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专访 ;>>正文

舒婷:洁身自好 敬畏诗歌

  在日前由南方都市报举办的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上,著名女诗人舒婷凭借于200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真水无香》,险胜强劲对手安妮宝贝,获得“2007年度散文家”奖。
  
  以散文家身份获奖的舒婷,掩饰不住自己的兴奋,“晴空一声爆响,天上掉下一个大馅饼,忽然就把自己给砸到了!”
  
  现如今的舒婷,更愿意对人们亮明的身份是散文家,而不是诗人。她坦言,“写诗并且成名,是那个风云年代给予我的恩宠和厚待,我深感惭愧。因此,年度散文家的奖,比起其他诗歌奖项,对于我个人更具有特殊意义。”
  
  记者问她,您阅读当下的诗歌作品吗?有什么感受?舒婷这样回答:“我很少阅读当下的诗歌作品。我右眼高度近视1800度,左眼黄斑裂孔接近失明,阅读变得越来越困难。”
  
  舒婷称:“出于对优美汉语的沉迷和膜拜,我‘失足’的第一口陷阱是诗。”应该说,正是诗歌使舒婷的名字印在了一代人的记忆中,很多人由于热爱她的文字而有了和她心灵相通的感觉。在那个特殊年代,是诗歌成就了舒婷。但一路走来,已经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的她,更希望自己能够通过散文或者其他形式被公众接受。
  
  今年3月,她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间隙,曾在逛商场时听到几个售货员指着她交头接耳,“那不是舒婷吗?哦,不就是那个‘致橡树’吗?!”类似的情形这些年已经不少了,舒婷自嘲:“由于诗,我被当成一种专门分泌糖浆的植物了。在那棵‘老橡树’的阴影下,好多年我都觉得呼吸困难。”
  
  获奖之后,舒婷感慨颇多:“诗歌像绸缎般高贵、优雅,充满理想主义的光辉,曾经把年轻的我,引向字字珠玑、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困境里。当我把重心倾向散文时,我深知不能在散文中如此‘传承’下去,我不愿意在新开垦的散文里移植一个诗歌的旧我。”
  
  有评论说,舒婷的散文,有诗的底蕴以及诗的颜色。在舒婷的诗歌中,理想主义尽情张扬,而她的散文,从题材上看,更纯美也更生活化。对这些评价,舒婷的反应很平静,“两种文体在价值上应该有所侧重。我不愿也不能在我新裁的布衣下,露出旧装的棉袖。如果它们暗香相溢,那是我的气脉所致,是刻意追求不来的。从前写诗纯粹发自内心,不知道它是‘大我’还是‘小我’,而今写散文依然是来自本能。”
  
  与舒婷聊天,识相的记者根本就不提诗歌这回事。甚至更多时候,舒婷的态度是“不好意思,我不接受记者采访”。舒婷对记者的拒绝,或许是她不想再对有关诗歌的事进行评说了,然而,采访这样一个曾经红极一时的大诗人,诗歌的命题却又是无法回避的。
  
  舒婷眼中,诗歌是丝绸,散文是棉布,“有时候我们热爱丝绸的抚摸,但是现在似乎棉布更适合人类的身体”。“在缺少诗歌阅读和暂停诗歌写作的情况下,我只想保持对诗歌的敬畏,保持对诗歌敬畏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洁身自好。”舒婷这样说。事实上,从1996年开始,舒婷已经很少创作诗歌了,“而且,以前,我写诗的速度也不快”。
  
  当下的舒婷,迫切期待公众能够记住她的散文家身份,她自称,她的散文创作已经有40年历史了,她的第一本散文集《心烟》,1988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其中收进了1970年至1987年的散文随笔。迄今为止,她出版的散文集有10多本,版本与字数远远超过她的诗歌总量,散文才是她写作的老本行。“可是,走来走去,人们还当我是诗人”。

选稿:陈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桂杰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文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