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人视角 ;>>正文

韩秉华:区旗区徽这样诞生

image

  image image

韩秉华和他设计的作品

  “从1987年到1990年近千个日子里,一份光荣感令一群人走在一起,同心协力,无私奉献,最终完成历史使命,把一面区旗、一个区徽呈现给香港人,展示给世界———这是我们每位参与者最大的荣誉。”———韩秉华

  在近日举办的民博会上,意外地发现香港特区旗徽评委、回归会徽设计者韩秉华携夫人苏敏仪一起,展出近作和获奖作品。虽然区旗区徽诞生已有多年,但谈起当时情景,他依然激动。

  他说:“在香港历史转折之际,我有幸获得中央政府邀请,亲身经历了香港区旗区徽的征集、评选、修改以及定案工作,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的全部过程。作为一个参与者,我可以告诉大家,香港特区旗徽是在集体智慧、同心协力下产生的。”

  应姬鹏飞主任之邀担任评委

  韩秉华说:“1987年5月,我在报纸上看到征集和评选区旗、区徽图案的启事,曾想过能代表香港的区旗、区徽是什么样子。不久文楼先生约晤,说受新华社香港分社之托,要选三位香港艺术界人士加入区旗、区徽评选委员会。次月,新华社香港分社丘东及汤步青两位造访我的工作室,带来了由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姬鹏飞主任署名的邀请函,信函中还附录了11位委员名单,包括钱伟长、马临、雷洁琼、霍英东、毛钧年、吴作人、刘开渠、荣高棠、文楼、何弢以及我。”

  “记得评委第一次会议是同年8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上通过了日程安排:区旗、区徽图案将在中国美术馆非公开陈列,供评委参观及评选;评出初选图案后,对外展览和登报征询公众意见。我们还商榷了旗、徽图案的评选办法:在基本法通过以前,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草委会、咨询委员对图案提出修改意见;也请示草委会作出修改。”会上韩秉华被委托负责设计海报、参赛小册子和投稿表格。

  7147份设计,初选评出52件

  回港后不久,征集旗徽的推广活动如火如荼。他们组织了“区徽常识”系列讲座,预备了一批辑录于书籍及设计杂志的世界各国旗帜历史的幻灯片,让听众领悟旗帜的内涵意义;还精心设计了“世界旗徽资料展览”,讲述了图腾与标志的发展、世界旗帜的类别、徽号的设计元素与象征意义、色彩的功能作用等。

  征集海报工作也同步展开。韩秉华说,我的构想是以一支象征设计的铅笔为旗杆,迎风飘动的旗帜中央两条红带子代表“一国两制”,旁是区旗、区徽中英文大字。邀请关心香港的爱国人士在中英文大字上的空白处,添上区旗区徽征集作品。海报在香港广泛张贴,亦转往内地各省市、自治区。

  1988年4月21日在北京举行了第三次评选会。评选前,钱伟长主任报告了旗徽图案的征集情况:“共收到图案稿件7147件,内地稿件3449件,香港3698件;其中区旗图案4489件、区徽图案2658件。”评选地点在中国美术馆,7000多份作品从近十米高的展馆楼顶串联悬挂至地面,色彩缤纷,非常壮观。评委会在仔细评审图案的基础上,采用密码编号和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初选。因吴作人、霍英东生病请假,9名委员参加评选。评选三天,第一轮挑选出旗徽图案316件;第二轮为52件。后来,52件旗徽图案复印成海报巡展,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

  没有一等奖,评委亲自操刀

  第四次会议在广州白天鹅宾馆举行。复选出了旗徽各6件为二等奖。这些鲜明夺目的作品可以分成很多类,有以“五星”象征中国主权加上其他元素构成的;有以英文“HK”、中文“中”字文字设计的;有以几何图形为主要元素的,或五星衬上洋紫荆等。但评委一致认为,每件都有不可取和不足之处。再者相互之间不协调,也不够独特有个性。荣高棠是比较多接触各国旗帜的,他也认为“很难完全满意地挑出一面旗或一个徽号来代表香港”。

  当时韩秉华就提出了香港人喜欢的洋紫荆可作为设计元素,但一定要有别于当时的市政府洋紫荆标志。他建议可以参考中国吉祥图形中的旋转动态图案,把五片花瓣置于圆形为造型。何弢随即在酒店花园里摘下一朵紫荆花带回会议室让大家看花的形态。评委认为假若在二等奖中不能选出一等奖,需要修改的话,这是一个可行的方向。

  果然,12件作品无一件在草委会上获半数以上通过,三位香港评审立刻担负起修改旗徽的职责。3人相互沟通分工合作,文楼画的是以五角星为外、内藏稳重的对称紫荆图案,用红蓝色为基本色;韩秉华画动态紫荆内藏的一颗五角星,以红为主色配蓝白相间条;何弢的构图以动态紫荆与小五星花蕊,并以单红色为主。这种方向一致、元素同类,却在视觉、造型上各有分别的图案,给予草委会多种选择。草委会最后通过的是五星花蕊紫荆花图案。

  四易其稿“白海豚”会徽

  1996年8月,当时任香港回归庆委会正、副主任的邬维庸和范徐丽泰与韩秉华联络,希望由他设计一个香港庆祝回归时的会徽,并建议用吉祥物中华白海豚作图样主角。韩秉华接到任务后,感到十分开心和激动。整整三个星期,他翻阅了大量有关中华白海豚的资料,从白海豚的外形、习性、特点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初稿以写实为主,画面突出海豚的逼真和可爱,忽略了画面的内涵与象征性。他前后四易其稿,最后采用了拟人手法,以简洁、明快的几何线条,抽象与具象结合,给人依恋、回归、内凝的感觉,富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聊起上海世博吉祥物,韩秉华说:“吉祥物不一定是动物或者人,但一定要好玩、可爱。过去的吉祥物大多是动物拟人化,希望上海世博能突破这一点。”他倾向于采用抽象的物体为吉祥物,如日本爱知世博会的吉祥物“森林爷爷和森林小子”是一团绿色的东西;都灵冬奥会的吉祥物也是很抽象的。同时吉祥物最好不是一次性的,在世博会闭幕后,仍能代表上海、代表中国。

    相关链接

  韩秉华,香港著名设计师,曾任香港设计师协会主席、国际平面设计师协会副主席,现任香港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他从事专业设计多年,在国际上获得多项大奖,包括香港设计师协会金奖、美国创作力金奖、纽约Phaidon出版社评选国际100名平面设计师等,曾获选香港十大杰出青年及香港艺术家年奖。1987年至1990年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评委及设计修改人之一。1997年被香港各界庆祝回归活动委员会委任为回归吉祥物中华白海豚之设计师,并担任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设计顾问。

  近年来,韩秉华多次为上海设计各种标志,如上海公共交通卡的CI标志、新天地设计环境及平面形象,并为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设计“上海印象”摄影画册及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宣传海报、资料册等,还在上海大学任客席教授。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顾咪咪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文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