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亚芬和她主演的越剧角色
12月3日晚,在越剧《玉卿嫂》和《碧玉簪》中成功塑造了凄美玉洁的袁派玉卿嫂形象和金派大家闺秀李秀英的花旦名家方亚芬,以评委全票通过的佳绩在苏州中国戏剧节上喜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9日,由她与著名尹派小生赵志刚担纲的交响版越剧电影《红楼梦》也将正式公映。
在颁奖现场,这位步入艺术成熟期的袁派传人坦言,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她幸运地遇上了一位好老师。由于老师袁雪芬的艺术观一直很开明,使她历来都注重博采众长。虽说是学袁派,但她对角色的选择一贯“百无禁忌”而且“不拘一格”,除了金采风的《碧玉簪》外,还有戚雅仙《玉堂春》、张云霞的旦角戏和竺小招的《柳毅传书》等,她都得到过这些老师的亲授指点。越剧外,她还学昆曲演话剧,结合自身的优势把这些融合到表演里。大概因为这个缘故吧,在同辈演员中,她被认为是最不挑剔的性格演员。
救场救出来的榜首
方亚芬此次的梅花奖榜首和之前的二度白玉兰奖,被很多人戏称是“救场救出来的”,她自己也说:“如果我不救场,可能就不会有13年后再次捧到白玉兰主角奖和今天的梅花奖了。”
方亚芬回忆,《玉卿嫂》从策划到演出实际已有5年时间。5年前,她就参与了前期策划,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主角换成了何赛飞。没想连排结束后突生变故。“当时我正在杭州演《祥林嫂》,突然接到导演电话,导演为了这个真是一夜愁白了头,因为还有一个月,这出戏就要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了。”
其实这种临阵换将、临时“跨刀”在梨园是很忌讳的,京剧界叫这个是“钻锅”,意思是钻得好是应该的,钻不好就要背一身灰。因此,听说方亚芬要顶演《玉卿嫂》,朋友们纷纷来电话劝阻,但此前一直认为这出戏对现实社会没有太大教育意义的老师袁雪芬得知后却告诉弟子:“救场如救火!你要对得起观众,要全身心投入进去。”正是老师的鼓励,让她坚定了救场信心,只用20天这出戏就上演了。
经历了换角风波后,方亚芬主演的玉卿嫂成了观众关心的焦点。这部时装戏里,没了往常的水袖表演等修饰,对演员要求很高。白先勇在演出前曾对记者说,他第一次看到方亚芬,就觉得她的形象非常吻合玉卿嫂这个人物。在演出中,方亚芬也确是全剧最出彩的。记者现场看到,《玉卿嫂》唱腔繁重,她却演得一点不累,不论是走碎步、念台词,还是唱缠绵环绕的唱段,她总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尤其是剧末长达102句的大段唱功,将袁派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唱腔收音之际,观众也不再像往日那样鼓掌捧场,而是都沉浸在人物的悲剧之中。
徐天红引荐入袁门
在喜欢方亚芬的观众看来,她救场所救出来的这些奖绝非偶然。方亚芬具有演戏的天赋,她塑造的类型性格迥异的人物,她丰富而全面的表演经历,除了用功还有悟性。认真、自信、坦诚和纯朴,成就了她那种不含杂质的清纯之美。而这美丽之源,就是越剧这根红线所牵起的她与袁雪芬不解的师徒之缘。
如今,越剧已成方亚芬毕生追求的事业,可遥想当年与戏曲的初次结缘,方亚芬竟用“糊里糊涂”来形容:“我从小就很喜欢唱歌,中学里年年得奖,遇上文艺汇演,老师们说只要方亚芬来了,一等奖肯定是她。但我学戏时不懂什么是艺术,就这么糊里糊涂地学了,但既然学了,就要做得最好,我的想法就那么简单。”但学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父亲一开始坚决不同意一个女孩子去吃开口饭,但经不住小女儿的软磨硬缠,终于答应让她去试一试。
在宁波镇海学戏三年,方亚芬还是像个孩子般地玩玩闹闹,前两年练基本功,第三年在老师指导下排起了《柳毅传书》。此戏公演时,恰巧上海越剧院徐天红老师也在台下观看,当演到“湖滨送别”一折时,徐老师发出了感叹:“瞧这孩子的扮相和转身动作,多像年轻时的袁雪芬呀!”就这样,在徐天红的引荐下,方亚芬开始呼吸到上海的戏曲空气,也与袁雪芬结下了深厚的师徒情缘。对于徐天红的知遇之恩,方亚芬至今难忘。“当时越剧院工资不高,徐老师就给我们弄些零花钱。这么多年来,我们感情一直很好。如今我生活条件好了,也反过来资助她,徐老师总是笑道:‘以前我给她花小钱,现在她给我花大钱。’”
