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专访 ;>>正文

李军:一片冰心在舞台

image

  李军在自拉自唱

  节日前要约李军采访是很难的,拨了十次后,手机终于接通。电话那头,锣鼓声传得真切,原来他在中秋节前就离开上海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巡演了,先是到福州参加中秋节晚会演出,然后直奔西安参加赏月晚会演出,再南下黄山参加京剧寻根活动,完了再去三峡建设工地进行慰问演出。9月30日晚上才赶回上海参加国庆期间的演出。这次是中国京剧院三届研究生班的毕业生联袂汇报演出,他当然不能缺席啦。逸夫舞台给他的戏份排了满满三天。

  “每逢节日都这样马不停蹄,惯了。”作为著名京剧老生、国家一级演员、上海京剧院二团团长,李军的话语里透着强烈的兴奋。

  耳濡目染檀板响从小爱哼皮黄腔

  李军出生在山东一个梨园世家,外祖父董达子是著名的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父亲李铁生在7岁时就进入尚小云专科班学戏,母亲董淑贤是老旦演员,舅舅董春伯是周信芳的弟子。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李军从小就迷上了京戏,时不时地哼几句,开始纯粹是模仿,后来在父母的悉心引导下也学了一些戏。1978年,十年动乱刚刚结束,中国戏曲学院到济南招生,李军报名并顺利地考上了这个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京剧院,专攻老生。

  李军在读大学时曾受教于叶蓬、王世续、刘盛通、李世霖、傅德威等名师。演过的戏包括《汉宫惊魂》、《失·空·斩》、《四郎探母》、《红鬃烈马》、《大·探·二》、《杨家将》、《伍子胥》、《群·借·华》、《打金砖》、《洪羊洞》、《郑板桥》、《捉放曹》、《珠廉寨》等数十出。李军基本功扎实,嗓音条件较好,唱腔动听、吐字清晰;同时又有很强的驾驭角色能力。在台上一亮相,一走步,一个身段,总能赢得一片喝彩。

  1988年,李军出演的《打金砖》获得了山东省中青年演员大赛优秀奖。

  1990年后,李军又拜梁庆云、马长礼、李鸣盛、胡少安等名师的门下,学到了一些名家真传,对日后的表演有极大的启发。1991年,他在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上以一段《击鼓骂曹》获得了最佳表演奖。

  李军是专攻余派、杨派的。余叔岩和杨宝森是分别开创一代流派的京剧泰斗,留下了不少优秀剧目,他们的艺术是中国京戏宝库中的珍宝,属于传统文化遗产。

  南下亮相揽大奖北上深造获滋养

  李军深知艺术道路漫长而曲折,年纪轻轻的不能吃老本。到了1992年秋天,他就告别了双亲,来到上海,进了上海京剧院。李军知道,上海是京剧的大舞台,与北京、天津一样,是一个大码头,观众水平很高。过去京剧演员要取得观众的认可,必须在上海登台亮相,过了这道关,才能在全国赢得市场。连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叶少兰等大师都对在上海的演出极为重视,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李军到上海后,艺术生涯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成为上海最叫座的老生演员之一。1993年,李军参加了梅兰芳金奖的角逐,他扮演的郑板桥因为栩栩如生、性格鲜明,演活了这位乱世奇才的悲剧人生并折射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一举夺得了梅兰芳金奖,这是京剧界的最高奖项。后来还参加了第二届中国京剧之星的角逐,以不俗的实力当选中国京剧之星。

  后来,李军考上了中国京剧院首届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对中国戏曲理论有了更全面的研究。李军的导师赵建伟对他的影响很深,他对记者说:“六年里,我常常到赵老师家里请教,他教我读诸子百家和《二十四诗品》、《人间词话》等文艺理论名著,从中了解中国历史和历史人物在各个时期的性格逻辑,以及中国文艺理论的精髓,对我演戏时把握人物特征极有帮助。”

  李军业余喜欢书法,跟茆帆老师学过书法。在李军的家里,书房、客厅到处挂着他写的字。李军的字很有书卷气,从二王的风格一路而来,相当典雅。

  李军每天临池不辍,即使当天有演出,回家后还是要练字。学书法不仅能帮助他凝神运气,还能在表演中增强人物的塑造能力。比如演《宋江题诗》,过去演员都是靠虚拟动作来完成的,而李军却能当场在舞台上写字。再比如最近他在《梅妃》中饰演的唐明皇给梅妃题写“梅亭”二字,也是当场一挥而就。这样的表演总能赢得一片叫好,为京剧艺术增光添彩。

