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本报记者龚丹韵●嘉宾:石川(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
●《2012》是全球文化背景的产物。它动用这么多“中国元素”来介入故事,体现了好莱坞的全球营销战略。
●灾难片的主题往往最具有全球性,但这恰恰是中国电影最不擅长的类型。中国灾难片想要走向成熟,前面还有很长的路。
龚丹韵:美国灾难片《2012》不仅票房节节攀升,还成为坊间热议。作为灾难片,比起《后天》等,它究竟有何独到之处呢?
石川:从最直观的层面看,《2012》灾害范围比《后天》扩大了。《后天》的灾难还局限在美国本土,《2012》则涉及到全球范围,这与当今的全球文化背景有关。
具体而言,影片有意识地迎合了当代某种国际关系格局。比如说,一开始就出现了G8场景。G8是当代全球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所以有观众总结说,影片可以被概括成“美国的权力,印度的科技、俄罗斯的财富、中国的制造”,这恰好反映了当今国际关系的某个侧面。影片结尾,人类的再生之地被指为非洲大陆。这一点也蛮有趣,因为非洲是现代化程度最低的地区,把这里作为人类再生之地,实际上表明了人类对于现代化的一种反思。因为大多数天灾最后都可以归结为人祸,都是人类无节制地消耗资源、破坏环境造成的。所以《2012》把人类生存的希望寄托于非洲,可以理解为对人类过度现代化的一种反讽。
所以,《2012》是全球文化背景的产物。在这个背景下,即使灾害是局部的,但国际社会成员却没有谁能置身事外。
龚丹韵:这次大众对《2012》的兴趣,有很大部分是因为片子设想了“中国拯救世界”的可能,您对此怎么看?
石川:这一点让一些中国观众很兴奋。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和影片剧情的设定不能说没有一点关系。
这部片子似乎把主题落脚在“中国拯救世界”上,但我觉得骨子里还是西方中心。比如美国的一些具体场景,都是确有所指:洛杉矶的10号公路、圣莫尼卡的海岸线、拉斯维加斯赌城、黄石公园、夏威夷檀香山的“钻石头”火山等等。但镜头一到中国,就变得抽象了,要么是大雪山要么是虚构的四川某地。这个空间场景可以被置换成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不会影响故事的发展。那几艘拯救人类的“诺亚方舟”,虽然是“中国制造”,但乘客中几乎看不到东方面孔,决定航向的官员、船长、科学家都是西方人。也就是说,推动剧情向前发展的主体还是以西方为核心,中国在叙事结构中是被抽象化和边缘化的。
这部片子的文化潜意识依然是一部典型的美国电影,观众没有必要对它进行过度阐释。它动用这么多“中国元素”来介入故事,我觉得这体现了好莱坞的全球营销战略,就是为了吸引中国观众花钱买票。
龚丹韵:灾难片作为一种类型,由于涉及到人性挣扎、伦理矛盾,甚至国际关系,似乎成为了近几年非常热销的片种?
石川:灾难片的主题往往最具有全球性,但这恰恰是中国电影最不擅长的类型。所以从《泰坦尼克号》开始,凡是引进灾难大片,一般都能在国内市场得到很好的票房回报。
灾难片历史很长,几乎贯穿了电影史发展的始终。比如中国观众熟悉的《冰海沉船》、《彗星撞地球》、《龙卷风》等等。这些片子大多涉及人与自然、与现代化、与科技关系的反思。比如《冰海沉船》,能造这么庞大的巨轮,人类的力量仿佛很强大,但在更为庞大的冰山面前,其实不堪一击。再如《摩天大楼失火记》,失火的原因,最终还是来自人自身,是施工者收受贿赂、偷工减料造成的。再如《龙卷风》,描绘了人与自然抗争的意志、对科技的追求等等。十多年前,灾难片几乎都会涉及冷战的时代背景,最近十多年,灾难片大多可以归结到环保主题上面,所以大体上灾难片也是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龚丹韵:灾难片喜欢虚构某些现实象征的毁灭,因此灾难片中总是常常看到东京铁塔倒塌了无数次、美国白宫被炸了无数遍,但是观众却仍然乐此不疲,您怎么看待这背后的文化心理?
石川:这也和各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有关。比如美国200年来本土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战争,中国一百多年来却始终天灾人祸不断。相比起来,美国人的游戏心态更加明显,他们不大会把电影与现实联系起来。但中国老百姓就不一样,战争灾害场面极容易触发人群记忆深处的创伤体验。美国灾难片大多体现出一种“自虐快感”,比如曼哈顿几乎所有著名的建筑都在灾难片中被毁灭过,这种情况在中国恐怕不会被老百姓接受。日本的情况则与岛国的地理环境有关,无法摆脱一种生存危机感,所以会有《日本沉没》一类隐喻日本遭遇灭顶之灾的影片出现,这也多少折射了日本民族一种深层次的文化焦虑。
龚丹韵:您觉得,未来中国电影是否能填补灾难片这个短板?
石川:其实灾难片我们一直都在拍,比如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蓝光闪过之后》,前几年的《紧急迫降》、《极地营救》,最近的《超强台风》、《惊天动地》等,但在各方面都不太成熟,尤其是剧情、人物塑造方面比较模式化,感染力不够。制约中国灾难片最主要的因素不单纯是创作、技术和资金,还有其他很复杂的原因,比如我们的科普意识不够,想象力比较欠缺。灾难片和科幻片大多需要比较强的科学知识背景,我们目前的教育现状,很难培养出那种艺术与科学融会贯通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中国灾难片想要走向成熟,前面还有很长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