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专访 ;>>正文

陈瑜:多面母亲

image

image

image

  连日来,第一部专为世博会精心打造的沪剧新戏《露香女》,在美琪大戏院热演。在这部茅善玉、孙徐春联袂担纲的传奇爱情大戏中,著名沪剧演员陈瑜出演剧中女主角顾露香的婆婆。她与茅善玉花园交心对唱、月下母女相认的场景催人泪下。

  陈瑜是位充满创作激情的艺术家,曾在《甲午海战》《大雷雨》《星星之火》《碧落黄泉》《明月照母心》《心有泪千行》等多部戏里扮演过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母亲,也因此被誉为沪剧舞台上的“母亲专业户”。

  一个大写的母亲

  谈起演母亲,不能不提现代戏《明月照母心》。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陈瑜就凭戏中真实细腻塑造的慈母形象和情真意切的清新表演和优美唱腔,一举摘取了文华奖、梅花奖、白玉兰奖等4个表演大奖,并拍成8集同名沪剧电视连续剧。

  陈瑜介绍,她在剧中扮演的优秀人民教师金晓辉,生活原型是武汉钢花中学教师胡曼莉。胡曼莉先后无私收养了18位孤儿,并为其中的15位寻找到了新家庭,另外还有3位则留在自己的身边。胡曼莉曾说:“我是一个普通的人民教师,所做的仅仅是对孤儿们尽一份母亲的义务。”胡曼莉还曾给她写过这样一句话:“愿天下所有孩子都有一个欢乐的童年。”陈瑜说,她想演的就是这样一个大写的母亲,想颂的就是这样一种博大的母爱,她希望在朴实无华的叙述中去打动人心,净化灵魂,就像北京人艺的老院长于是之说的:“这出催人泪下的戏表达了社会主义大家庭中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说明了真情比金钱更珍贵。这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有意义的解释。”陈瑜至今还记得朱镕基总理在北京中国儿童剧场对她说的话:“现在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但上海的沪剧一直受到欢迎,因为你们扎根于人民,把人民的生活用非常感动人的手法和非常优美的唱腔表达了出来,所以一直为上海人民所喜欢。”

  化作春泥更护花

  没过多久,正在事业鼎盛期的陈瑜被调任沪剧院青年团的团长,这意味着她作为一名演员出头露面、演戏的机会要少多了。有人劝她别干,但陈瑜的想法很朴素,能将年轻人培养好就是自己事业的延伸。

  长期以来,为了青年团这个“大家”,陈瑜没有时间去顾自己的“小家”,整天“野”在外面。身为青年团的“领头羊”,陈瑜不顾劳累、身先士卒,常年带着青年演员排新戏、下生活、跑农村、去基层,不是慰问离退休干部,就是为孤老演出、与工人联欢。沪剧不景气,外界的诱惑又多,年轻人常感茫然,提出种种困惑。陈瑜或直言不讳,或耐心劝导。在大家的心目中,她既是领导,又是“妈妈”。1995年母亲节那天,正赴武汉演出的青年演员在《明月照母心》原型胡曼莉所在的绿荫儿童村路口拾到了一个刚出世的女婴,大家决定集体收养这个孤儿,还为她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江明月。青年团坚持每月寄400元给孩子,陈瑜每月主动承担50元。她常说:“我是团长,应该身教重于言教,不但要多培养青年,还要主动为年轻人配戏让台。”复排名剧《甲午海战》时,她又一次让小青年担纲,自己演金堂妈。时下,不少演员在各种场合都想当主角、出风头,获过梅花奖、文华奖的陈瑜却从不为自己的角色争台词、争唱段。她的谦恭礼让和戏德人品教育着青年演员:什么才是戏曲的“一棵菜精神”。

  拒绝杜撰和虚构

  在《明月照母心》面世10年之后,一个普通下岗女工离开上海到安徽,不取分文、义务执教的故事在2001年感动了整个上海滩。《解放日报》的系列报道让陈瑜看得热泪盈眶,她第一个向上海沪剧院请战:“演查文红非我莫属。”

