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飞和他主演的影视剧
10岁的时候,他立下了志向:当演员。
22岁,中戏毕业。正经的“科班”出身,没换来顺风顺水的星光大道。
直到35岁,已过而立,他终于等来一部《突出重围》。此后,天地逐渐宽广:《人证》《暴风法庭》《救赎》《龙虎人生》《高纬度战栗》等数十部影视剧向他递出了橄榄枝。
最近,一部名为《拯救之非常地带》的电视剧在新闻综合频道播出,观众又见到了他那张熟面孔。
他就是王志飞。
他的名字可能还不如他的角色“唐龙”、“童涛”那样被观众熟悉。但他觉得很好。“我是一个演员,我的任务就是让观众接受我演的角色,而不是通过角色帮助自己成一个明星。”
当然,还因为他低调。
他接受记者专访时,特别提出一个要求:“问题必须是新的。”这并不难,因为除了每一次新剧见面会的群访外,他极少接受媒体专访。他的回答是:“明星仰仗于媒体,演员来自于观众。”
当大部分演员还忙着为各自的明星梦“突出重围”时,他,已然突破了名利场的“重围”。
不是“成功”,而是“成熟”
记:您主演的大部分剧都获得好评,从江西台的收视数据来看,《拯救之非常地带》超过了去年最红的《士兵突击》。您觉得自己现在算不算一个成功的演员?
王:应该说可以算是成熟的演员了。但成功这个词,我不敢轻易用到自己身上。
记:那您怎么界定您所谓的成熟?
王:就作品而言,有一批固定的观众喜欢自己的表演;对自己来说,表演上有很多不一样的感受和经验,也知道怎样去应对,怎样去把握,怎样的创作方法能够达到怎样的创作状态。当然这些都是逐步建立的,成熟也是逐步实现的。
记:《突出重围》里扮演唐龙,对您而言,算不算突破了长年陷于“小角色”的困境?当时您已年过而立了,对自己的状况感到焦虑吗?
王:你所说的焦虑的确有过,但其实在之前就已经调整好心态了。有一次拍片间隙,我们一群小演员又在发牢骚,比如“没有机会”之类。当时一位女导演听了,冲我喊道:“要是机会真的到你面前了,你有把握就一定能抓住吗?”她是随口说的,但似乎“敲”了我一下。是啊,光着急没机会是没用的,关键是自己是不是准备好了。从这之后,我一直提醒自己稍安勿躁,浮躁少点再少点。《突出重围》来到我面前的时候,反而心态很平常。
记:《突出重围》后来让你拿到了第一届金鹰电视节最佳男配角奖,当时意识到这个角色的不同寻常吗?
王:其实接这部戏很偶然。因为外形的缘故,当时找我的都是些文质彬彬的知识分子或少爷角色,没有导演敢让我演军人这样硬朗的角色。之前我拍过一部《相约》,讲大学生毕业后的故事,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过,当时央视一位责编在一堆人中记住了我的脸。他拿到《突出重围》的剧本后,觉得唐龙由我来演合适。可他又不知道我是谁,就找到《相约》的副导演打听我。副导演听了半天,说“我也不知道你说的究竟是谁,但我倒有一个不错的人选,他现在外地拍片,得十几天后才回来。”副导演口中的那个人选就是我。十多天后,我回来一进门,那个责编就认出我来,原来他们不谋而合了。
“负责”自己,害怕定型
记:虽然没有演过军人,但没想到您也演得游刃有余。
王:拿到剧本后,我一看角色非常喜欢,但压力也随之而来。当所有的人都认为你演不了军人,这种影响会潜移默化地暗示自己,似乎真演不了。但又真心喜欢。怎么办?只能踏踏实实做了。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一直跟军人混在一起。最后,我最担心的“像不像军人”反而是最被观众认可的。那时经常有观众问我:“你一定是军人吧?”我说:“对不起,我真的不是。”《突出重围》后,两年的时间我演了一系列解放军、检察官等正派形象。
记:之后又去演反派,而且一演好几个。
王:我的本事毕竟有限,连续演了几个类似的角色后,新的焦虑产生了,我需要而且也确实很想尝试反派。
记:应该说,那时您已经有了一定的主动选择权。
王:只是相对的主动,关键还是看投资方愿不愿意找你演反派,是否有合适你的剧本。好在,不久之后《救赎》来了,我演一个在监狱拒不认罪的杀人犯。播出后,观众反响还不错。
出于市场稳妥的考虑,投资方都会选择“偷懒”的办法。好人你演得好,找你的都是好人;坏蛋演得像,找你的又都是坏人。因为他们只需要对作品负责,不需要负责一个演员的个体发展。但作为演员,不得不为自己规划。我一年演了四个坏人。后来连邻居看到我也怕了,说跟我一起乘电梯有心理障碍了。我也怕被定型,之后就很少演反面角色了。
记:现在您会怎么选择角色?正派、反派都不演,要演那种专门量身定制的角色?
