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人视角 ;>>正文

王锦文:她让甬剧“重生”

image

  王锦文演绎《典妻》

  甬剧是宁波的地方戏,宁波市艺术剧院甬剧团是中国唯一一个还在唱甬剧的剧团,在中国,这样被称为“天下第一团”的剧团剧种有两百多个,大部分都在生存线上挣扎。2002年之前,王锦文所在的剧团同样如此,为了生存,他们在剧院的牌子边上又挂了一个宁波市儿童艺术剧院的牌子。大部分时间,甬剧演员们都要演儿童剧,最多的时候一天演7场,这样才能维持为数不多的甬剧演出的生计运转。

  2002年,王锦文找来了全国戏剧界的创作精英,将柔石的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改编成甬剧,这个叫《典妻》的新创剧目,不仅囊括了国内大大小小无数戏剧类奖项,也让甬剧的艺术面貌有了脱胎换骨的转变。

  王锦文现在是宁波市艺术剧院的副院长,《典妻》之后,她又接连创作酝酿了好几台具有突破意义的新作。这个生活中看上去很娇小柔弱的浙东女子,用自己的智慧和坚韧,改变了一个剧种的命运。3月24、25日,《典妻》将作为“名家名剧月”的剧目之一登上东方艺术中心的舞台。

  阴差阳错走上甬剧之路

  1979年,15岁的王锦文正在宁波最著名的重点学校效实中学读高一。这年冬天,宁波甬剧团招考演员,几千人报名,竞争18个名额。那一年,王锦文陪一个同学前去报名,最终的结果,无心插柳的王锦文却被录取了。

  然而,录取通知书到来的时候,王锦文的决定却招致了一大家人的反对,父母都希望她能够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但王锦文却对演员生活充满着憧憬。开通的父母最终理解并尊重了女儿的选择。

  专业出色的王锦文性格内向,不像一般的同龄女孩那样喜欢热闹。刚从艺校毕业那会儿,她没事就安安静静地待着,读书、听音乐,并养成了思考问题的习惯。1996年,她自费到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进修,这是她整个戏剧艺术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两年的学习结束后,王锦文的艺术观念、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虽然面临着不少机会,王锦文还是选择回宁波。她说:“甬剧表演是我最早接触的艺术样式,也是自己钟爱的事业,离开了它,我也就失去了艺术创作的根基。”

  一个戏救活一个剧种

  在昆剧界,《十五贯》有“一个戏救活一个剧种”之说,而对甬剧来说,《典妻》也有着相似的意义。在《典妻》之前,甬剧作为一种滩簧戏,传统上重唱轻做,不很讲究形体表演。但王锦文却在保留纯正的甬剧唱腔外,丰富了甬剧音乐的表现力,更融入了以往传统滩簧所没有的京昆程式化动作、歌舞造型化表演以及话剧的形体语言。她饰演的被典之“妻”除了有旧时代山村妇女的悲剧命运,更闪现出一个普通女子的生命尊严和光芒。

  《典妻》的舞台设计也在甬剧史上有着颠覆意义,舞美和服装都进行了全新的现代包装。潺潺的溪水和湿湿的青石板,青砖黑瓦的深宅大院和浙东农村的风土人情都被搬上了舞台,充满了浓郁的地域色彩和唯美的舞台追求。《典妻》上演之后,先后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中国戏曲学会奖、文华大奖等众多荣誉,王锦文也凭该剧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和文华表演奖,《典妻》因此成了甬剧发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并被认为是地方剧种走向都市化和现代化的成功范例。

  王锦文说,《典妻》之后,人们终于开始重新关注起甬剧,演出的机会开始增多,演员们也不再需要靠演儿童剧谋生。然而,加上所有在艺校学习的学生,这个剧种一共也只有38位演员,每个人每年的平均收入,也只有3万元,这在经济发达的宁波,显得如此捉襟见肘。曾经很多次,身边的朋友都问王锦文,为什么还在坚持。王锦文说,这个剧种只有我们40个不到的人,如果我走了,甬剧该怎么办?

  《典妻》之后,她又找人改编了瑞典剧作家迪伦马特的经典名剧《老妇还乡》,剧中的背景改在了中国的民国时期,名为《风雨祠堂》。之后,王锦文又尝试把倪萍主演的电影《美丽的大脚》搬上舞台,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现代戏。

  这几年,因为王锦文和她伙伴们的努力,甬剧的观众开始日益增多,其中更不乏年轻人。《典妻》曾经在宁波大学连演5场,竟然场场爆满,有的学生连看了5遍,依然意犹未尽。在王锦文的理想中,甬剧可以尝试更多有人文关怀的题材,也可以更好听更好看,让更多的人喜欢上它。

选稿:陈群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潘妤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文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