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艺信息 ;>>正文

北美圣诞档,看《九》的六个理由

  北美市场一年一度的狂欢———圣诞档已经开幕。短短一个多月里,据说将有20来部电影上演疯狂的圈钱游戏,但其中真正的重量级作品不多,最吸引眼球的无疑还是《阿凡达》和《九》。

  对全球影迷来说,截至目前2009年最后一部可以用“震撼”来形容的电影是詹姆斯·卡梅隆的3D巨作《阿凡达》,创作12年,耗资近4亿,最先进的CG技术,IMAX3D效果———这便是大片的魅力和号召力所在。卡梅隆十年前就预言,2009年是3D元年,更有冲击力的视听效果已成为当今电影创作的一大方向。

  大势所趋的潮流谁也无法阻挡,如今的观众早已习惯了影院中的炫酷刺激的视听轰炸,但越来越多人感到的是“视听疲倦”,而非享受。还好,在这个充满尖叫声的3D元年的尾巴上,还有一部能给人们带来真正视听享受的电影,那就是即将在圣诞节当天于北美上映的好莱坞歌舞片《九》。

  从《八部半》到《九》

  一个经典故事

  1963年,意大利电影大师费里尼拍摄了一部震惊影坛的作品———《八部半》。陷入中年危机和创作瓶颈的意大利导演圭多要拍摄一部电影,布景已经搭起,他却仍对影片毫无头绪。因为此时的他,还迷失在与妻子、情妇、女明星和女记者等多个女人的纠缠中无法自拔,生活在梦幻和现实的交织中呈现出一片“美丽的混乱”。《八部半》中充满了隐喻和象征手法,费里尼在亦幻亦真的意识流中坦诚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影片中的导演圭多就是他本人的写照。40多年以来,这部电影一直被奉为艺术电影的经典和心理电影的典范,它的创作手法影响了之后的许多影片。

  或许,费里尼生前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对自己内心的袒露和分析有一天会被搬上百老汇舞台,那些被许多人认为沉闷的影像会成为大牌明星的载歌载舞。1982年,第一版改编自《八部半》的歌舞剧《九》在百老汇上演。这版《九》一共演了729场,拿下了包括最佳歌舞剧和最佳女主演在内的5座托尼奖(戏剧界最知名的奖项之一,相当于电影界的奥斯卡奖)。最新一版的歌舞剧《九》则在2003年4月上演,已经演出了283场,拿下了2座托尼奖。毫无疑问,不管它对费里尼的原作有何“扭曲”或“超越”,这都是一部成功的百老汇歌舞剧。

  如今,拍摄过《芝加哥》和《艺妓回忆录》的好莱坞导演罗伯·马歇尔又改编了这部百老汇歌舞剧,将费里尼的故事重新搬上了大银幕。经历了40多年之后,电影《八部半》终于成了“第九部”电影。从银幕到舞台,再从舞台到银幕,与其说歌舞片《九》是对音乐剧的改编,倒不如将它看作是对电影的回归。

  从《芝加哥》到《九》

  一位电影导演

  对于《九》和《八部半》的关系,导演罗伯·马歇尔谦虚地认为,《九》不是《八部半》的重拍:“我永远无法触碰到费里尼和他那永远伟大的天才之作。”这样说不是马歇尔故作客套,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奥斯卡最佳影片《芝加哥》的导演,而不是一位在威尼斯拿奖的艺术片导演。

  马歇尔从12岁就开始跟着音乐剧公司演戏,大学期间获得了音乐戏剧学位。在执导筒之前,他做过歌唱和舞蹈演员,并长期担任过百老汇音乐剧舞蹈设计师。到了2002年,拥有纯正百老汇戏剧界出身的马歇尔拍摄了歌舞片《芝加哥》。《芝加哥》是由百老汇经典音乐剧改编而成,马歇尔充分发挥了自己在音乐剧方面的造诣,在这部讲述“黑暗和犯罪”的歌舞片中,将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社会嘲讽得淋漓尽致,并在影片中实现了令人赞叹的视觉创意。这部影片成了马歇尔导演生涯的光辉起点。美国电影学会奖年度十佳影片、金球奖最佳影片、奥斯卡最佳影片……马歇尔几乎靠这部影片赢得了所有人的肯定。难怪音乐剧《九》的作词人毛利·耶斯顿说:“没有第二个导演更适合拍歌舞片《九》了。”

