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60届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入围影片的逐渐公布,这个冬季的期待中也多了一个名词——金熊。不久前刚遭受突如其来牢狱之灾的波兰斯基带来了他的新片,法斯宾德的穆斯女神汉娜·许古拉等待着明年二月的终身成就奖。柏林电影节在年底撞入影迷眼帘的同时,禁不住让人回想起今年欧洲的另外两大电影盛会。综观戛纳和威尼斯的竞赛影片,人性、压抑与成长依然是不变的关注。或许我们也可以从中窥探出今年金熊奖的去处。
蜕变带来的担忧
这两年,法国人似乎爱上了黑帮片。继叫好又叫座的《头号公敌》之后,《预言者》这部讲述轻罪少年如何在牢狱中生存蜕变的影片更是摘得了今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的桂冠。
影片一开始,阿拉伯裔青年吉贝纳就坐入了囚车。导演以一组窥探式的镜头窥视牢狱生活的开端——
吵闹、暴力和无知是一切的开始。当囚车开动,吉贝纳贴着铁窗,窥视车外的光明世界。缺乏资助与朋友的吉贝纳在牢狱工作中显得相当无助,但他很快适应了裁剪的工作。然而,真正的监狱生活才刚刚开始。恺撒·露西尼的出场给吉贝纳的监狱生活制定了规则——杀人或者被杀,服从或者死亡。恺撒和狱警的一段对话显现了牢狱中错综复杂的帮派势力。这个白发科西嘉人在这片围墙内拥有绝对的权力,意大利人、看守和狱警无一不受其控制。作为B监狱的头目,他被狱外的合作者命令除掉A监狱的掌控者。恺撒发现了新来的吉贝纳。吉贝纳是阿拉伯人。虽然吉贝纳对于自己的信仰一直处于模糊的边缘,但一张阿拉伯裔的脸庞足以解决一切。科西嘉派的人找来了吉贝纳,没有选择,杀了那个掌控者,或者,永远呆在这片围墙里。
那时的吉贝纳桀骜却无力。他一次次地看着恺撒的眼睛,却又一次次地被命令撤回他的视线。吉贝纳感到了恐慌。他反复低语着“我不能杀人,我不能杀人……”回到了房间,吉贝纳六神无主地找来了狱警。可他等来的不是狱警而是几乎窒息般的威胁。残酷的第一课。吉贝纳试图在工作中惹麻烦,希望自己能被关起来。但这个小小的计谋又被老奸巨滑的恺撒揭穿。于是无路可逃的小人物舍弃了所有的不羁,束手就擒。为了生存,吉贝纳必须蜕变,在这个世界里,或许堕落更接近成长的本质。
瑞比是吉贝纳成长的第一步。吉贝纳来到这个掌控者的房间。瑞比并不像恺撒那样让人无比压抑,他和吉贝纳聊天,告诉他在狱中可以念书,甚至表示可以借书给他。然而,吉贝纳的嘴角不断流出殷红的液体,他终于无法忍受,吐出藏在嘴中的刀片杀害了瑞比。看着血泊中的瑞比,吉贝纳只能颤抖。
吉贝纳完成了他的第一次蜕变。他不断地清洗衣服上的血迹,就好像不断地洗净过去的自己。“现在你受保护了。”这是唯一的结果,也是最安全的结果。
第二组窥探式的镜头在吉贝纳的梦里出现。他窥视到了自己与瑞比,扭打、血迹以及黑暗。当梦境消退,留着胡子的吉贝纳从床上惊醒,发现身边坐着瑞比。瑞比对他唱着生日快乐歌,食指宛如蜡烛一般燃烧。影片底部出现了字幕:一年。这是吉贝纳牢狱的庆生,或许也是他的重生。科西嘉派占据了他的生活,而瑞比则进入了他的生命。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不为科西嘉人卖命,也不为阿拉伯人卖命,他只是为了自己,为了生存。宗教对于他来说一直都是暧昧的概念。进入监狱的时候,狱警问他有什么宗教信仰,他回答不出。吉贝纳在宗教的归属感中游荡彷徨,只有想象中的瑞比,那个再也不存在的瑞比可以帮助他。