  陈瑜回忆,当时她和查文红的第一次见面是在长海医院,查文红做完眼科手术没几天。得知陈瑜要演她时,查文红半真半假地告诫道:“千万不要把我演得连我自己也认不出了。”再见查文红,陈瑜便和她一起去了砀山。一路上,两人的话题始终没有离开过孩子,但让陈瑜切实感到震撼动容的,还是那天查文红一回到学校,全班47名学生含着眼泪一拥而上,相拥相抱着将分别月余的老师围在中间的场面。无需夸张,无需渲染,那一刻,陈瑜看到了人间最真实最美丽的场景,也感受到了作为教师真正的骄傲和价值所在。陈瑜几乎寸步不离地留意观察着查文红的举手投足:“她很朴实,也有很美很有味道的一面,跟丈夫说话时会撒娇,对学生,又是老师又是妈妈。这不是以前那个年纪轻、文化高、思想新潮的都市女教师‘金晓辉’,而是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周丽文’,为求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她自强不息,离夫别女,义务执教,以坚毅的人格力量和爱心深情,把现代文明的种子播撒到了贫困地区的孩子心田。”

  台上台下齐流泪

  陈瑜还在沪剧《心有泪千行》中饰演过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吸毒者的母亲。善良大义的年迈的冬林娘,面对因吸毒而失去人性、走上贩毒道路的儿子,选择了用毒药结束亲骨肉的生命。“冬林娘”用真情母爱叩开了一扇扇观众的心灵之门,引发了一次次“台上台下齐流泪”的感人场景。

  为了演好这个不一样的母亲,陈瑜常到菜场、到路边,观察那些摆葱姜摊、卖茶叶蛋的老太太们的言行举止,捕捉像冬林娘那样普通退休老工人的气质特征,还多次下到戒毒所、少教所和女子监狱,向管教者学习,同吸毒者交谈。陈瑜曾有一头漂亮长发,可是为了舞台形象能跟剧中人贴近,她忍痛一刀剪去蓄了十几年的长发。按剧情要求,即使夏天她也要穿上厚实的冬装,围上长长的羊毛围巾,在台上拉几十斤重的道具板车。一场戏下来,衣服都绞得出水来。陈瑜不会忘记,一位被毒品害得家破人亡的母亲在演出后拉着她的手哭得撕心裂肺;陈瑜不会忘记,面对一个个泪流满面、痛悔不已的戒毒者们,她的心似被针锥;陈瑜不会忘记,座谈会上慷慨激昂的学生发言,面对“红色警告”,更多的人在自觉加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禁毒战争中去。她动情地表示,要用千行泪浸润万颗心,让这个戏能够走入更多人的内心。

  当好沪剧传承人

  谈起沪剧《露香女》,陈瑜介绍,这是一出抒情悲喜剧,以曾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即当时世博会)上获得金奖的上海松江地区顾绣艺人的艺术追求和爱情遭遇为切入口,来反映上海与世博会历史渊源和上海市民对世博会的人文情结。她介绍,在上海申博成功4周年之际,沪剧院曾和浦东三林镇排演了一台表现世博园区动迁群众弃小家、顾大局、奉献世博的现代沪剧《舞龙人》,她演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林大娘,戏里处处都闪现着感人肺腑的夫妻情、婆媳情、母子情和师徒情。她说,今年6月14日是我国第3个“文化遗产日”,而沪剧和顾绣都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都是上海这方水土艺术与智慧的结晶,所以《露香女》比《舞龙人》有更深的内涵和更强的可看性。

  说起今年2月文化部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上海沪剧就有她和杨飞飞、王盘声、马莉莉时,陈瑜深感责任重大。她表示,委婉柔和的沪剧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带有浓郁的江南水乡情调,是上海的代表性剧种。近年来,如何在日益现代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培养好沪剧接班人,让凝练了先人智慧的申曲艺术传承有序、继往开来、不断创新发展,一直是个大问题。对此她心怀担忧,虽然去年也收了徐蓉、王嫣两个学生,但仍感觉整个沪剧界培养年轻人的步子还不够大、办法也不够多。虽然沪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沪剧事业的发扬光大却离不开“物质”的支持。她由衷希望政府能进一步加大对沪剧的扶持力度。

选稿:陈群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端木复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文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