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专访 ;>>正文

冯骥才: 保护古村落迫在眉睫

image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日前就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古村落是中国最大文化遗产。在数千年农耕时代,农村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中国由于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自然条件和文化板块不同,形成了形态缤纷、风情各异的村落文化。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农村保持着历史记忆
  
  冯骥才介绍说,中国现有约2000个县,1.9万个镇和3万多个乡,60万个村庄,文化遗存的状况和特色保持的程度不一。
  
  广大农村至今保持着极其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根脉,以及丰富的文化遗存。农村的文化既包括村落的规划,各类建筑,历史遗址,这属于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各类民俗,民族语言,生活民居,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武术、医药和各种传统技艺等,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古村落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民族之根深深地扎在农村。“无论从它的规模、内涵还是价值来讲,中国古村落都是一个最大的文化遗产。”冯骥才强调说。
  
  保护的关键是传承人
  
  冯骥才同时指出,当前古村落的保护还很困难。因为它不是文物,而是依然活着的古老社区,如今它正在发生“质”的变化。愈来愈多的村落因农民外出打工而出现“空巢现象”。有的古村落经年历久,多已破败,重修无力;有的在匆匆忙忙开发旅游;还有的古村落早已从地图上消失。“鉴于中国村落缤纷多样,原则上应是一个村庄一个办法,不能一刀切。”冯骥才说。
  
  冯骥才还表示,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活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静态保护,活态保护的关键是传承人。”
  
  少数民族文化受冲击
  
  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冯骥才认为,当前中国一些少数民族文化受到冲击的趋势正在日益加大,濒危是全方位的,抢救和保护已刻不容缓。但如何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尚没有通盘的考虑。“少数民族文化是其民族的根本,失去文化便意味着民族的消失。”
  
  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今年6月14日是中国的第三个文化遗产日。

选稿:陈群  来源:新闻午报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文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