喜欢越剧的人都知道,袁派艺术是越剧旦角中最早形成的流派,也是影响最大的流派。就像一棵粗壮的大树,它不断生出繁茂的分枝:戚雅仙、金采风、吕瑞英、张云霞等越剧大家,都是继承袁派之后,再自成一家的。方亚芬说:“老师对旧戏班里的师徒关系有切肤之痛,历来反对徒弟克隆师傅,更反对以学流派像不像作为评判演员优劣的标准。老师对戏曲流派热一直保留自己的看法,甚至对人们提袁派也没有什么兴趣。老师常说方亚芬要胜过袁雪芬才好。”
从人物出发演角色
是严师更似慈母的袁雪芬经常教导方亚芬,越剧舞台不缺演员,但缺挑大梁的艺术家。在这个求新求变的时代,一个演员要当明星,切莫做流星。舞台上不可能有永远的恒星,明星如不勤奋努力,拿不出绝招绝活,上不了好戏,一样也会被淘汰出局。她要求亚芬台下做人和台上演戏都要让人称赞。她对亚芬说:“越剧观众是很疯狂的,他们可以迷你一辈子,也可以骂你一辈子。所以演员平时为人很重要,只有做到德才兼备,才能感染台下观众,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袁雪芬历来主张不要总是演老戏。她以为演前辈的戏固然需要,演好也不易;但毕竟不是自己积累的剧目。她主张青年演员不妨试试各种题材,演演各种角色,尽可能扬己之长。于是,方亚芬大胆将昆曲《思凡》改编成越剧,还演起话剧《黑色蜜月》:“记得一部《红楼梦》,我先后扮演过6个角色。排演大剧院版《红楼梦》时,尹派演员没有落实,是老师大胆提议,让我反串小生。老师还不请自来,亲自为我把关打气。演出后,对我塑造的宝哥哥观众有好评也有批评。对批评,老师还主动承担责任,一再说‘是我难为方亚芬了’。”
方亚芬动情地说,为了帮助她积累剧目,开阔戏路,老师不辞辛劳,亲自为她选剧本、改唱词、谱唱腔。每台新戏开排,老师都守在现场,抓咬字、抠细节,帮助把握角色性格。在现代戏《早春二月》中,为了有血有肉地塑造好文嫂这一悲剧人物,老师倾注了满腔热情。在反映民族团结的新编大戏《木棉红》中,为了将周恩来总理赞誉的俚族女英雄冼英的侠胆柔情生动展现出来,老师动足了脑筋。在老师悉心指导下,她在喜剧《救风尘》中将关汉卿笔下机智风趣的传奇女子赵盼儿演得比较好,还受到了老师和戏迷的称赞。
把握找上你的机会
和很多同辈明星演员苦心寻找自己的新创剧目和角色不同,方亚芬在这方面显得尤其平淡从容。只要是“角色找上她”,哪怕小配角,她都乐意去尝试。有人觉得她“太随便了”,但她却有自己的想法:“其实,每一个戏都是一次创造角色的机会,演员只有在摸索当中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与其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荒废时间等待角色,为什么不去把握已经找上你的机会呢?”
方亚芬说,做一名能够胜任各种角色的性格演员,是她的努力方向。“我们这一代演员已过了模仿期,应该有自己的创新和自己的思想。”从清高的玉卿嫂、内热外冷的崔莺莺、年轻俏皮的木棉红,到被生活淘汰的祥林嫂、水一样的林黛玉,乃至风尘侠女等,方亚芬塑造的每一个角色都特点鲜明,完全突破了以往越剧旦角“大家闺秀、小家碧玉”的套路。
方亚芬对艺术的“较真”是出了名的。排《早春二月》时,她母亲患病从宁波来沪。作为父母最疼爱的小女儿,因排戏她抽不出空陪伴病中的母亲,只能请姐姐代劳。虽然内心悲痛万分,但一到排练场她又全身心投入了创作,直至母亲弥留之际她才赶回去见了母亲最后一面。赴乌镇拍专题片,片未拍完,市里要她参加七一演唱会,她坚持赶回去,到达时离上场仅差20分钟。排演《玉卿嫂》时,方亚芬建议在最后一场给玉卿嫂加点碎发,以体现人物凌乱矛盾的心情,但工作人员觉得这么做情感到位了,却妨碍了后面的动作,舞台还是要追求美感。经过商量,方亚芬高兴地采纳了大家的意见。
重排西厢再演莺莺
演了这么多性格各异的人物,方亚芬说,她最钟情的还是《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因为这是老师手把手教的戏,精致得就像一卷工笔画,演员一颦一笑都是美的,女主角特别有个性。上世纪90年代初,她和钱惠丽、张永梅等复演过《西厢记》。为了继承传统,上海越剧院给年轻人复排了这部越剧经典。她和钱惠丽、张永梅等近日也重新彩排了该剧,元旦前后将与观众见面。
已步入中年的方亚芬实话实说,对一个女演员来说,今后的几年是至关重要的,演员总有走下坡路时,所以她要抓紧多排演几部戏,即使是演二三路的配角,她也随时做好了准备。她还打算把已经积累了的众多人物形象分门别类地录制下来,将来有机会可以给年轻人言传身教。“希望将来有一天,成排成排的人因为觉得我唱的袁派好听,喜欢上袁派艺术,喜欢上越剧,那我有一天就算不唱越剧了,也就心安理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