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专访 ;>>正文

记沪剧新星王丽君、吉燕萍

image

image

    沪剧是上海的乡音。娓娓质朴的乡音曾打动过一代又一代上海人的心。

  元宵佳节,当熟悉亲切的乡音在卖起了加座的天蟾再度唱响,满场观众又一次深深陶醉了。

  演唱《第二次握手·归国》的王丽君是当前沪剧舞台上最年轻的一代新人。这位还不曾过25岁生日的姑娘,现在已经成了85岁老艺术家杨飞飞的关门弟子、优秀传人。

  表演《璇子》选段的吉燕萍俨然是“小茅善玉”的化身。扮相秀丽端庄、表演细腻清新、唱腔委婉甜美的她,一人就在上海沪剧院的元宵系列演出中担纲主演了《石榴裙下》和《董梅卿》两台大戏。

  面对家乡戏的兴旺,喜见新一代的成长,戏迷观众一个个兴奋地拍红了巴掌。

  在后台,与这些青春伴着申曲“同行”的优秀青年演员聊天,记者真切感受到了沪剧人深入骨髓的舞台情结,也深刻体会到了乡音那种独特迷人的魅力。

  “四凤”助她立雪杨门

  谈起比自己大整整一个花甲的恩师杨飞飞,王丽君满怀敬仰之情。虽然正式立雪杨门是去年的事情,但认识老师却是在自己12岁那年。

  那是1995年,王丽君进了新泾中学沪剧特色班。这个班得到了沪剧前辈的百般呵护与关爱。是国家一级导演王兴仁为孩子们请来了有“余音绕梁听不够”美誉的杨飞飞老前辈。古稀高龄的流派创始人高兴地观看了孩子们的表演,还不厌其烦地手把手加以指导。

  之后,见面聆教的机会就更多了。从王丽君1999年考入上海戏曲学校沪剧表演班一直到2003年毕业后分进上海沪剧院,恩师一直留意关注着她的每一点进步。

  为了让沪剧新一代唱好“毕业歌”,沪剧院领导早在两年前就安排复旦大学毕业的编剧许丽萍深入校园,到各个中学采访,创作出了富有青春气息的新作《青春年华》。王丽君在王兴仁、沈仁伟、张杏声等老师的悉心辅导下,成功扮演了剧中品学兼优、但因父母遇难而陷入悲恸之中的陈慧一角,还因此在2004年上海优秀儿童剧展演中被评为“我最喜爱的儿童剧演员”。

  进团后,王丽君像海绵一样,努力学习前辈艺术家的精湛技艺,从《罗汉钱》《胡锦初借妻》到《人间至爱》,她的表演质朴细腻,充满了青春朝气,并在塑造角色形象上崭露头角。为了演好《舞龙人》中老龙头的孙女,她与孙徐春、吕贤丽等老师一起,专程去三林学习舞龙舞狮技艺。特别是她在《雷雨》中饰演的四凤,赢得了恩师的首肯与称赞。

  在王盘声、小筱月珍等老艺术家见证的收徒会上,杨飞飞动情地表示:“沪剧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青年演员在舞台上尽快冒尖、尽早成才。小王的四凤演得很好,只要她肯用心学,我一定尽心教。”就这样,为了上海乡音更美好的明天,在经过漫漫12年的长期考察后,“四凤”一角终于让王丽君如愿以偿,立雪杨门。这对年龄悬殊的一老一少又给申曲传承增添了新的佳话。

  愿为杨派奉献一生

  王丽君至今还清晰记得,在瑰丽霓虹灯照亮的逸夫舞台门前,人头簇拥,人声鼎沸。人们如数家珍般聊着百听不厌的“杨八曲”,以及杨飞飞的代表作《卖红菱》《家》《龙凤花烛》《为奴隶的母亲》《茶花女》《妓女泪》,一张杨飞飞演出的戏票竟然价格翻了好几个筋斗还在你抢我夺。当时还在读书的她惊叹于杨派戏迷之疯狂,也亲身感受到了古稀艺术名家的迷人魅力。

  王丽君语气凝重地表示,作为上海沪剧院的第一位杨派传人,她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每当她在台上学唱杨派经典选段,并听到台下热情观众的热烈掌声时,总是备感鼓舞。

  王丽君说,要爱心中的艺术,就要像杨飞飞老师当年那样勤学苦练。老师曾告诉她,当年唱戏不像今天,没有扩音设备,为了练一副好嗓子,每天要提早到场子,一个人站在台上对着空荡荡的观众厅练唱,一遍又一遍,几年如一日。杨派艺术讲究发声和共鸣,讲究咬字清楚、声声入耳,这些都和老师的基本功分不开。老师的甩腔、起腔,低沉浑厚,别具韵味。一起腔,观众就能听出是杨派,就会赢得碰头彩。

