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鞍华的执导给舞台剧《金锁记》带来了电影感。早报记者 高剑平 图
几片用木条制成的景片构成了简洁的舞美,幽暗的灯光显出压抑,演员们讲着粤语的台词,用激烈的形体表现张爱玲笔下阴暗畸形的人性……昨晚,香港话剧团根据张爱玲小说和王安忆剧本改编的《金锁记》在东方艺术中心上演。电影导演许鞍华第一次尝试执导舞台剧,赋予了这部舞台剧更多电影感。相比5年前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的版本,这个香港版的《金锁记》虽然有着地域文化之隔,但演员们的表演却入木三分,更多了几分张爱玲的味道。
昨晚的演出基本忠实于王安忆的剧本,同样是通过两个下人家长里短的闲聊串场,同样是顺着时间顺序展开的写实叙事,同样是借用了很多张爱玲原著人物的对白。即使是开场曹七巧嫁入姜府,都和5年前上海演出的版本如出一辙。
不过,同样是电影导演“串场”执导,许鞍华版和5年前黄蜀芹的版本相比,风格显然更为电影化。剧中,场景切换常有蒙太奇之感,原本略显冗长的剧本经过这样的处理,节奏明快了不少,叙事也变得简洁流畅。而舞台上的灯光自始至终都以幽兰幽红色为主,许鞍华之前表示,她希望通过这种灯光表现张爱玲笔下深宅旧院的室内感和压抑感。虽然故事的讲述和演员的表演都十分写实,但许鞍华的空间转换却十分写意,简单的几个景片通过来回移动,就变换了时间和空间。
当然,这个港版的《金锁记》在张爱玲和王安忆之外,也多了不少香港文化的烙印。尤其是演员们的表演,在风格上和之前上海版本的演员很是不同。但他们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张弛有度的表演,显然更能表现张爱玲笔下的人情世故和世俗人生。焦媛饰演的曹七巧性格鲜明,人物变化的脉络也十分清晰,而包括姜季泽在内的其他群众演员表演也都颇为准确。只是,舞台上略带夸张的激烈感情戏,也让一些观众有看“港剧”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