿园进行拍摄,而该幼儿园与大家日常接触的幼儿园不大一样,发生在里面的故事也很少碰到,所以缺乏纪录片应有的代表性,“它是选了一所好的幼儿园、有那些故事的幼儿园”。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教授刘海波表示,《小人国》走院线渠道发行,可能是它强调故事性的原因,“有了市场追求,可能是得有所变通。”
导演坦言:记录片也要考虑市场
对此,张同道坦言,《小人国》确实有市场追求,“这个片子成本在200多万,有近百个拷贝,目前在全国5百多个电影院发行。为什么6月首映了,现在才上映,因为我们在挑一个好的档期,希望它能有好的票房。纪录片为什么就不敢走院线接受市场考验,《华氏911》、《帝企鹅日记》不都是又叫座又叫好的纪录片吗?”但是,他不认为《小人国》为了追求好看牺牲纪录片的真实性,“说实话,我拍这个片子一开始就冲着故事去的。好的纪录片不能像故事片一样好看,这是个长期存在的一个误区。真实本身从来不缺好故事,缺的是等待,我们花了两年就在拍啊!说起纪录片,我以前也做过一些那种貌似真实又沉闷的,现在我觉得市场、故事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