  王丽君深知,从凄惨委婉的“投海曲”到缠绵悱恻的“迷魂调”,再到家喻户晓的“杨八曲”,老师所有艺术创造都从人物出发,为观众着想。老师主演《为奴隶的母亲》,感人至深地演出了春宝娘的悲惨命运和慈母情怀;老师以白描手法演绎的《妓女泪》更是撼人心灵。演《雷雨》四凤时,老师在大姐丁是娥和爱人赵春芳的支持下,还大胆引进了京剧程派的拖腔和评弹的曲调,并取得了成功。

  王丽君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像老师那样富有灵感、善于创造的人,但她坚信脚踏实地的表演训练和经验积累,一定会不负有心人。她坦言自己的理想就是与申曲为伴,老师的代表剧目很多,自己要一个个学下来,为杨派艺术的继承与光大奉献一生。

  “璇子”放飞戏剧梦想

  与王丽君不同,吉燕萍比她早12年考入上海戏校沪剧班。从1987年至今,已在沪剧舞台跌打滚爬了整整20年。

  这位在元宵晚会上出演歌星周璇的优秀青年演员笑道,20年前,正是茅善玉老师主演的电视连续剧《璇子》,让她痴迷癫狂并放飞戏剧梦想,年方十五的花季姑娘就此走进了戏校,走上了舞台,但有意思的是,早过而立之年的她直到今天还被人们称为“新秀”。

  现如今,吉燕萍终于正式拜在了茅善玉门下。与她同时拜师的还有与王丽君同一届的小师妹赵隽晴。

  20年来,青春与申曲之梦一起走。吉燕萍这位昔日戏校沪剧班的优等生,在校期间就因主演新戏《金色的梦》而崭露头角;毕业后又主演了久演不衰的传统老戏《庵堂相会》,被称为西装旗袍戏的《碧落黄泉》以及现代戏《方桥情缘》等一大批优秀剧目。

  吉燕萍的表演日趋成熟。她在《杨乃武与小白菜》中演的小白菜楚楚动人,唱腔委婉优美,给人印象深刻。她在《一文钱》中扮被迫自杀的杨氏,催人泪下,让人同情。她在《心有泪千行》中所饰万念俱灰、终于卧轨身亡的吸毒者妻子心梅,更是撼人心魄。在《生死对话》中,她演的翠兰发现丈夫是叛徒时,由于演出太投入,好几次将饰演桑林武的演员抓伤。

  迷恋《璇子》、迷恋茅善玉的吉燕萍还有幸担纲主演了由自己偶像亲手创排并首演的一批新剧目。在《石榴裙下》她演嫁入豪门的弱女子卢雯慧,演唱既有茅善玉老师的韵味,又有自己柔中带刚的特色,专家评价她“气质与角色比较接近,表演很有灵气”。在《董梅卿》《瑞珏》《大红喜事》中,她的表现也同样可圈可点。

  不久前,扬子江音像有限公司还出版了VCD、CD两碟装的吉燕萍沪剧卡拉OK。她与王惠钧、滕烨旻合作演出的表现改革风波的新编小戏《办公室交响曲》,获市小节目评比展演奖。

  青春在舞台焕发光彩

  和吉燕萍的聊天有些沉重。她说,作为院长的茅善玉老师一直告诫大家,过去家乡人看戏要排队买票,为了看一场戏,看一个喜欢的名角,通宵排队,还要连看数场,而现在随着文化生活日趋丰富、价值取向多元,只讲上海话的沪剧早已从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面对城市文化名片所遇到的严峻挑战,老师要求大家要有危机意识、拼搏精神。为了达到最佳演出效果,茅老师自己总是空着肚子唱完全场,多年积下的低血糖曾让她多次昏倒在落幕之后。

  为了沪剧的明天,吉燕萍和她的战友们坚持常年送戏下乡。不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每年都要在农村演出上百场。有时露天舞台没空调,可还得在冬天穿单衣,夏天着棉袄;有时只有一个10平方米不到的化妆室兼休息室,只好拉块布当更衣室;有时台上被虫咬了无数奇痒难忍的肿块,只能趁下场时挠上一挠;有时开口一唱,苍蝇飞蚊就往嘴里钻,只好眼睛一闭往肚里吞;有时上午在奉贤,下午到嘉定,晚上市区还有演出,累了只能在车上打个盹。但看到台下的农村观众如此热情,看到他们聚精会神地站在一起、挤在一起,有时连个座位都没有,吉燕萍说:“我们怎么可以不认真演出,又怎么能够对不起他们?”

  在当下的梨园行,舞台早已不是什么赚钱的营生。为沪剧奉献一生,有人会说是傻瓜,与吉燕萍一起进团的演员已流失了大半。当有人不解地问道:“这样从小关起门来唱念做打、吹拉弹唱,把青春献了,图什么?”吉燕萍动情地答道:“世界很大,诱惑也很多,但在我们沪剧人的眼里,传统申曲不能消亡,动听乡音不会湮没,上海的文化发展又怎能少了上海的家乡戏?通过沪剧艺术的载体,给人以启迪净化,这是沪剧人神圣的责任。为了这份使命感,我们愿意守望理想,付出艰辛,让青春在舞台焕发光彩。”

选稿:陈群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端木复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文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