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专访 ;>>正文

王安忆:写上海因为别无选择

  “《长恨歌》真的不够好。”王安忆是在上海作协的一个现场对话中,向她的对话者和听众说这番惊人之语的。昨天与王安忆对话的是法国女作家葆拉·康斯坦和马克斯·蒙内。

  《长恨歌》真的不够好

  就在王安忆昨天和法国女作家们对谈的时候,她的代表作《长恨歌》的法文版刚刚面市。然而,王安忆对这部给她带来巨大声誉的作品却有不满意,“尽管我想写得更精致,但我真的认为写得不够好。”

  王安忆觉得问题的关键是,从小说主人公的角度出发,她必须面对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但作为一个作家而言,她对那段历史又不很熟悉。

  不过令王安忆惊奇的是,《长恨歌》里那些完全想象虚构的老上海时尚,到了现在竟然成了“上海的旅游指南”。王安忆已经下定决心不再冒险,“为了躲避风险,我以后不再写老上海的小说了。”

  只写上海有点不甘心

  从《长恨歌》开始,上海就是一直是王安忆作品的主题,可是王安忆昨天却说,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她一定不会选择上海,因为这座城市的历史太短促。1955年,1岁的王安忆随母亲茹志鹃来上海定居,从此她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座城市度过,这也使她以上海作为写作主题。不过她还是点不甘心:“上海是近代才开始发展的,它的文化和语言都还没有成熟。”

  王安忆眼里的这座城市物质太多,人们也因此变得不够浪漫,“可是我在这里住惯了,到了别的地方就必须找到和这里相近的地方。”这正是王安忆的矛盾之处。她一方面说,当她和农村作家交流时才知道自己离自然多么遥远,而另一方面她又说,她目前只能用上海的材料来制造一个不是上海的地方。

  作家也需要训练

  王安忆现在还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上课,她教授的是中国当代文学。这个经历让王安忆感到很有趣,那些她课堂里所涉及的作家都还活着,有的是她的朋友,而她自己本来也就是这“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部分。“这些作家的价值都还没有确定。”王安忆说,“但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另一个生活形态,而我们正生活在其中。”

  王安忆说她经常给学生们讲那些她所熟悉的作家的故事,她只是在讲历史,这并不是写作课的课堂,但这并不能改变王安忆有关作家可以培养的观点。她昨天说,就她的经验而言,作为一个职业,作家起码有一部分素质是可以训练的,当然天分也很重要。

  【链接】

  一个好作家就是个好演员

  法国著名女作家葆拉·康斯坦昨天说,一个好作家就是一个好演员。这个观点引起了广泛认同。

  其实在那部曾获法国文学最高奖龚古尔奖的小说《以心比心》中,康斯坦就充分展现了她的表演才能。她说,要演好角色,必须进入角色的内心,要写好一部小说,也必须钻入到主人公的皮肤下,去洞悉其心灵。这一点,康斯坦坦言她是受了新小说派的影响。

选稿:陈群  来源:青年报  作者:郦亮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文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