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聂耳故居·聂耳墓
聂耳像
故居外景
故居陈列室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北门街3号,一栋木结构老屋,临街的底层为铺面,内进则为家居小院。这里,就是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居。
房屋由聂耳的曾祖父聂连登建于清代末期,后传给聂耳的父亲聂鸿仪。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玉溪颇有医名的聂鸿仪偕妻子到昆明行医,安家在甬道街73、74号,此屋便一直由聂耳的大嫂王静珍居住。
推开虚掩的门扉,一个清静雅致的小院呈现于眼前。聂耳1912年出生于昆明,直到1927年初中毕业,父亲过世,家境困窘,无法升入高中,才随母亲回到这有百年历史的小院里。聂耳在这里复习功课,预备报考公费学校。门扉左面有一眼小石井,小井后是一排赭红色耳房,正面为堂屋。右面青瓦白墙,各种盆栽顺墙根一字排开,绿意盎然。聂耳回玉溪居住的日子,常在小院中练琴,他幼年听母亲唱民歌,对滇剧和花灯非常感兴趣,深得民间音乐熏陶。
石井后的耳房宽敞明亮。左面是灶台及放满料罐、碗碟的两张条桌。屋子中间是案柜,上置木甑,柜旁各放一张雕花木椅。拐进旁边耳房,只见依墙面排着高低错落的药柜,柜脚放着古旧的药碾子。药柜前设案台,方便配药结账。屋子另一边是聂鸿仪诊病之处。堂屋现已辟为展室。
从耳房旁狭窄的木梯上去,是贯通的居室。耳房正上方的两间居室略小,只容一床一柜。外间是聂母彭寂宽的卧室,里间则住着聂耳的大嫂。跨过木楼梯,首先进入堂屋上方的一间寝室,聂耳1920年、1927年和1928年三次随母亲回玉溪就住在此屋。穿过隔板门是香案间,供着牌位。中堂现在辟为陈列室,各种与聂耳有关的照片挂满墙壁,几个玻璃台柜里陈列着他的书籍、日记和生前演奏过的乐器。
1927年秋天,聂耳以优异成绩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成为学校各类演出活动的骨干和组织者。1928年他秘密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此间,大量阅读进步书刊,积极参加革命学生运动。1930年聂耳毕业到上海“云丰申庄”当店员,11月加入进步群众组织“反帝大同盟”。1931年4月初考入明月歌剧社,结识了影响他一生的人――田汉。1932年,田汉介绍聂耳参加上海文艺界左联音乐小组。1933年,聂耳进入联华影业公司一厂工作,又是田汉作为介绍人之一使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二人合作第一首歌曲《开矿歌》。1934年4月,聂耳进入上海东方百代公司帮助革命音乐家任光做录音工作,录制发行革命歌曲唱片,其中由聂耳创作、改编的歌曲和乐曲就有20多首。这年夏天,聂耳为田汉编剧的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创作《码头工人之歌》,为电影公司拍摄的《桃李劫》、《大路》分别创作《毕业歌》及《大路歌》、《开路先锋》。1935年1月,聂耳重新进入联华影业公司,其间,组织联华声乐团演唱自己为影片《新女性》创作的组歌《新女性》。同年3月,电通影业公司筹划拍摄《风云儿女》,聂耳闻讯后主动找到编辑夏衍要求为影片主题歌作曲,最终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了!1949年9月27日,《义勇军进行曲》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写入宪法。
聂耳故居1992年正式对外开放,1997年被命名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聂耳从事音乐工作5年,从事音乐创作不足3年,却在1927年至1935年短短8年间为36首歌作曲,并创作7首民族器乐曲及口琴曲。1935年4月,为躲避反动派的追捕,党组织决定让聂耳取道日本,赴苏联、欧洲学习。同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溺水身亡,骨灰由朋友护送到上海。1937年,三哥聂叙伦将骨灰接回昆明,葬于西山。1980年迁葬于太华寺与三清阁之间的山坡上,背依青山,面览滇池。墓地呈月琴状,墓穴建于琴的发音孔上,由24块墨石叠砌成音波状,既象征时代的最强音由这里发出,又隐喻着聂耳24岁的生命历程。墓穴上方立有7块墨石组成的墓碑,象征7个音阶,上刻郭沫若手书“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墓”。墨石下生卒年代处安放着直径1.5米的汉白玉雕茶花花圈,雅洁肃穆。墓穴后半圆环状的花岗岩上刻有国歌曲谱、万里长城以及反映抗日救亡运动的浮雕。墓前方的聂耳雕像,高3.2米,作沉思状。墓地遍植苍松翠柏,如月琴静置于清幽的山林间,风过处,难分松涛琴音。墓地前方左侧设有聂耳生平事迹陈列室。1988年聂耳墓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