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的戏剧大国,其中民族戏剧是一条旖旎美妙的风景线。据统计我国共有360多种地方戏曲剧种。在戏曲百花园中,尤其引人赏心瞩目的乃是国色天香的京剧。正因为这样,京剧被世人称之为“国剧”。
我在《从徽班进京到京剧形成》一文里已谈到京剧孕育和形成的过程,这里不再赘言。1840年左右,京剧形成后,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艺人和优秀的剧目,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余三胜、程长庚、张二奎,世称“老生前三杰”。至清光绪年间,京剧已趋成熟,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演员有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大家称之为“老生后三杰”。
“五四”前后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京剧进入了鼎盛时期,涌现出大量的新戏新人。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四大须生”,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大名旦”的崛起,成为京剧鼎盛的标志。京剧不仅传向全国,唱遍大江南北,而且走出了国门。梅兰芳先后去日本、美国、苏联等国访问演出,轰动了国际剧坛。新中国成立后,京剧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又出现了新的繁荣。
京剧艺术在民族戏剧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高度的美学成就。京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气度宏大,典雅端方,无论在视觉、听觉、心理上都给观众以丰富的审美感受,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它长期积累的1300多个传统剧目,剧目有文戏和武戏之分,总体看许多剧目富于民主性的精华。京剧很好地继承了中国戏曲传统的艺术特征和表现方法,并将它们提升到了相当完美的境地。
京剧是以演员的表演为中心的综合艺术。戏剧都是综合艺术,它综合了文学、音乐、美术、表演等诸多方面,这种综合性在京剧来看尤为鲜明。京剧又有唱,又有表演,又有念白,还有舞蹈和武打,而且这一切都是围绕着演员的表演这个中心来安排的。所以看京剧不仅是看戏,往往更注重看“角儿”,看角儿的“玩意儿”。
京剧的表演采用写意的手法,讲究虚拟性与程式性。首先舞台的时空是虚拟的。同是一桌二椅可以代表厅堂摆设,也可代表眠床,还可代表山岭城关。在同一场景,通过演员的虚拟动作,可以从一个环境迅速转换为另一个环境,一个圆场便可表现人行千里路,马过万重山。因此盖叫天说:“布景就在演员身上”!时间也是这样,角色假寐片刻,几声更锣,一夜便已过去。人物的动作也用虚拟手法,开门、关门、上楼、下楼、骑马、坐轿等等,台上并无门窗,马匹都是通过演员的手势、身段加以虚拟的。两军开战,只用几个龙套就表示千军万马鏖战厮杀。《三岔口》明明是深夜摸黑格斗,但舞台上居然灯火通明,如同白昼,一切都是虚拟的。通过演员虚拟的表演引发观众的联想,最后完成艺术的创造与欣赏,这是中国京剧的一大特征。程式是京剧运用歌舞手段,虚拟地表现生活的一种独特的表演技术格式,它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格律性和规范性。比如起霸、走边、圆场,趟马、开门、上楼都有一定的程式。
京剧注重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追求形神统一,尤重传神。在塑造人物时,用行当来加以规范,主要分生、旦、净、丑四个行当。生行中分老生、小生、武生等。旦行中分青衣、花旦、闺门旦、武旦、刀马旦、花衫、老旦等。净行又称花脸,其中正净(又称铜锤花脸),以唱功见长,副净(即二花脸、武二花),以武功为主。丑行,俗称小花脸、三花脸,其中又分文丑、武丑、彩旦等。京剧剧中人物都是各自归到自己的行当中去,然后根据本行当的表演程式进行表演,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严谨的规范的表演体系。
京剧表现剧情,塑造人物主要依靠唱、念、做、打这四种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来加以实现。唱、念、做、打也称“四功”。
唱。在京剧中居于主要的地位,它是运用音乐形象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象《空城计》、《四郎探母》等都是靠重要唱腔使人物突现于观众面前的。京剧的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相对来说西皮比较明亮、流畅,二黄比较深沉、醇厚,西皮、二黄的旋律都非常优美、悦耳、动听,它们都可以表现丰富、复杂的感情。京剧的唱腔属于板腔体,唱腔旋律相对固定,通过导板、慢板、原板、流水、散板、摇板等不同板式、节奏的变化来表达人物的不同感情。如《文昭关》用〔二黄慢板〕表现伍子胥悲愤的心情,《霸王别姬》中虞姬一段西皮摇板、散板、原板等刻画虞姬在兵败之际对项羽的劝慰。京剧的唱工讲究“字正腔圆”,吐字行腔有严格的规范。除西皮、二黄,还有不少曲牌子可以运用。京剧的伴奏以京胡为主,配以京二胡、月琴以及打击乐器等。
