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光之城2:新月传奇》在全球少女一浪高过一浪的尖叫声中迅速席卷欧美票房。在《新月》票房一路走高之际,这部系列片的第一部《暮色》也顺势登陆咱们内地影院。说实话,《新月》这部电影本身实在很无趣,很有金酸莓烂番茄风范,但如此中下之作却能引发全球各地票房狂潮,这《新月》现象,还真是值得絮叨絮叨。
《新月》继续着《暮色》中青春美少女贝拉和恰同学少年的素食吸血鬼爱德华之间的爱情纠葛。《新月》是这样开始的:虽然是青春正芳华,但贝拉在迎来18岁生日之际,内心却充满了对衰老的恐惧,她难以想象永远17岁的爱德华将来要如何守候着一天天变老的自己。所以当她来到爱德华家接受库伦家族的生日祝福时,也是满脸阴霾。
而生日聚会上的意外流血事件也让爱德华忍痛做出“爱她就离开她”的决定。于是18岁的贝拉不用等到韶光易逝就已沦为弃妇。于是,夜夜噩梦的贝拉转靠两小无猜的狼人雅各布以求慰藉。这边厢热情的雅各布对贝拉忠心耿耿,而那边厢的爱德华一听到她的死讯,就立马要抛下永恒之身,只为实现一场“不求同生,但求同死”的戏码。
整个故事往俗里说就是吸血鬼、人类、狼人三角纠结版的《罗密欧与茱丽叶》,而感情纠葛之外,坏蛋吸血鬼维多利亚还要时不时出来捣捣乱、找找茬。电影简直像是青春期少女的痴人呓语,拖沓唠叨,两个多小时,就磨磨叽叽了一个小弃妇故事。但人家票房就是好,谁让无数小姑娘对小说原著“超有爱”,对身高185公分、眼神忧郁的爱德华“超有爱”,对一身腱子肉的阳光男孩雅各布“超有爱”呢。电影让人难以理解贝拉自私偏执但就是万千宠爱集一身没关系,没有体现小说精髓更没关系,再动人爱情也是要通过具象的人物体现的,要看故事回家看小说好了,电影只要有美女帅哥型男撑台面就行。《新月》的票房爆棚实在让人叹服中学女生的强劲购买力。
现在,就让我们来盘点一下《暮光之城》系列,看看其传奇票房背后的好莱坞之四要素。
畅销书改编
为《新月》大卖做保证的首先是四部曲《暮光》小说作者斯蒂芬妮·梅尔。这位来自美国凤凰城的两个孩子的妈妈,简直堪称美国魔幻版“琼瑶阿姨”,不知道赚得多少青春期少女的念想。仅在美国本土,《暮光之城》系列的销量就已超过5000万册,在全球,则销量突破8500万册。现在《暮光》的小说已经在37个国家发行。该系列还先后荣膺亚马逊网站最近十年来最佳好书、《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小说、《出版人周刊》年度最佳好书、美国图书馆协会十大青少年票选最喜爱读物之首等各大奖项。而梅尔本人则被誉为2005年最佳作家新秀。梅尔阿姨已有直追《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之势。而畅销书改编的电影自有其票房基础,广大书迷意味着强大的潜在购买力。《哈利·波特》、《指环王》和惊奇漫画的各大英雄系列就是佐证。《新月》票房大捷,小说原著是基础。
吸血鬼情结
有人说《暮光之城》系列让吸血鬼电影重放异彩。吸血鬼影片一向是西方影视作品的热门题材,就连动画片也有一出闹腾的《怪鸭历险记》。好莱坞之前的吸血鬼题材,向来以“人鬼正邪不两立”的模式居首。比如大卖的《刀锋战士》系列:“日行者”背负自己的“半人半吸血鬼”身份,立誓要斩断一切邪恶的吸血鬼,于是刀锋一出,各路鬼魅魍魉闻风丧胆。往常这个题材基本就是在动作片打打杀杀的套路中进行。而1994年的《夜访吸血鬼》走的是探讨孤独、选择、堕落和永恒的高端路线,虽然好评如潮但未免阳春白雪了一些。而《暮光》系列,则剑走偏锋,来一场小男女间的风花雪月,人类和吸血鬼间的异族忌之恋又让这感情纠葛来得酷劲十足,于是中学女生迅速臣服。聪明的梅尔用一个吸血鬼故事包装了一个俗烂的言情小说,为无数少女编织了一场春梦。吸血鬼、狼人等元素其实都是用来为男女主人公的出双入对设置障碍,不虐不成风骨么,不然怎么体现真爱的伟大。所以吸血鬼故事是形,而《罗密欧与朱莉叶》才是神。小说中的感情纠葛借用的就是莎翁的这出著名悲剧,只是在《暮光》系列中,两个宿敌家族变成了“人鬼不能两立”的异种。