  其实,早在2002年拍完《芝加哥》后,影片投资方就计划让马歇尔再拍一部歌舞片。马歇尔当时就说,他希望有一部能够更深入人物内心的影片,来表现一个在进退维谷时的精神状态。他认为“也许这样一部电影会带来一场歌舞片表现力的革命。”2006年,马歇尔拍摄了电影《艺妓回忆录》,却反响平平。或许真的是意识到自己的天分只在歌舞片上,马歇尔确定了改编音乐剧《九》。从《芝加哥》到《九》,从折射一个时代到深入一个人的内心,作为电影导演的马歇尔在艺术上迈出了一步,而歌舞片似乎也正在超越它的传统。

  圭多和他的女人们

  一场明星盛宴

  对于《九》中的导演圭多而言,女人是他噩梦般生活的主题。女明星克劳迪娅是他的追求对象和缪斯女神,卡拉是和他满足欲望的情人,路易莎是让他闹心的妻子,莎拉姬娜则是他少年时有过纠葛的妓女,此外还有他视为知己的女服装师、撩人的女记者,和他那阴魂不散的母亲。在被创作搞得焦头烂额的同时,圭多试图平衡自己在这群女人中的位置,却始终越搞越糟。

  而对于圭多的饰演者丹尼尔·戴·刘易斯和电影观众来说,这群女人不只是故事中的女神、情人、妻子,还是一群炫目的好莱坞大明星。细数一下她们的扮演者,妮可·基德曼(克劳迪娅)、佩内洛普·克鲁兹(卡拉)、黑眼豆豆主唱菲姬(莎拉姬娜)、索非亚·罗兰(圭多母亲)、凯特·哈德森(时尚女记者)、朱迪·丹奇(圭多知己)、玛丽昂·歌蒂娅(妻子)。在这7位女星当中,拿过奥斯卡奖的就占了5位。这个星光晃眼的名单,再加上2008年奥斯卡影帝刘易斯,《九》拥有的是非一般“豪华明星阵容”。这样一群男人女人出现同一部歌舞片中,在近年的好莱坞电影中实在罕见,除了赞叹它是场千载难逢的盛宴,你还能说什么呢?

  值得一提的是,在1963年拍摄《八部半》时,费里尼和圭多饰演者马塞洛·马斯楚安尼也是“艳福不浅”。《八部半》云集了当时意大利乃至全欧洲的著名女星,其中包括1960年代红遍欧洲的女星克劳迪娅·卡汀娜和阿努克·艾梅。

  混搭复古时装秀

  一段时尚之旅

  有了“歌舞片”和“女人”两个关键词,《九》必不可少的当然是时尚。《九》的服装设计师柯林·阿特伍德是第三次和马歇尔合作,她曾担任《芝加哥》和《艺妓回忆录》的服装设计,并因后者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在《九》中,柯林·阿特伍德极尽能事让演员的服饰表现出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意大利潮流风格,优雅迷人,奢华而端庄。阿特伍德说:“如果说我在设计方面参考了某部影片,那它不是《八部半》,而是费里尼的另一部经典:《甜蜜的生活》。”

  圭多的故事发生在60年代初期的意大利,但影片中出现在圭多梦幻中的女性形象却包含了从20年代到60年代的多个年代。用时尚的眼光来看,《九》中的女性着装服饰不仅能体现60年代欧洲时尚潮流,还能显现出多个年代的流行特色,宛如一场年代混搭的复古时尚秀。比如,在影片中,有多处场景闪回至圭多的少年时期的30年代,索非亚·罗兰(圭多母亲)和菲姬(妓女莎拉姬娜)的服装风格就与60年代现实场景的有所差别。