念。指念白,它在京剧中也很重要,因为人物间大量的对话是用念白来进行的,所以有“千斤念白四两唱”的说法。京剧念白的分韵白与京白两种。韵白以“中州韵”为读音归韵的标准,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分明,抑扬顿挫,富于音乐性。京白基本上以北京方言为标准,念时注意节奏感,有朗诵体的特征。念白是很见功夫的,象周信芳在《四进士》中的念白十分脍炙人口。
做。主要指舞台上的表演。京剧表演具有舞蹈化的特点,一招一式,一举手,一投足都有舞蹈美和节奏感。而舞蹈化的身段动作,又是通过表演程式来表现的。京剧的做,要求通过规范化、舞蹈化的身段、表情表现规定情境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特别注重节奏感与形体美。为了达到这一点,京剧表演有五种技法:手、眼、身、发、步,指手势、眼神、身段、头颈、台步等。用这些技法来保证演员形体动作的优美和谐。如梅兰芳在《贵妃醉酒》中的卧鱼、嗅花等动作都是运用五法而达到了高度的美感。
打。指武打。京剧技艺性极强,唱、念、做都要讲技艺,打尤甚。京剧的打开、格斗套路繁多,分单打、群战,又有把子(武器)、对拳、出手、下场等技巧。如《三岔口》中的格斗,《盗仙草》中的踢枪都是非常精彩的。京剧的武打还形成不少绝活,如宝剑入鞘,三锤叠立等。
在京剧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京剧艺术家,同时还涌现出众多的各具异彩的艺术流派,这一切构成了京剧绚丽辉煌的局面。京剧流派是指某一个艺术家在他的唱腔、表演中,在他独创的剧目和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与人不同的艺术个性和鲜明风格。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京剧艺术发展到比较成熟阶段后的产物。
老生行当的流派在京剧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最早是以来自地域的不同而分别,如程长庚的徽派,余三胜的汉派、张二奎的京派。到了谭鑫培,他综合前三杰的表演的精华,将老生的表演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创立了以个人风格为标志的谭派艺术,成为一代宗师。
谭鑫培(1847-1917),本名金福,湖北江夏人。其父谭志道先学汉戏,后改京剧,应工老旦,人称“谭叫天”,因此鑫培曾取艺名“小叫天”。鑫培幼年入北京金奎科班,习武生和老生。出科后搭三庆班,先拜程长庚,后拜余三胜为师。程长庚去世后,改搭四喜班唱老生。清光绪十六年(1890)被选为内廷供奉。1907年独踞京剧剧坛,被誉为“伶界大王”。谭派的唱腔是在余三胜、王九龄等人唱腔的基础上加以创造的。谭改变了过去老生声腔“直腔直调”、“高音大嗓”的情况,创造了花腔和巧腔,追求刚柔相济,声情并茂。他的嗓音虽不如孙菊仙、汪桂芬饱满,但运用自如,有“云遮月”之称。他的唱腔悠扬宛转,饶有韵味,有些略带伤感。表演方面注重用唱与做结合起来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戏与技紧密结合,代表了当时京剧舞台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谭派影响极大,当时京剧界有“无腔不学谭”之说。后来的不少京剧老生流派都出自谭门。谭鑫培擅演剧目很多,最著名的有《李陵碑》、《秦琼卖马》、《空城计》、《定军山》、《汾河湾》、《桑园寄子》、《战太平》等。
继谭鑫培之后,在二十年代出现了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四大须生”,三十年代末又出现了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后四大须生”。余叔岩的余派唱腔清洌甜醇,刚劲委婉,别有韵味,言菊朋的言派委婉跌宕,细腻精巧,高庆奎的高派嗓音高亢,唱腔刚劲,马连良的马派委婉俏丽,潇洒飘逸,谭富英为谭鑫培之孙,激越爽朗、朴实大方,人称“新谭派”,杨宝森的杨派深沉浑厚、酣畅淋漓,奚啸伯的奚派委婉细腻,清新雅致周信芳的麒派刚劲豪放、质朴苍劲。武生方面有杨小楼的杨派和盖叫天的盖派等。
京剧旦行流派的出现比生行要晚。二十年代末,“四大名旦”的崛起,是京剧走向兴盛时期的重要标志。梅兰芳(18941961)不仅是四大名旦中的首席,而且是京剧发展史上居于重要地位的一代京剧大师。他字畹华,江苏泰州人,生于北京。梨园世家出身。8学岁戏,10岁登台。他曾受到王瑶卿的指点并与谭鑫培同台,声誉日高。1915年以后进入成熟期,排演了《霸王别姬》、《洛神》、《贵妃醉酒》等,在艺术方面锐意革新,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表演、音乐、服装、化妆各方面都有新的创造,形成了雍容华贵,典雅清丽的梅派,成为旦行中最重要的流派。此外程砚秋的程派唱腔低回宛转,缠绵抒情,荀慧生的荀派柔媚娇俏,流利清脆,尚小云的尚派宽甜脆亮,内刚外柔。除了四大名旦外,三十年代还有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铢,称为“四小名旦”;老旦行当中有龚云甫、李多奎等不同流派。
除生行、旦行之外,净行中主要流派有金少山的金派、侯喜瑞的侯派、郝寿臣的郝派、裘盛戎的裘派等。丑行中萧长华、叶盛章分别为文丑、武丑的重要流派,刘斌昆则有“江南名丑”之称。
京剧艺术具有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研究京剧,是一门大学问;欣赏京剧则是一件很有文化意趣的赏心乐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