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华语传媒文学周”行程开始的早上,本报记者在餐厅的一张大桌子边坐下吃早饭。旁边一个白发老者转过头来,向记者投来和蔼而充满智慧的眼神。这正是余光中先生!记者与这位老者的对话就在吃饭中开始。先生坦率地告诉记者,《乡愁》并不是他最好的诗作,而他刚刚写好一本以李清照为题材的诗集,取名《藕神祠》的,这被先生寄予了很大希望。
李清照激发新诗情
余光中先生81岁了,但他毫不怀疑自己的才思。他说他很久前就对李清照产生了关注,而不久前的济南祭奠李清照的藕神祠一游,更是激发了他抒写这位女词人的诗情。于是便有了30多行的长诗《藕神祠》。
先生说,他写过很多诗人,李白的写过4首,杜甫的写过3首,苏东坡的也有3首,但都没有写李清照的感觉来得这么强烈。老先生对最近甚嚣尘上的所谓李清照“酒鬼”、“色鬼”的言论不屑一顾。他说,李清照作为一个女子经历了国破和丧夫两种大悲痛,依然能保持意志不倒,实在堪称“最伟大可爱的女性”。
不过先生毕竟上了岁数。当记者请他吟诵《藕神祠》里的一两段时,先生竟一时语塞,但过了一会儿,他又特地将记者叫过去,在记者的采访本上一笔一画端端正正地写上了诗歌开头的两句“大明湖是你的妆镜,映照你的美丽和哀愁”。
兴致高,续写《乡愁》
记者与余先生的交谈,还是离不开他那首著名的小诗《乡愁》。可是老先生昨天却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他认为《乡愁》写得很普通,“那首小诗不过大众了点,通俗了一点,不是我最好的作品。”
余先生说,1971年的一天,他用了20分钟写完了《乡愁》,这首小诗能走这么远,是他始料不及的。这么多年一直有人问先生,20分钟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快?先生说,“我写之前已经想了20年。”余先生1951年离开大陆赴台湾。这么多年来,《乡愁》被各种书籍转载了数千次,但“都从来没有办转载手续的问题”。先生哈哈一笑,这当然是他的玩笑话。
1992年,先生重返大陆,幼年的故乡已经和记忆中不那么一样了。近年来每年都要回来很多次,所以人们以为先生不再有乡愁,先生昨天说,这乡愁还是在的,“因为那些记忆里的东西都看不到了,乡愁应该是立体的,我怀念那些小时候的情景。”说到兴致处,余光中先生续写了《乡愁》:“未来啊,乡愁是一座长长的桥梁,你在这里,我去那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