科西嘉人纷纷离开了,只剩下苍老的恺撒。孤独的恺撒开始重用吉贝纳,后者成为了前者的眼睛和耳朵。吉贝纳在狱中的生活越来越丰裕,甚至莫名地对学习有了极大的热情。
第一次假释到来了。吉贝纳代替恺撒走出这片围墙,墙外有危险和犯罪。假释的前一晚,瑞比再一次出现,只为了安抚吉贝纳无所适从的内心。吉贝纳走出监
狱,恍如隔世。他坐在车上,透过玻璃看着外面的世界,主题音乐第一次响起,隔绝了吉贝纳和外界的一切。
归来以后的吉贝纳开始有了自己的势力。察觉到这一切的恺撒愤怒地警告他。
第三组窥探式镜头出现在吉贝纳的回忆和梦境里。回忆里,恺撒苍老孤独,“你不再害怕我了”,这是吉贝纳的第二次蜕变。梦境里,昏暗的镜头来到郊外,奔跑的鹿群,脸部的特写,不知在暗示着什么。第二次假释时,他预言了动物撞击车辆的事故,真正地成为了预言者。那一夜,他看到的不仅仅是事故,是关于生存和蜕变的先知。回到狱中的吉贝纳看到瑞比不断地转圈,喃喃自语。他跟随着瑞比,完成了一次仪式。
第三次假释,吉贝纳为恺撒杀了合作者的手下,却留下了这个合作者,“自己去解决恺撒吧。”这一次,他已经完全蜕变成这个犯罪世界的吉贝纳。银幕上的吉贝纳在开枪后不停喘息,主题音乐再次响起,“我听不见。”他说。他安静地、与世隔绝地完成了最后一次的仪式。回到房间,吉贝纳问:“你在吗?”然而,瑞比没有出现并且再也不会出现了。瑞比的消失意味着罪恶先知的诞生。
6年前入狱的吉贝纳是一无所有的19岁青年,而出狱时的吉贝纳身后跟着三辆追随者的汽车。这部关于青年蜕变的电影反映了法国社会监狱制度的种种现状。因缺少监狱,不得已把轻罪犯和重罪犯关押在一起,其后果可能是轻罪犯变成了真正的重罪犯。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得到评委会大奖或许是因为关注了法国人自身摆脱不了的担忧。
华语电影寻找突破
相对于《预言者》对于罪犯蜕变的关注,最佳影片《白丝带》更多地是对于一代人的关注。哈内克在这部黑白电影中隐喻了法西斯精神的诞生。每一家都诞生了法西斯,孩子们在压抑中退去象征纯洁的白丝带,是成长也是痛苦。同样让人感到压抑的是金狮奖影片《黎巴嫩》。这部宛如幽闭式小说一样的电影让人找不到发泄的出口。整个故事都在一辆封闭的坦克里发生,士兵们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喘息、交谈,旁观着他们并不明白的战争。
华语电影出现在欧洲影节上已是一件常事。但是如何在他人的舞台上唱出自己的咏叹调,并获得叫好,对众多致力于走向世界的中国影人而言,却依然是一件叫人为难的事情。5月的戛纳电影节,所谓的华语影片,都没有完全跳出华语导演讨好西方的怪圈。让人不禁要问,这些电影究竟是为华语观众拍摄的,还是为欧洲观众量身定做的?相比之下,参加今年威尼斯电影节的中国电影似乎更带来了一点新意,让常年弥漫在欧洲片中的压抑感得到了些许放松。主竞赛单元,《泪王子》延续了杨凡《游园惊梦》式的、在镜头上的美感,但也同样表现了其故事张力的不足。内地影片中,纪录片的出现增加了许多新鲜感。而管虎的《斗牛》更是一部有着喜剧外衣的悲剧,这样的表述手法在近两年战争背景题材的影片中并不多见。
华语电影究竟何去何从,欧洲电影节又会给观众带来怎样的惊喜,我们期待柏林电影节在2010年初将要给出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