  在《九》中,有许多极具想象力的舞蹈服装,都是阿特伍德专门为这部电影设计的。她还根据每个女星不同的形象为她们分别设计了不同的服装。另外,由于大部分演员都需要跳舞,几乎电影中演员所有的鞋都是从意大利专业舞鞋生产商那里定制的。仅仅是充当歌舞背景的临时演员,就有300多套服装和200多双鞋子。用阿特伍德的话来说,“光是《九》中的鞋就称得上一部电影了。”

  如何面对混乱人生

  一个核心主题

  对费里尼来说,《八部半》是要表达自己,对马歇尔来说,《九》则是要试图探寻圭多(费里尼)的内心。但不管是看似沉闷的黑白片《八部半》,还是华丽璀璨的歌舞片《九》,都离不了这么一个主题:一个人在深陷混乱人生境遇的时候,究竟该如何应对?

  在这个故事中,圭多面临的各种危机其实可以归结为三类:事业、情感和信仰。圭多的缪斯女神克劳迪娅多次出现在梦中,却对他的作品不屑一顾,而不离左右的影评人也让他心烦意乱,艺术创作上的焦虑显而易见———事实上这也是费里尼自己的写照,当时他“背叛”了新现实主义,被意大利电影界的主流所抛弃;周旋于妻子、情人之间让圭多疲惫不堪;加上与母亲的隔阂,梦中情人的拒绝,他的情感世界几乎彻底绝望;而当他想在绝望之时依靠信仰支撑的时候,却得到大主教模棱两可的答案:人生非要快乐吗?

  这三重人生危机同时出现在圭多身上,他的内心和生活一样混乱不堪。电影用梦境和现实不断转换的意识流方式将他的内心世界完完全全袒露在银幕上。从片头圭多被从天空拽下来的第一个梦开始,到结尾处他躲在桌子底下开枪自杀的梦,一共有十几个荒诞离奇的梦穿插在沉重的现实之中。费里尼曾经说,《八部半》结尾圭多自杀的梦其实象征着重新开始,是圭多直面无法解决的问题的开始。这也正是最终的解决方式,圭多在影片结尾拉起了妻子的手,他无法终结人生的混乱,于是选择面对。或许,它们真的会变成“美丽的混乱”。

  在表达同样的主题时,《九》较之于《八部半》最大的不同是歌舞片形式。梦境的表现在费里尼的黑白影像中时时让人感到不解。而在《九》中,寄托费里尼当年的浮生苦闷与梦幻的种种意象化为了明星的霓裳歌舞。歌舞片的华丽与极度煽情让所有梦境都变成了强烈的独白,欲望在艳舞中如鲜花逼人地开放,痛苦则在高歌中肆意释放。因此,在《九》面前,观众更能跳出那些苦闷的心理纠结,更多程度上成为一个“观众”。

  从音乐剧到歌舞片

  一个创作传统

  提起好莱坞经典影片,歌舞片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类型。歌舞片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末,在50、60年代,有过一段辉煌的鼎盛期。那个时期的许多作品如今都被视为不可超越的经典。像50年代的《雨中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和60年代的《欢乐满人间》、《奥利弗》等等,都是流传甚广的经典,也是电影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作品。

  同样是在60年代,歌舞片的创作中出现了一些直接从舞台音乐剧改编而来的作品,这些作品并没有因为缺乏剧本的原创性而受到诟病,反而成就了不少新的经典。导演罗伯特·怀斯1961年改编了伯恩斯坦的著名音乐剧《西区故事》(原剧取材于自《罗密欧与朱丽叶》),狂揽当年10项奥斯卡大奖。1964年的《窈窕淑女》改编自同名百老汇音乐剧,获得了当年13项奥斯卡提名和8项大奖。

  之后,这种创作方式便成了歌舞片创作的一个小传统。尤其是在近些年,原创歌舞片数量逐渐减少,却不断有导演将著名音乐剧搬上大银幕,除了马歇尔2002年的《芝加哥》,还有2004年的《歌剧魅影》、2007年的《发胶》等影片,都出自经典的百老汇音乐剧,当然,还有今年的《九》。

选稿:蒋俊颖  来源:文汇报  作者:冯永斌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文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