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棒球帽,红色的对襟外套,憨态可掬的小猪挂坠……本命年的六小龄童仍旧与20多年前扮演的孙悟空一样,顽皮,顽强。拍摄了5个月零5天的38集电视连续剧《吴承恩与西游记》终于杀青,还未来得及喘息,他又走进了20集电视连续剧《贺龙传奇》剧组,再度饰演周恩来。
这是2008年岁初寒冷的一天,北京复兴门的一家茶室,还未来得及戴上帽子的六小龄童转瞬被影迷围了个严严实实。《西游记》伴随观众走过20多年,重播1000余次,“美猴王”形象深入人心,六小龄童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在观众和网友自发评选的“十大不可超越艺术形象”中,“孙悟空”高居榜首。在广大观众心中,孙悟空已经与六小龄童密不可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取经路”
六小龄童拍摄《西游记》用了17年的时间——从1982年到1998年,历史上玄奘大师西天取经也用了17年,“这个巧合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真切的感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部自己的西天取经路——拼搏进取,忠勇仁义,百折不挠,永不言败,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完成自己的理想,漫漫取经路其实就是一个自我塑造的过程。”六小龄童感慨。
一部《西游记》,诙谐幽默,嬉笑怒骂,延伸到现实生活中,给人们以无限启发,对于“用了17年时间来揣摩一部戏”的六小龄童来说,启发尤其深刻,“《西游记》是一部童话,但又不只是一部童话。”唐僧师徒历经5万里行程,138个国家,带回了佛教经典520箧,657部。
“总结过去,正视现在,设计未来”——六小龄童用12个颇具现代色彩的字描述孙悟空陪伴唐僧的取经之路。为什么要用“设计”两个字?“这是对理想的安排。很多朋友说展望未来,我觉得‘设计’两个字更恰当,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未来只有展望没有设计的话,是远远不够的。”
“这是我这辈子最想拍的戏”
六小龄童6岁师从父亲六龄童(本名章宗义,猴戏表演艺术大师)练艺学武。1976年6月在上海高中毕业后,考入浙江省昆剧团艺校,专攻武生,曾主演昆剧《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美猴王大闹龙宫》、《武松打店》、《三岔口》、《挑滑车》等。
“章氏猴戏”在中国已延续了四代,其家族是国内外公认的“猴王世家”。《西游记》一剧在美国、日本、德国及东南亚各国播出后,广受好评。也许是《西游记》太深入人心了,很多观众都认为,孙悟空就应该是六小龄童在荧屏上的那个样子。但是,六小龄童坚决地说:“孙悟空不姓‘章’!一定会有更年轻的演员演绎出更成功的孙悟空。”
在《吴承恩与西游记》中,六小龄童却想讲一个不是童话的故事,“这是我这辈子最想拍的戏,让人们知道吴承恩如何写成《西游记》,为什么把孙悟空写成这样的神话人物。”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淮安府志》记载,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他勤奋好学,喜欢搜奇猎怪、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50岁左右,他写成《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
“我的身上流淌着吴承恩的血液,他是我人生的‘启蒙老师’和最重要的朋友。”六小龄童说,“孙悟空不仅是文艺作品中的人物,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他的身上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拼搏精神,乐观向上,永不言败,400多年来薪火相传,绵绵不息,我称之为猴王精神。”因着这种理解,六小龄童在刻画吴承恩这个艺术形象时,将美猴王的气韵与风神加诸其上,“吴承恩刚直不阿,狂放不羁,嫉恶如仇,不同流俗,所以,人们才称吴承恩为‘人间美猴王’。”
“文化就像用手捧着水,
我们会尽最大努力接住”
在解构经典的“另类”《西游记》里,孙悟空和白骨精谈恋爱,看到唐僧变性成了女人;孙悟空偷吃太上老君的仙丹,仙丹竟然是“伟哥”,而玉皇大帝则最爱用望远镜看一本名为《Q版童话》的畅销书,这本书将许多传统的经典童话改编得面目全非,如:7只小羊在狼肚子里一边享受空调一边打麻将;白雪公主的王子因为白马在年检,骑着一头白猪来迎娶她……谈到《西游记》中人物形象被颠覆的所谓“艺术改编”,六小龄童非常愤怒:“《西游记》是经过岁月长河积淀下来的文化财富,是抚育我们成长的精神食粮,不容任何玷污和损毁。对《西游记》的任何颠覆、解构都是对祖先的背叛。”
谈起用17年时间成就一部《西游记》的甘苦,六小龄童对那种清贫而恬淡的生活很是怀恋:“当我沉浸在美猴王的精神世界,我的内心一片宁静。文化就像用手捧着水,有些从指缝里漏出,但我们会尽最大努力接住——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他认为那种对于内心的诉求其实就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对待自然,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而不是征服万物;对于人际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以和为贵,而不是冲突暴力;对于自我,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修身养性,而不是自我放纵。”他笑言,“其实,《西游记》中的思想对解决当前全球性矛盾都有着深刻的启发。”
然而,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明显的断裂和萎缩。可悲的是,与传统文化一同枯萎的不仅是技艺,还有我们以技艺为载体的民族记忆,“如果民族记忆日趋淡薄,中国人就会丢失自己的根,就会忘记回家的路。”六小龄童谈到自己未来的工作,“一定以弘扬拼搏进取、忠勇仁义、乐观向上的猴王精神为己任”,他也希望更多的文化工作者能够静下心来挖掘、整理祖先的文明,传承本民族文化,提高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