  转益多师求开拓佳作连连众人夸

  前几年李军排《野猪林》时,笔者曾到京剧团的练功房采访他,看到他在李浩天先生的指导下,边唱边做身段,满地打滚。大热天,练功房里像个大蒸笼,而作为团长的他,为了省钱,以身作则,连空调都舍不得开,一段戏排下来,身上湿得像水里捞起来一般。当时我就感慨不已,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

  李军在李浩天先生的指导下,《野猪林》上演获得极大成功。

  李军拜汪正华先生为师,也是菊坛的一段佳话。汪正华先生早年跟李军的父母都熟识,当初也在山东工作。十年动乱时,汪正华被打成特务嫌疑,不能上台了,但剧团少不了他,让他在台下排戏。那时李军还小呢,汪正华常来李家串门,将小李军抱起坐在大腿上,让他学唱"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等样板戏唱段,这是在当时环境下他最高兴的事了。"文革"后,李军听说他去了香港,但一直没能联系上,音信一断就是十几年。到了2002年,李军参加演出《大唐贵妃》,他与史依弘演第一段的唐明皇与杨贵妃,于魁智与李素胜演第二段的李杨,第三段的李杨老了,谁来演呢?导演就请了汪正华和梅葆玖两位老先生,李军这才知道汪先生根本就没去香港,一直在上海呆着,他这个人低调得很,不常露面。这一下李军高兴了,与汪先生重逢了。

  汪先生是真正的杨派传人。杨宝森一辈子没有收过徒弟,所谓的杨派弟子都是私淑弟子,汪先生也不例外,但他对杨派艺术理解得很透,深得真传。建国初他曾与杨宝森赴香港同台演出,他演二路老生。但如果只听唱腔的话,观众根本分不出究竟是谁的声音。可惜杨宝森英年早逝,杨派艺术成形后,还得靠他的弟子来发扬光大,汪先生就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发扬了杨派艺术的风格。与汪先生重逢后,汪正华跟李军说:常来家坐坐。李军就去了,听他说戏,喝茶聊天,在汪先生的指点下,李军对杨派的行腔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杨宝森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把握是相当见功力的。正因为太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揣摩,杨先生透支了生命,才英年早逝的。李军认为,其实汪先生也非常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一个动作、一段唱腔都要反复推敲,比如李军演林冲"风雪山神庙"这一段,就是受了这种影响,因此唱出了林教头此时此刻悲愤凄凉的心情,为舞台角色命运的转变进行了合理的铺垫。

  去年李军在汪先生的指导下排演《梅妃》,一字一句地抠,什么地方用回龙,什么地方用三眼,反复推敲,最后将唐明皇作为一个男人的人生烦恼与性格发展表现出来了。《梅妃》在上海连演数场,观众反响强烈,中央电视台都进行了直播。

  对唱《坐宫》夫妻档家务分包"麻辣烫"

  李军的太太郭素娟曾是东方电视台戏曲频道的主持人,现在还承担了好几个节目的编导,比如知名度很高的《三人麻辣烫》,可以说就是她一手搞红的。她与林栋甫一起包装来自罗马尼亚的魏丽,一字一句地教她说上海话。现在,魏丽成了上海家喻户晓的"洋媳妇",知名度不要太高噢!

  因为李军一直在外忙演出,太太郭素娟也因为工作关系,常常很晚回家,夫妻俩能聚在一起吃个饭,喝个茶,聊个天的时间很少,所以两人特别珍惜在一起的时光。但两人即使小别赛新婚地生活三五天,也会闹矛盾,那就是家务谁做?李军要练书法,那是高雅艺术啊,理直气壮;太太要看碟片,也是研究工作啊,同样理直气壮。最后两人采取"社区管理"的办法,划片分包--太太烧饭,李军洗碗;太太洗衣服,李军拖地板;太太外出买衣服,李军埋单;李军外出应酬,太太陪同。古代有"祭酒"一职,她参加丈夫的应酬是去"监酒"的。在郭素娟的"导演"下,两人的家务也做得有眼有板,跟"麻辣烫"的节目一样开心。去年记者节时,中央电视台与中国记协一起搞了一台演出,李军与太太登台演出了一段《坐宫》,是这台节目中唯一的夫妻档。公开场合眉来眼去的,那份感情比铁镜公主与杨四郎还浓呐。

 来源:新华网  作者:唐羽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文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