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在为读者签名。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中国之行的上海站活动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因而每到一处总是行色匆匆。不过,与5月30日在上海书城举行的读者见面签售会上“惜言如金”不同,在前天下午与沪上部分作家、学者的座谈会上,帕慕克有问必答、侃侃而谈,与大家一起以“东西文化与文学想象”为题,展开了近两个小时的交流。他坦言,这次的中国之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表示以后“每次有麻烦的时候我就到中国来”。
自己本质上是个小说家
帕慕克强调自己虽然非常注意追踪文化研究以及文学理论方面的发展,但从本质上而言自己仍然是一个小说家。他说,今年是他写作的第35年。而在写作生涯的初期,并没有赚到什么钱。甚至自己的书在连土耳其出版都非常困难。“在过去34年间,除了在家里写作我没有从事过任何的其他工作。在过去3年间,我每年有一个学期在哥伦比亚大学讲述文学。说这些,是想要告诉大家,我99%的程度上是一个小说家,我最关心的就是小说的创作。我也阅读文学理论的书籍,但是我不是以一个学者的角度,而是从一个作家的角度,我要从中学习如何写作!”
作品反映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帕慕克承认自己所有的著作、小说,都反映了这样一种冲突:传统与现代性的冲突,或者称作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
帕慕克说,土耳其人发明了一种小说写作的方式,这种小说主要是描写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所造成的文化身份的差异,在这种小说里面,他们会探索政治上、文化上以及哲学上关于身份认同的问题。他表示,自己算不算一个现实主义的作家不是很重要,但是他的作品总是要表现现实生活中的这种文化问题。
帕慕克说,自己从第三本著作《白色城堡》开始,有意识地在作品中表现文化身份的冲突,也就是说传统和现代性的冲突。尽管冲突是必然的,但是“文学的本质是基于这样一种客观的认识,就是说所有的人类都是相像的。我们之所以写作是因为我们知道不管我们的文化传统,不管我们的外表看起来有多少的不同,我们仍然能够互相理解、进行交流”。
别人睡觉我写作有怀旧感
上海作家陈村问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每天的哪个时段是创作的好时间。帕慕克表示,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他介绍自己的写作,也是因女儿的出生分成了两段:在1991年女儿出生前的15年,每天晚上11点到凌晨4点的时间是他写作的最好时光。女儿出生后,在早上5点到7点这段时间,是最好的写作的时间。帕慕克认为,深夜和早晨比较早的时光对写作比较好一点,这个时候城市还在沉睡,比较安静,所以是最好的写作的时光。“对我来说,当我想到别人在睡觉而我一个人在写作的时候,让我觉得有一种怀旧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