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玛·伯格曼
著名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女儿伊娃向瑞典当地媒体证实,伯格曼因病死于瑞典法罗岛自己的家中。他在6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一共留下了50多部电影,创作于1981年的最后一部电影长片《芬妮与亚历山大》让他第三次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而2005年的电视片《萨拉班德》,则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部作品。 1段靠戏剧安慰的寂寞童年 1918年7月14日,英格玛·伯格曼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因为父亲成为瑞典国王的宫廷牧师,他被带到斯德哥尔摩长大。父母糟糕的婚姻却让伯格曼的童年并不幸福,他生前曾回忆说,他的母亲原打算离开父亲,后来只是为了孩子才勉强生活在一起。童年的不安全感让伯格曼日后的电影作品中充满了对两性关系的不信任:女性角色从来都在崩溃的边缘,而男性角色往往在命运面前无力反抗,他曾在自传中说:“我拍的电影就是跃入自己童年的深渊。” 他仅有的安慰来自于舞台和银幕,去剧院看戏则是他最享受的童年乐事。10岁那年的圣诞节,他用积攒已久的100多个小锡兵人换来堂兄的一架简易电影投影仪,开始了自己的银幕梦想。不过,伯格曼的父亲对他痴迷于戏剧并不支持,因为投入了太多时间到业余戏剧社团,伯格曼甚至没有拿到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毕业学位,对此他父亲非常生气,年轻气盛的伯格曼有次一气之下因此一拳将老父击倒在地,结果父子俩好几年没有说话。 离开大学后,他在一家地方剧院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几年后迅速在瑞典皇家剧院开创了“伯格曼时代”。通过舞台剧,伯格曼达到了人生第一个顶点。 3座小金人褒奖的银幕人生 1942年,伯格曼进入电影业,从编剧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1944年,他的第一部作品被导演阿尔夫·斯约堡拍摄成电影《折磨》,在当年就获得了瑞典国内8项大奖。50年代初,伯格曼已经凭借《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野草莓》、《魔术师》等一系列经典作品跻身世界名导行列,也和各电影奖项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55年到1960年,伯格曼的作品先后4次获得戛纳电影节的肯定,并横扫了威尼斯电影节、柏林电影节等一系列欧洲电影节。 在美国,伯格曼的电影作品先后9次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60年,伯格曼凭《处女泉》第一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年之后凭《犹在镜中》再次捧杯,1981年,记录了他以往电影所有元素的《芬妮与亚历山大》成为他电影人生的光辉结尾,影片在1982年获得了包括最佳外语片在内的4座奥斯卡小金人。 比获奖更重要的是,伯格曼的电影关注现代社会人内心,开创了电影史上的一个时代。他的电影让观众们认识到,电影也可以是一项严肃的艺术,也可以像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样反映深刻的人生。美国著名的导演伍迪·艾伦就曾表示自己早期的不少作品都是模仿伯格曼的电影,称他为“自有胶片以来最伟大的电影导演”。 5段婚姻组成的人生戏剧 虽然苦难从来都是伯格曼电影的主题,但他电影的最后,却往往透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伯格曼的个人生活也是一出波澜起伏并以大团圆方式结尾的戏剧。 父母的婚姻给他最初的家庭生活留下一些阴影:1943年3月,26岁的伯格曼同艾丝·费希尔结婚,2年后,他与费希尔离婚并立即再婚,第一个女儿爱娃也在同年出生。伯格曼一生中共有5次婚姻,他的8名子女中有3人受他的影响走上了电影导演的道路。 青年时期一直和父亲处于斗争状态的伯格曼,进入老年后对自己的家庭关系开始有所反思。伯格曼曾在自传中坦白说:“在我生命中的许多年头,我是如此沉溺于自己的工作,以至于忘记了妻子与孩子们。现在,既然我已经老了,渐渐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一桩多么美好而又值得的事啊!”他晚年创作的《最美好的愿望》与《星期天的孩子们》,被普遍看作是献给孩子们的作品,一个以悲观绝望风格著称的导演,终于在最后的创作中流露了人间亲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