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练场里,一会儿手机铃声四起,一会儿又有迟到的群众演员冲进排练厅,一会儿龙套演员又在主演的身后嬉笑打闹成一团……在国内一些戏曲院团的排练场里,这样“嘻嘻哈哈”的情景,人们已司空见惯。昨天,记者在采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时,他对此现象颇为不满:“我对一些戏曲团体的排练场状态很不满意,很多演职员在排练场不肯全心投入。如果排戏时不认真,要想排演出艺术精品是很难的。” 排练时情感不找准,上台也找不到 尚长荣说,排戏的过程,就是演员进入角色内心,找准人物性格、思想情感的过程。排戏时,如果总是用一种“不正确”的情感先应付着,久而久之,需要“正确”的情感时,演员就会找不到、捉不住。很多演员在正式演出时,总让人感觉或是“情绪不对”,或是“情感游离于戏外”,其根源就是排练时不投入、不肯用“正确”情感诠释人物内心的缘故。 尚长荣今年68岁了,但演起《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等大戏,大段的白口台词念来依然情绪饱满,徐疾有致,十分顺畅。尚长荣透露说:“排新戏时,我可能很晚才放下剧本。我从不背词,我只看词。在排练时,我要一边看着剧本,一边不断调整情感状态,寻找人物此时此景最合适的情绪状态。我的经验是,台词忌背书,唱腔忌念经。如果把台词囫囵吞枣地背下了,唱腔像小和尚念经一样地记住了,然后毫无感情地在排练场上应付着,是不可能捉到人物最准确的情感状态的。” 排练场上得“脸皮厚” 排戏如练兵。军队里常说一句话“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尚长荣认为,其实排戏也如此,只有排戏时下苦功了,上台演戏时才能表现精彩。如果说演员在台下能达到100分的状态,上了台之后,或许只能表现出70分。如果排练时不把表演的功课做到极致,那么,正式演出时,可能“一道汤”,台上几无亮点,也会令观众感到索然无味。 尚长荣记得,20年前排演新编京剧《曹操与杨修》时,导演马科对所有的演职员说:“尚长荣的脸皮最厚。他老是伸长了脖子,等着让导演给他抠戏。”虽是一句玩笑,然而,马科对尚长荣的欣赏之情溢于言表。导演一旦在排练场时发表精彩的见解,往往会激发尚长荣创造出更精彩、更符合人物的表演手段。如此反复排演,才磨出了一台又一台的艺术精品。 排练场上唱戏,应该满弓满调 尚长荣说:“梨园界的老艺人常说,戏曲演员是抱着金碗在讨饭,非常不易。做演员这一行,确实一路上都伴随着艰辛和汗水。出名后的演员更应该珍惜自己的羽毛。戏曲演员特别要自珍自重自强,做一名党和人民喜爱的‘人民演员’。” 除了尚长荣,很多老艺术家都对戏曲排练场某些松垮状态表示不满。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告诉记者,很多院团排戏时,主角都是“哼唱”,身段、唱腔都是应付而过,美其名曰“台上见”。叶少兰说,他在排演京剧《洛神赋》时,一开始就要求剧组“满弓满调”地排练。“练功比排戏重要,排戏比演戏重要,排戏时认真了,台上才能拿出真玩意儿。”叶少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