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黎东方等编撰的“细说中国历史丛书”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60年前,历史学家黎东方在重庆讲三国、讲武则天,听众争相买票听讲的盛况决不亚于今天的百家讲坛。而黎先生“讲史”既不虚构任何一个人物,也不虚构任何一件事情,而是广泛地从各种史书中搜集和贯串史料,由他开创的“细说体”,也可以说是今日广受喜爱的讲史风格的鼻祖。日前,《黎东方讲史》系列研讨会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举行,会上多位历史学家为易中天“品三国”挑刺,而市面上“清算”这类读物的图书也层出不穷。对此,复旦大学教授、曾在百家讲坛讲授玄奘的钱文忠表示,我们不能只关注讲述者的改变,而忽略了接受者的改变。 考虑接受方式 钱文忠说,黎东方先生这套书他在小的时候就看过了。“我觉得黎东方先生的‘细说’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杂记和笔记的传统,不追求所谓的系统性,讲求的是一种内在的关联性。当然他是梁启超先生的弟子,自然有梁启超的文风在里面,这是一套非常好的书。上海人民出版社能够把它重印出来嘉惠读者,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钱文忠进而指出,我们现在讲历史读物时都在讲作者应该怎么写?采取什么方式写?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读者用什么方式在接受?我觉得百家讲坛之所以能造成那么大的影响,恐怕传播学上的意义要大于学术意义。它并不过分强调主讲人必须具备什么样的资格,更多的是考虑能不能满足受众的接受方式。 我们可以想象,当年愿意花40元法币买票去听黎东方教授讲历史的人,跟今天我们希望把自己的文化产品销售给他们的那些人,其实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当时接受黎先生的听众心态和今天接受易中天的听众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整个世界在变。我们只关注讲述者的改变,而我们忽略了接受者的改变。 适应市场终端 钱文忠认为,相信在黎先生的时代,这个“细说”并不是要细,而是娓娓道来的意思。这书最好的价值是一种“不温不火,不文不野”。《黎东方讲史》应该说是一种别具一格的史书,这种书当然是越多越好。多年在大学任教的钱文忠说,像黎先生这样的文字,在今天,对一些学者来说可能是非常通俗的,但对于研究生来说,恐怕会认为太专业了。实际上,我们的接受者和市场终端不知不觉已经改变了。在我们的接受者中,有一批从小看漫画长大的人。他们喜欢看漫画,而且这些漫画还不是中国人画的。他们的思维特征也与这样一种成长经历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