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郑慧慧)
华东六省一市舞蹈比赛在时隔二十四年以后再度崛起,是令人欢心鼓舞的。因为二十四年以前的两届比赛曾引人属目,成绩斐然。
这次历时三天的比赛也有喜人的成绩,不少作品也可圈可点,展现出华东地区舞蹈发展的新起色。而且,比这次比赛的亮点更让人鼓舞的是华东六省一市
舞蹈家协会领导们团结一致,具有打好华东六省一市舞蹈比赛的品牌,开创华东地区舞蹈新局面的雄心壮志。
如何在当今全国众多的舞蹈赛事中打造好“华东六省一市舞蹈比赛”的品牌?使它真正成为促进华东地区舞蹈发展的平台,笔者作了以下三方面的思考:
一、比赛的“时代性”品味
在这里提出“时代性”的第一层意思,是指要弘扬现实题材的舞蹈创作。舞蹈既是一种传统艺术,又是一种时代艺术,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时代的
反映更能展现一门艺术的生命力。西方现代舞之所以能在二十世纪登上世界舞坛,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与时代和社会同步发展。二十多年前的华东六省一市舞蹈比赛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都占比赛的百分之六、七十。上海的《绳波》、
《友爱》、《天鹅情》,浙江的《采桑晚归》,安徽的《矿工与阳光》,福建的《命运》等都是那么鲜活地把握到时代和生活的脉搏。这次比赛中江西的《同一件衣服》、《我们的未来不是梦》,山东的《矿道深处》等作品也成为人们的热议话题。
我们所处的时代日新月异,蓬勃发展,有多少可歌可泣的事情需要艺术家们去表现。因此,我们的比赛应该引导舞蹈家们去反映火红的年代和表现沸腾的生活,用舞蹈去点燃人们的生活激情和引发人们对社会的思考。
在这里提出“时代性”的第二层意思,是指要发展传统艺术。继承传统的舞蹈艺术是舞蹈家的责任,更何况我国的古典舞和各民族的民间舞是那样的丰富多彩。但继承包括“保存”和“发展”两层意思,除了保存外,发展传统应该是继承传统的主要方面,因为如果没有发展,跟不上时代,传统将面临死亡。所以华东六省一市的舞蹈比赛应倡导和弘扬从表现新的生活内容,塑造新的舞蹈形象需要出发,来发展传统舞蹈素材的创造。这次比赛中涌现出来的类似山东的《春分》、上海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作品,它们没有局限于强调传统舞蹈风格的原汁原味,而是通过大胆的借鉴和独特的创造,在塑造了新的舞蹈形象的同时,发展了传统的舞蹈艺术。
二、比赛的“地域性”品味
作为地区性的舞蹈赛事,强调地域性的品味是必须的。二十多年前华东六省一市两届舞蹈赛事中涌现出来的上海的古典舞作品《高山流水》、《渔舟唱晚》,
现代舞作品《友爱》和《绳波》,十分具有海派特色。江苏的《鸬鹚号子》、《捉蟹》,浙江的《采桑晚归》、《花间曲》和《悠悠脚划船》等又是那样地富有当地的风土人情,散发出一股股泥土的芳香。在这次的比赛中,上海的新古典主义芭蕾作品《柴可夫斯基狂想曲》、浙江的《山里的太阳》、山东的《春分》和安徽的
《兰花嫂》等也都以地方特色见长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歌德曾说过:“在限制中才能现出能手,只有规律能给我们自由。”强调地域性的特色,虽然是一种限制,但只有通过这种限制,才能体现出地区性舞蹈赛事的特色,只有按当地的风格去创作,才能创造出唯我才有的、独特的舞蹈作品。
三、比赛的“独创性”品味
近些年来,舞蹈界经常会出现一些由模仿产生的流行风。且不说曾出现过的旁腿180度控制动作的流行和露脐装的流行,最近又出现了男子群舞的流行风,不少歌舞团体纷纷以表现群体男性之酷为时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流行是不可避免的。但在艺术创作和艺术赛事中不应该提倡这种做法,因为它将导致个性的失落和品味的缺乏。
要想打造出华东六省一市舞蹈比赛的品牌,除创作以外的其他方面也都要克服雷同和防止盲目的模仿。比如,在比赛内容的设定方面,是否一定需要安排技巧比赛?在利用发挥影视传媒方面,是否只有采用专家点评的方式?是否应该限定只有本地、本单位编导创作的舞蹈作品才能参赛?凡此种种,如果都能按照独创性的要求来设定,那么,华东六省一市的舞蹈比赛一定会具有独特的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