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将你的手指向越国……”当手捧姐妹骨灰的西施,在最后一曲咏叹调中沉入浣江时,这个柔弱女子超越个人情感的民族大爱,让国家大剧院内观众的情绪到达沸点。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廖向红谈起歌剧《西施》首演时说:“观众席里凝固的静寂集结着巨大的动能。这种准专注的宁静,我在意大利观看《弄臣》等经典歌剧时感觉到过。”
国家大剧院出品、国家大剧院与上海歌剧院联合制作的首部原创歌剧《西施》,不仅在用西洋古典歌剧形式演绎中国古代历史传说的创作尝试中获得巨大成功;更通过首轮8场近2万观众的票房“涨停板”证明———从引进国际知名歌剧院的歌剧精品,到汇聚中外优秀歌剧艺术家演绎经典剧目,再至推出原创歌剧《西施》,国家大剧院凭借独特的剧目运营发展模式,正逐渐占领歌剧高地。
每夜都有人悄然拭泪
作为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的开山之作,歌剧《西施》酝酿筹备历时一年有余。西施的形象寄托了中国人太多的审美期待与爱国情感。因西施而发的艳词美句众多,因西施而演绎的舞台作品不少,而运用西洋歌剧形式演绎西施,确是头一遭。该剧监制邓一江称:“这是在用最国际化的艺术语言讲述中国最美丽女人的故事。”在剧中咏叹调《影子之歌》、《绸缪》、《春天的鲜花开满伤痛的祖国》中,宫商角徵羽的五声调式与钟、磬、箫等中国民族乐器遥相呼应,深刻演绎了国家、民族和个人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冲突与交织。
主创阵容汇集国内艺术界众多活跃人物:剧作家邹静之、作曲家雷蕾、导演曹其敬、艺术指导黄小曼……演出阵容亦同样聚集了国内外优秀的华裔艺术人才,陈佐湟、张国勇两位指挥家轮番执棒,张立萍、徐晓英、戴玉强、魏松、吴碧霞、孙砾等众多实力唱将分为“京组”和“沪组”轮流演出,上海歌剧院全力加盟……
首轮演出8场,每一夜《春天的鲜花开满伤痛的祖国》、《请将你的手指向越国》都会赢得全场长时间的掌声,更有不少观众在西施的歌声中悄然拭去泪水。廖向红感慨道:“现在有一些演出从视觉和听觉上不断‘轰炸’观众,观众走进剧场以后静不下心来,不能去欣赏戏剧、音乐以及演员声乐歌唱技术的美。而《西施》营造出的氛围宁静而纯粹,让我尤感欣慰。”张国勇也表示:“《西施》给我们的艺术创作起到了一个方向性的引领作用:舞台艺术如果不能为普通百姓接受而只是艺术家自娱自乐是不行的,不算好作品。”
普及工程培育爱好者
最近,国家大剧院对12800名观众进行问卷调查,在观众喜欢的表演艺术形式中,喜欢歌剧的仅占10.2%。与此同时,专家们也发现,“中国的民族歌剧、现代歌剧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我们经典的《江姐》、《洪湖赤卫队》,包括《原野》,到今天至少也有一二十年历史了。”一项不被关注的事业,定然是不会发展的。这让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及其团队萌发出制作原创歌剧的念头,希望人们关注歌剧的存在,进而了解歌剧艺术之美。
去年4月14日,一个名为“今夜无人入睡———歌剧主题艺术展”的展览在国家大剧院开幕,也正式揭开了首届“国家大剧院歌剧节”的序幕。在此后的79天里,国家大剧院上演了世界歌剧和中国民族歌剧的13个剧目38场演出。在世界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国家大剧院歌剧节”所有演出出票率在88%以上,成为京城文化市场的热门话题之一。
10.2%的观众为何能创造88%的出票率?其背后有着长期而缜密的普及与推广歌剧艺术的工程。2008年11月,国家大剧院启动“歌剧百场讲座”,在以后的8个月中,他们先后走进北京大学、中国银行、海南航空公司等众多高校名企及社区,通过网络直播、录播等传播方式覆盖34万多人次。歌剧节期间,国家大剧院邀请中央歌剧院、中央音乐学院的青年艺术家在大剧院公共空间进行了400多场歌剧普及演出,为20多万人次演绎了众多歌剧经典片段。正是如此浩大而且亲民的歌剧普及活动,培育出了自己的歌剧爱好者和广阔市场。
“保留剧目”非“独占”
“我觉得国家大剧院真正与国际接轨了。国际上有许多著名剧院自建院之初就有自己的保留剧目,而不是停留在一个地点的概念上。”对于国家大剧院的“保留剧目”,前中央歌剧院院长刘诗嵘高兴之余提出厚望:“希望他们能够按照国际惯例走下去,创作出一部又一部好作品。”的确,国家大剧院不能仅仅停留在剧场的建筑地理概念上,而更应该是一个有活跃艺术创作和制作能力的艺术机构。
国家大剧院一周年献礼之作———大型原创史诗京剧《赤壁》令传统的“一桌二椅”京剧艺术有了突破性进展,也让京剧拥有了众多“80后”年轻观众。至今,《赤壁》已经上演4轮近40场,观众多达10万人次。首部原创话剧《简·爱》首轮演出10场即收回全部成本并略有盈余。及至今天的歌剧《西施》,通过有效控制成本,注重项目营销,首轮演出就回收成本的85%……一系列剧目令国家大剧院不仅有了自己的“保留剧目”,而且在这条征途上走得越来越稳健。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创新,国家大剧院开始摸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原创剧目运营与发展”的模式,即强调前期策划,注重资源整合,坚持面向市场,打造融资、制作、宣传、营销合一的综合团队等。歌剧《西施》的成功出品也缘于此,四幕歌剧《西施》整合了全国16个单位的优秀人才,其中演员近200人,台前幕后的制作人员近150人。正如国家大剧院管理者所言:“大剧院就是要发挥这种平台作用,推动中国歌剧事业的发展和中国歌剧人才的培养。”
不仅如此,歌剧《西施》还迈出了歌剧版权输出的新尝试———国家大剧院与联合制作方上海歌剧院共同享有这部作品的版权。明年上海的歌剧爱好者就能在家门口欣赏到歌剧《西施》了。“保留剧目”非“独占”,专业人士表示,这无异于打破了表演艺术市场的一种潜规则。在竞争中演出,它才能更快地成长、更多地惠及公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