美少年组合
电影里,深情的罗密欧化身成了戴着红色隐形眼镜、脸上打满白色粉底、忌口向善的吸血鬼爱德华。为了体现和罗密欧的无限接近,爱德华也不忘在电影中来一段罗密欧的念白。虽然他嘴上说莎翁笔下的这对恋人太傻,一定还有其他办法来成全爱情,但一旦轮到他自己身上,他马上就来上一段殉情表演。更何况这样一个情种,还生得一副潘安模样。于是扮演者罗伯特·帕丁森成了各国少女的怀春对象。当大街小巷满是中学女生的超分贝尖叫,当无数姑娘争先恐后地叫嚷着:“咬我吧,帕丁森!”,当她们忙着在FACEBOOK、TWITTER上发布和他相关的种种,这份感情已经早已超过了电影的魅力,这简直就是典型的青春期蠢动么。帕丁森自己在采访中也说搞不明白自己怎么一下子就成了万人迷了。其实他在电影中也就是摆摆POSE,耍耍帅而已,演技,不好意思,真没看出来。
如果高大英俊忧郁神秘吸引不了所有的女同学,没关系,还有那腹肌线条优美的狼人同学伺候在侧,总有一款适合你。电影里的狼人一族时不时地露出健硕的上身,别说小女生难以抑制心潮澎湃,就是男人看到这个身胚也忍不住赞叹两声。于是,第一集《暮色》捧红了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和罗伯特·帕丁森,而第二集《新月》则捧红了90后小朋友泰勒·洛特纳。
续集模式化
《新月》在美国公映,首周末三天就创下了1.407亿美元的本年度周末票房纪录。之前第一集《暮色》北美上映20周后,票房才达到..93亿美元。《新月》是又一出大卖的续集。续集影片一直受宠于好莱坞,对此商业现象,学院里的教授们也忙着摆弄数学模型,誓要研究出续集成功的模式。对此,英国的卡斯商学院给好莱坞甩出了一个报告。商学院的教授们在经过了理论化、数量化的研究分析后,发布研究报告声称:对电影产业而言,投资拍续集比另起炉灶制作类似“姐妹篇”影片更加安全,利润也更加丰厚。经过对原作的票房表现、是否保有原班演员人马、原作与续集之间的时间间隔等因素的研究,研究人员将能够对续集的基本市场表现、是否值得投资等做出量化分析。卡斯的教授们在《新月》上映前就预测本片在北美市场的总营收将会达到2.67亿美元。
卡斯商学院的索尔斯滕·亨尼格·素罗教授就表示:“电影是一项关于幻觉和梦想的产业,它的魅力让人们痴狂。我们的基本想法是,通过一些理性和量化的分析,希望人们能够认识到电影产业与其他行业的相同之处。我们在研究报告中所谈到的电影续集的成功要素就是品牌的延伸和扩展。”
“电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也是“每秒24格的谎言”。一秒24格里的精心设计,为了造梦,更为了生钱。电影工业发展到今天,整个产业的模式化和市场化已经登峰造极。当然,高风险的电影业不是几个数学模型就可以说透的。理论分析和数据模型有利于制片商炮制风险相对较低的作品,但并不意味着十全的票房保障。而这也正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如果一个片子一出来就像流水线上的商品一样,大家对它的功能外观了如指掌,那也太乏味了。那时,电影也就不是人们口中的第七艺术,而真正沦为工业世界的一粒微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