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专访 ;>>正文

于丹:不听昆曲怎知春色如许

image

  于丹的新书《于丹.游园惊梦》近日正式出版。该书是于丹做客央视《文化访谈录》节目,连侃七天昆曲的系列讲座基础上润色结集而成的。书中从梦说起,围绕“梦幻、深情、悲壮、苍凉、诙谐、灵异、风雅”等昆曲的七种美,带领大家穿越千年,了解、感受那份曾被先人所迷恋却几乎被我们遗忘的一份优雅、从容、高贵甚至充满时尚气息的精神享受。
  
  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在节目录制现场和于丹合作的计镇华、汪世瑜等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他们异口同声地表示,暂且勿论名人说昆曲的形式是否适合昆曲传播,但起码它为昆曲和观众架起了一座桥梁,为这一在当今陷入“曲高和寡”状态的中国最古老最唯美的传统戏曲艺术聚焦了人们的目光,这本身就是功德一件。
  
  于丹说昆曲
  
  自幼就与昆曲结缘
  
  对于录制《文化访谈录》的初衷,于丹坦率地表示,并非出于要复兴昆曲这样的伟大理想,只是因为自己痴迷昆曲,加上汪世瑜老师的嘱托:“我从小就是戏迷,一直非常喜欢昆曲。1984年,江苏昆剧院的张继青老师出访归来在北京做汇报演出,当时演的是昆曲著名的‘三梦’(《牡丹亭》的‘惊梦’、‘寻梦’和《南柯山》的‘痴梦’),这三梦或悲或喜,那种至情至性的魅力让我一步跌入昆曲的大梦之中再也走不出来了。”
  
  而认识汪世瑜老师则缘于1987年中国六大昆剧团齐聚北京,于丹说:“到如今我认识汪老师也二十多年了,汪世瑜老师的戏我看了将近20次。所以昆曲一直是我非常迷恋的,最近一个机缘就是今年汪老师受皇家粮仓邀请在皇家粮仓负责厅堂版《牡丹亭》的总导演,执导排练演出。所以我去看他们《牡丹亭》的时候,汪老师跟我说,‘你在百家讲坛上讲论语,讲庄子,为什么不讲讲昆曲?’我当时就上了心,如今正好有了这个平台,才做了这次的尝试。”
  
  从容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于丹.游园惊梦》里,她并没去深挖那些昆曲内部的符码,只是让大家感受这种古老艺术形式的无边魅力。于丹坦言:“昆曲是一种视听艺术,我当然不可能在节目里让大家完全领略昆曲之美,但我所要讲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昆曲就是我们先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从物质生活上来讲,我们比过去要丰富很多,但是好像昆曲这种需要慢下来欣赏的艺术却渐渐失去了观众,这是因为如今的人们缺少了一种从容的心境。”
  
  于丹拿昆曲中“杜丽娘游园惊梦”和“关公单刀赴会”作比喻:“杜丽娘是逛了园林才知春色如许;关公单刀赴会时赏了江景,才激荡起一个大英雄的情怀。你再看如今的小白领为了竞争连谈恋爱的时间也没有,更不可能在面试或者谈判的路上留意周遭风景,背单词、想策略还来不及呢,可见我们的生活距离他们到底有多远?”
  
  “所以,其实我们看昆曲的时候不仅仅是在听它的曲词,而是在里面体会一段情怀和梦想,因为我们生活中真正缺少的是古人那种从容的情怀。”于丹一言以蔽之。
  
  寻找缺失的“至情至性”
  
  昆曲的“至情至性”是于丹对于昆曲的深切感受,也是她迷恋推崇昆曲的根本原因。于丹坦言:“昆曲是集文学集音乐、舞蹈,所有中国文化意向为一身的集大成者,它反映了一种文化态度,能够让我们的文化在整个世界文化坐标系中与众不同。它不仅是简单的一个戏曲形式,而是中国文化里面最深邃的符码,我们从中所获取的知识远超出戏剧本身。我用八个字概括昆曲的特质,内容上来讲是‘至情至性’,让我们赏心;从形式上来讲是‘载歌载舞’,让我们悦目。”
  
  “昆曲的美是一种虚拟之美,是一种写意之美,是人的幻化之美在想象中共同完成的延伸,它没有边界,只要在它程式中带出来的,你会在它一种既定的审美引导下去配合它完成一种默契的想象。”于丹也坦言,对于昆曲之美,每个人所能领略的程度也不同:“审美是一种眼光,是一种能力,一个在生活中能够随处发现美丽的人去看昆曲的时候,所把握住的美会比别人要多一些。其实昆曲也有一些很固定的故事,但是这些故事传递出来的内容都能在浓缩之后真正怦然入心,让大家一看就过目不忘。”
  
  名家看于丹
  
  计镇华:深入浅出一针见血
  
  作为上海方面唯一参与录制这档节目的昆剧名家,计镇华告诉记者,最初对于丹是“只闻其名、不识其人”:“只知道她是个名学者,不知道她原来也喜欢昆曲。”初次见面,计镇华就被于丹过目不忘的本领给震住了:“真不敢相信她居然能背《牡丹亭》、《长生殿》、《邯郸梦》,他们告诉我于丹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领,可是我们昆剧的本子可不是一般的小说,都是文言文,要不是对古典文学有一定造诣,那可不容易背,真是挺神奇的。”
  
  至于对文化名人于丹用“名人效应”普及昆曲这件事,计镇华也表示认可:“虽说如今昆曲已经是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它的受众面依旧狭窄,于丹的这期节目可以说是为昆曲走进寻常百姓家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她的这一系列讲座深入浅出却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昆曲的美,并将昆曲和当代人们的生活直接联系起来,她为许多知道昆曲美却不懂如何欣赏的人打开了一扇窗。况且我也认为昆曲的美本身就应该站在一个文学的高度来欣赏,才更恰当,而由一个学者来进行这一工作也最合适。”
  
  汪世瑜:双手赞成求之不得
  
  对于于丹“说昆曲”这事,算是发起者的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汪世瑜是举双手赞成,他笑说:“于丹对昆曲的热爱要从她的父亲开始,她爱昆曲并且非常钻研,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谓的那种‘粉丝’。坦白说,昆曲到了今天,为什么老是争而不信,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比如说2001年联合国已经颁布了昆曲是作为人类口述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中央每年都有一千万元是给昆曲发展的基金。各地对昆曲也非常支持,我们各地政府也是给所有从事昆曲的人员全额拨款。这样看我们的生存环境应该不错,为什么昆曲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限度?我认为还是今天人们对昆曲不了解。”
  
  对于有明星加盟为昆曲摇旗呐喊,汪世瑜表示求之不得:“于丹在人们的心目中无疑是个文化明星,而且是一个奇女子,她可以说是看东西过目不忘,对昆曲的这些台词不能说倒背如流,至少都能够很顺畅地背下来。作为我们一个昆曲演员要做到这点也很难,而她做到了。她的影响力又是非常之大,所以我相信她讲昆曲写书会使得我们许多国人也真正热爱起昆曲。”

选稿:陈群  来源:新闻午报  作者:朱渊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文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