王:也不能这么硬性规定。现在的确有很多片约,选择的余地大了,我只想尽力把握机会,向观众展现我的更多侧面。量身定制是不行的,量身定制出来的最后只是王志飞自己而已。演员的任务就是塑造角色,不是通过角色表现自己。现在我会更多地尝试一些“距离”自己较远的角色,比如《龙虎人生》里的杜松山。
“距离”自己越远,演的时候胆子越大,但是每次演完就后怕,担心自己有一天够不到他们了怎么办?
一靠努力,二靠缘分
记:可以这么说,您所谓的“后怕”,其实是“谨慎”,对自己的表演更谨慎,对选择什么样的角色更谨慎。
王:演一个好角色不容易,但要毁掉之前积累的那点成绩却很容易。越是这样就越觉得胆怯,反过来也越要鼓励自己争气。
记:35岁,您终于凭借《突出重围》出位了。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您这个年龄层的优秀男演员数量太少,存在断层现象。您怎么看?
王:实际上,像我这个年龄层的优秀男演员很多,我身边就有很多。只不过投资方出于市场的考虑,一般只用已经有了一定收视保障或者票房号召力的演员。比如说张涵予,不管有没有《集结号》,他都很优秀。像他这样的,在这个圈中其实很多,只是还没得到机会。正因为如此,我觉得自己不能松懈下来。这可能也是我“胆怯”的一个原因。
记:有人说,王志飞“戏红人不红”。当一个明星和当一个演员,您觉得矛盾吗?
王:演员不一定就得是明星。我是一个演员,观众记住由王志飞扮演的角色就行了,不一定要借助角色来宣传王志飞,把自己炒作成一个明星。这也是我不太喜欢接受媒体采访的原因。
记:但那样或许可以带来更多机会。
王:也许吧,的确好处很多,钱会更多,广告会更多,角色机会也更多。不过,我觉得自己现在挺好的,钱虽然不多,但也够用了。至于角色,一靠努力,二靠缘分,强求不得。我等待的是欣赏演员王志飞的明眼人,不是只认明星的势利眼。
先天不足,后天恶补
记:觉得自己天生就是演员这块料吗?据我所知,您10岁第一次演话剧时就立下了将来要当演员的志向。
王:我很庆幸自己实现了儿时的愿望,这比很多人都幸运。
这么多年,我一直在为之努力。但要说我就是当演员的料,我不这么认为。其实我很不自信,也有很多困惑,对我来说,从想当演员到成长为真正的演员,过程很漫长。以前演话剧,有老师说我嗓音不好身体条件不好,因此否定我。我就每天去练声、练体型。那时候十八九岁,很多硬件已经成形了,很难改变,但我还是咬牙坚持。我觉得自己别无选择,也无法逃避。欣喜的是,到了后来,真的有很多人说:“王志飞,我觉得你的声音很好听,很有磁性。”我觉得努力是可以改变人的,可以让你从不自信慢慢变得自信起来。
记:高中毕业后,为什么当了两年工人才去报考演员?
王:不少演员考表演专业,是陪朋友或者陪同学去考,没成想反倒自己考上了。我没这样的福气。高中毕业后第一年,中戏来我们那儿招生,我特别激动。初试的时候,他们说我声音不好。一个老师这样指导我,另一个老师那样指导我,我回去就瞎琢磨。到了复试,一大早我就起来了,跑去公园喊嗓子。那时候其实身心包括声带都很紧张了,但自己没感觉。一进考场,就倒嗓子,失声了。招考的老师叫我放松,别紧张,还是不管用。这样就与中戏失之交臂了。第二年,中戏没来招生。我就继续在工厂呆着,直到后来考上文工团,再从文工团保送去了中戏。现在来看,那两年的工人经历,对我的表演很有帮助。我接触到了学校以外的生活,这比去体验生活管用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