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已是仲夏,骄阳似火,暑气蒸腾。
北京北三环边被画卷、书籍、藤蔓类植物所拥塞的“苦乐斋”,令人陡然生凉。
巴拿马草帽,阔边眼镜,橘红T恤,年届古稀的赵士英优雅,浪漫,真挚,坦荡而又充满激情。
“心,时时念及大海的养育”
“我不甘作一个作茧自缚的蚕蛹,被开水烫死。好容易咬开一个小洞,爬了出来。带着蛾子羽绒未干的翅膀,直投那艺烛的光辉,即使被烧成灰烬,我亦终不悔。因为我,原本就不是一只彩蝶。”赵士英如是说。
然而,堆满大大小小画品的画室,分明散播着彩蝶飞舞过的痕迹,1万余幅画作是赵士英从艺52年的心血结晶,斑斓的色彩是他对苦难生活的童话式总结。他精心挑选出其中的418幅,运回家乡,“诚惶手捧习作,恭聆父老批评,再企进取”。
1938年10月,赵士英出生于山东烟台,时光荏苒,旋即离乡五十余载学艺在京。“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然而,独在异乡,赵士英寸草心故,“心,时时念及大海的养育”,他在画展的序言中说。“慨长路其无尽兮”,他将画展命名为《回望》,以喻他一串串求索的脚印。
1955年,赵士英开始学习油画,并得到卫天霖、张秋海、吴冠中等恩师的启蒙。1960年,赵士英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班,在一所中学开始了17年的美术教师生涯。
莫斯科郊外的蓝顶教堂,突尼斯少女忧郁的双眸;绿草茵茵的羊肠小径,宁静悠远的异域黄昏;丰润舒展的舞蹈瞬间,浩浩汤汤的海上奇观……画舞蹈、画运动、画生命、画美,这就是赵士英——永远保持一颗孩子般的好奇心与敏锐的洞察力,从生活中感悟人生,感受美好。
“我用中国的线条画舞蹈速写”
“在学了素描、油画之后,我开始用中国线条画舞蹈速写。”赵士英说。
在《舞蹈》杂志作美术编辑,是赵士英画风形成的开始。“我深深地爱上了舞蹈,是舞蹈培养了我。”从舞者曼妙的肢体语言中,他颖悟到生命律动的奇迹。“舞蹈家给了我很多灵感,这些舞蹈的动态与静态美对速写创作来说都是宝贵的素材。我在纸上再现出他们的艺术形式,并感动其中,我愿为舞蹈服务一辈子。”
在中国美术界,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个不争的事实:速写被边缘化。
过去从事美术创作的人经常随身带着速写本,发现有价值的素材随时记录下来,那些来自生活的速写成为画家创作的重要素材和灵感来源。许多国画大师都没有进过专门的艺术院校学习,但他们的很多灵感与技巧都来自他们在生活中积累的大量速写。黄胄、刘海粟、吴昌硕、叶浅予、张仃、吴冠中等众多的绘画大家也无一不是坚持用速写记录生活并从中汲取灵感。伦勃朗、达·芬奇等艺术大师都是速写高手,速写不但为他们的绘画创作提供了素材,他们的速写作品本身也成为了传世佳作。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近20年来,尽管技巧还在,美术速写的发展却出现了停滞,很少再有画家涉猎这一领域。就在这样的氛围中,赵士英默默地在舞蹈速写艺术上下功夫,建立了自己的艺术天地。“由于赵士英的努力,终于让舞蹈速写在社会上重新获得位置。可以说,赵士英在重振舞蹈速写艺术上功不可没。”美术评论家杨悦浦感慨,“从他的舞蹈艺术速写上所取得的成功细说下去,可以看到几点意义:第一是重新张扬速写的艺术魅力。第二是重振了舞蹈速写这一绘画样式的复兴。第三是用中国画艺术手法发展完善舞蹈速写艺术。”
“人一生能终操心仪之事,幸乎乐乎”
美术界评论说,赵士英的舞蹈速写创作是个做减法的过程:他要把纷纭的信息浓缩,一气呵成地表现在同一个平面的载体上,这个过程既是艺术构思,也是逻辑思维的过程。简洁不等于简单。在他的很多人物肖像速写中,刻意地省去脸下部的轮廓线,但是观者通过看画面中人物的五官、发型,脑海中自然会想象出那段美丽的弧线应该是何许面貌,给人以遐想的美感和参与创作的乐趣。
他的人物画,以中国画的方式表现,继承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叶浅予和阿老的舞蹈速写传统,承续着中国艺术“师法自然”的精神,并有所创新和突破。他的速写,线条简洁,色彩明快,动作舒展,表情传神,人物风貌品格自成一派。
苦中求乐,冷暖自知,赵士英将他对生活的深刻体味寄予“苦乐斋”。“幼喜涂鸦,老亦未辍。人一生能终操心仪之事,幸乎乐乎。”他栽种的巴西木已长至屋顶,茁壮茂盛;绿萝盘桓如盖,纷纶葳蕤。“植物跟人一样,是有灵性的。我每天早晨给它们浇水,用手抚摸每一片叶子,它们就知道我来了。慢慢地,它们的习惯就随我了。”赵士英养花,养鱼,养鸟,“我喜欢每一种生命”,所有这些,都成为他作品中的主角——靓丽的“海底佳丽”,斑斓的五彩鹦鹉,波涛汹涌的海潮,一个个平凡的生命,一种种世俗的苦乐,渐益历练幻化,素朴的蛹终成为绚烂的彩蝶,“扑棱棱”展翅高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