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导演陈可辛和他执导的电影
当年青涩的黎明和一样青涩的张曼玉,以及摇曳在自行车后座的爱情,至今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文艺片经典。
2007年,《投名状》。
三位最当红的男明星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兄弟情背后的巨大反讽下,爱情退到了可有可无的角落,冷兵器时代的残酷令人胆战。
尽管故事不再温暖,场景转为血腥,但出现在媒体面前的陈可辛温文儒雅如故。得心应手的爱情片后,歌舞片、再到从未涉足的古装片,陈可辛用一次次的转变证明,在电影领域,他能够不断发掘更多、更新的东西。
而凭借《投名状》,他也成为迈进内地票房“亿元俱乐部”的首位香港导演。
拍武戏,承认是外行
陈可辛说,我不是一个天才导演,所以做每一部片子都要更花费心力。刘德华说,工作中的陈可辛是一个疯子。尽管和陈可辛是私下多年的好友,刘德华表示之前一直“不敢”和陈可辛合作,因为工作中的陈可辛是“疯的”。“拍片的时候,陈可辛几乎是忘我的,不考虑实际的可操作性。拍《投名状》的时候,他在片场转来转去,一会儿说这把刀很假,要换真的,一会儿说你们砍得很假,要真一点。我就对他说,要换真刀哦?要砍真一点哦?换你来试一试?”
面对刘德华的“指控”,陈可辛笑得开怀。第一次拍古装武侠片的他不否认自己经常提“很笨的要求”。“我不会拍动作片,所以需要很多人的帮忙。我老是强调‘质感’,这把木刀没质感可以换真刀吗?总是提这样的在他们专业人士看来很可笑的问题。”加盟《投名状》的著名动作指导程小东,拍完《投名状》摇头表示自己要退休,而这也是他第一次产生这样的想法。陈可辛说:“因为我提的要求都是他们从来没做过的。恨不得每场戏,负责动作的人员都要跟我解释,老兄,我们以前一直都是这样做的,不是那样做的。”至于以后是否继续会拍这样的大制作,陈可辛谨慎地表示,多过一千人的大场面就很难控制,拍起来很累,所以“应该不会了吧”,或者是“等女儿18岁以后”,因为“总不能在她成年之前,我没有一年的时间待在家里吧”。谈起家庭和女儿,陈可辛的话语中透露出了难掩的温馨。
要真实,摒弃暴力美
虽然将动作指导“折腾”得精疲力竭,但也正是陈可辛的这种“无知”,塑造了《投名状》不同以往的武打风格。“电影不是只炫耀动作的,我不想大家看了动作场面觉得太不真实,所以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想怎样没有招数,怎样表达一种感情。我不喜欢现在很多电影一拍就打,一打就飞,观众看多了‘高手们’飞来飞去也是会累的,我自己每次一看到飞来飞去就快进了。”陈可辛说,过去的华语片,往往把战争、把武打场面拍得太美,这样,看过片子的孩子可能回家就想拿刀做英雄,所以他要实打实的搏斗。战争从来就是残酷的,没有血,没有伤口,没有痛苦,就不能反映出暴力造成的伤害。
陈可辛承认,这种尝试不能不说是一种冒险,何况《投名状》顶着3亿元的巨额投资,不容有失。“这样的片子不是在海外能大卖的典型类型。西方观众接受的可能就是飞来飞去的中国式大侠。好莱坞也能拍的东西,为什么要看中国人拍的?”
