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艺信息 ;>>正文

许鞍华舞台剧周末沪上首演《金锁记》

  张爱玲、王安忆、焦媛……话剧《金锁记》,经由名导许鞍华之手,将一个个颇具分量的女人串上舞台。自今年4月香港首演后,内地巡演近日启动,该剧本周五起在东方艺术中心连演3场。谈起这部戏,许鞍华滔滔不绝,看得出,舞台剧让她获得了更多的空间。

  说张爱玲———熟悉似朋友

  许鞍华对张爱玲的喜爱不言而喻,1984年和1997年,她分别执导了《倾城之恋》、《半生缘》这两部张爱玲经典作品,现在,《金锁记》开启了她的舞台剧之旅。对于张爱玲,许鞍华不以“作家”、“才女”相称,而把她当作“很熟悉的人”。为什么?许鞍华说是因为张爱玲笔下的香港:“我们那个时代的作品,一提到‘洋鬼子’,要么就是喊打喊杀,要么就是华人被洋人欺负,总之心态就是不平衡。张爱玲写有关香港的段落时,华人与洋人是平等处理的,那就是我看见的当时香港的气氛,所以读来非常有亲切感。”

  至于张爱玲的创作,许鞍华的评价是:“她的贡献在于,刻画人物心态尤为深入、写实。我感觉,她作品中,人物关系和社会惯例结合得特别好,说人都是社会的产物,她写的人物就是如此,牵扯不清的是人和人、人和时代的关系。”

  聊舞台剧———沟通很过瘾

  从电影到舞台剧,许鞍华的作品题材广泛,这次执导舞台剧,处理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对此,许鞍华是这样看的:“电影中的对白很生活化,舞台上的台词则可以戏剧化地讲述内心的历程,所以,焦媛的大段台词都来自原著。拍电影的时候,舞美到处找景,没有办法把张爱玲小说中描述的那种室内的光线拍出来,就算拍出来,也没有想象那么好;可是在舞台上,可以很自如地从实到虚,再回到实,有着更自由的空间。”

  至于跟演员的互动,许鞍华说:“舞台剧最好玩的地方是大家可以一起‘work’,丰富剧本。而拍电影时,很多是我想好角色、走位,演员急急消化剧本后,就开镜了,投入和沟通是欠缺的,演员往往只能安守本分地演。”

  谈王安忆———给了好意见

  《金锁记》的另一个话题,是编剧王安忆。这位中国当代作家,把张爱玲的小说改编成了六幕话剧,这也是王安忆首个改编的剧本。许鞍华透露,自己最初接过剧本后,跟王安忆互发电邮沟通,王安忆给了她不少处理剧本的意见。要把中篇小说的情节搬到舞台,不可避免地要经过删节,许鞍华表示,这次几乎把《金锁记》完整地呈现出来了,“故事主要着墨于角色的心理描述,而舞台剧的性质,能让演员直接表达心情感受”。

  张爱玲的原著,通过生活琐事和女人间的家常式对话来描述人物;而王安忆的剧本,以时间为界,选取了七巧妯娌聊天、七巧和季泽调情、姜家分家以及七巧扼杀女儿婚姻等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场景来表现。原著中季节的更替、人事的变幻、往事的追溯,用姜家女佣的家长里短来交代。

  除了保留,变化当然有。许鞍华透露,整个调子从阴冷转为暖色:“《金锁记》其实特别惨烈、恶毒,我希望尽量有生气些,若太低沉、悲哀,观众会看不下去。所以,这次处理相对活泼,还有点喜剧色彩。”

选稿:曹宇新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邱俪华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文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