正是背负着这样的压力,陈可辛上路了。制作《投名状》的过程,每一步他都亲力亲为,每一秒都几乎“喘不过气来”。编剧找来一位又一位,陈可辛却始终觉得不是自己想要故事的感觉,最终,他和最后一位请来的编剧一起,“磨”出了剧本。开拍之后,他继续不断地和演员们探讨,整个剧本一路拍一路改。谈起几位手下爱将,陈可辛不吝赞美之辞,“李连杰用《投名状》证明了他绝对是会‘演戏’的;刘德华的表现无可挑剔,他以前的银幕形象大多是比较精明的,赵二虎却是鲁莽、粗豪、不太懂事的;金城武是最早确定下来的演员,他的眼神中就透出这个人物的感觉”。
外界猜测,一部片中三位男主角,拍摄起来导演难免厚此薄彼;演员们力证,导演能够容纳所有人的意见,每位演员想要的部分都拍了,所以,有这样一位不怕浪费胶卷的导演,观众就很幸福。
接踵而来的就是甜蜜的烦恼了。“参加评奖要怎样报名?”面对记者的提问,陈可辛思忖半刻:“应该都会报男主角吧。”话毕又立马自我解嘲起来,“这个时候就考虑起评奖的问题来了,会不会被人说太离谱?”虽是一番玩笑,透露出的是对自己作品百分百的自信。
爱情片,归结是商业
《投名状》前,陈可辛第一部进军内地市场的影片是2005年的《如果·爱》。不少人把《如果·爱》看成与《甜蜜蜜》异曲同工之作。陈可辛说,在《如果·爱》中,周迅扮演的角色不喜欢记忆,就病态地把记忆全都删除了;金城武扮演的角色喜欢记忆,同样用病态的方法保留记忆,而事实上,在回忆中,人们是否真的互相爱过,这才是他真正想探讨的。和《甜蜜蜜》相比,《如果·爱》是用不同的方法拍同一件事———黎小军和李翘去香港都不是为了对方,然而剧终的再次相遇却让他们迷惑,爱情是否总是被蒙蔽的真实。“《如果·爱》其实就是《甜蜜蜜》的一个残酷版而已,故事根本就是同一个。只是隔了几年拍摄,自己看待生活,看待感情,也比以前更现实了而已。”陈可辛对《如果·爱》的解读和它的故事一般残酷,而谈起《甜蜜蜜》,陈可辛则直言,它根本就是一部商业片,如果真是文艺片,何必要用张曼玉、黎明这样的大明星,去街头随便找两个普通人也可以。
之所以选择歌舞片作为进军内地市场的首部作品,陈可辛说,“因为我不会拍动作戏,不能用动作为爱情加分,就只能加进歌舞这种新鲜的元素了”;而“不会拍动作戏”的他,最终还是以《投名状》挑战了一把动作戏。对此,陈可辛的解释俏皮而巧妙,“跟张曼玉们讲多了拍爱情戏,这个眼神应该如何,那个眼神应该如何,爱情戏的眼神讲了一百遍,我也想拍点其他的”。明确定位自己为商业片导演,陈可辛言谈间透露出的是务实与狡黠的并重。
下一步,为新人铺路
如今,《投名状》大获成功,陈可辛的下一部作品自然也是各方关注的话题。《如果·爱》中,张学友饰演的角色身份正是一位导演,处于事业的危机中,因为他要拍的电影永远都是先有资金、先有题材之后,最后才确定下导演。陈可辛说,“这就是张学友这个角色的难题,也可以说是我的难题,甚至可以说是所有导演的难题”。票房和市场的压力无疑是作为导演的陈可辛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叫好和叫座中只能择其一,陈可辛干脆地表示:“当然选叫座。有了这一部影片的成功,投资方才会给你机会拍下一部。”
对于市场需求和艺术表达之间的差异,陈可辛从来都是平和的。“首先,香港地方本来就小,观众数量有限,市场容量也有限,其次,我既是导演,同时也做监制,很能理解投资人的处境。”
2000年,陈可辛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以制作高素质的亚洲电影为目标,先后出品了《晚娘》《春逝》《见鬼》等商业成绩与艺术口碑均不俗的影片。2002年以来,陈可辛则先后监制了《金鸡》系列、《见鬼2》系列、《三更》系列、《春田花花同学会》《门徒》等片,对各种类型、各种方向的影片制作均有尝试和涉足。
至于《投名状》后的计划,陈可辛表示将暂不拍片,而是专心做监制。“炒热电影市场需要大片带头,但这个市场的中坚还应该是中型投资的影片,像《疯狂的石头》这样的片子多几部,才能真正托起市场。”一年内推出六位导演的六部中型影片,形成连锁集团军之势,是陈可辛手头接下去的工作。“但他们的影片必须有题材设置,而不是纯粹的个人发挥,起码故事是一听就能引起人兴趣的,这样才是符合市场期待的。”谈起扶植新人,浓浓的责任感之外,陈可辛多年在市场打拼积累的谋略同样显现无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