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在戏曲艺术的发展中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戏曲艺术原创力的一种标志。和其他剧种一样,沪剧的兴盛繁荣和历史上众多艺术流派的形成发展也是分不开的。但令人困惑的是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起,戏曲舞台似乎再也没有产生过受到观众喜爱的新的重要流派。这一方面由于受长期来盛行的抹煞艺术个性的左的思潮的影响,同时在客观上也因为戏曲表演团体普遍采用了专职作曲,不再需要演员自己设计唱腔。没有新的艺术流派,光是学习模仿过去基本定型的艺术流派,戏曲舞台成为没有吐故纳新的一潭死水,它的生命力和原创力不能不受到严重制约。这些年大家深切感受到的戏曲生存危机和这一现象不无关系。
同时也应该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戏曲艺术本身也在不断变化。一些中青年演员在学习流派的过程中有不少新的突破.,新的发展,有的已经在创造新的流派。但由于种种传统观念,我们的专家和媒.体对此缺少发现,缺少鼓励,缺少支持,没有形成有利于新的艺术流派产生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沪剧而言,很早以前,观众就发现正在崛起的青年演员茅善玉的唱腔别开生面,很有新意,在沪剧爱好者的圈子里,“茅派”的说法不胫而走,已经流行了相当长时间。.
一曲《金丝鸟在哪里》传遍大江南北,吸引了海内外无数知音。如果细细品味,茅善玉的唱腔确实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感觉。她的唱像与你唠家常,谈心事,.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如一道溪水在山间潺潺流淌,如一群小鸟在林中啾啾鸣叫。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也许这是茅善玉演唱给人最深的印象。
茅善玉从小喜欢唱歌,她常常尝试把现代歌曲的节奏和气声的技巧运用到沪剧演唱中,努力寻找歌曲和戏曲的最佳交汇点。两者的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给茅善玉的沪剧演唱带来特殊的韵味和魅力,这也是众多青年观众迷恋茅善玉唱腔的一个重要原因。
茅.善玉的演唱没有对某一流派的刻意模仿,她坚持以我为主广采博取,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融会吸收各种流派素材。她的唱腔似乎兼有筱爱琴的清丽,丁是娥的委婉,石筱英的酣畅,杨飞飞的醇厚和顾月珍的柔美。对流派特色的多方面继承和创造性运用,使茅善玉的唱腔显得更丰富,更动听,也更耐人寻味。
事实上不管承认与否,沪剧茅派的形成,已是一种客观存在。它的出现既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有利于个性张扬的大环境,也有丰富多彩、飞速发展的现实生活对擅长演现代戏的沪剧的客观需要。同时沪剧前辈艺术家开明包容的鼓励支持也提供了流派创新的适宜土壤。丁是娥在世时对青年演员一再谆谆叮嘱,不要一味模仿流派,要敢于创造突破。在沪剧界绝对没有对敢于冲破现有流派框框者责难的氛围,正因为这样,经过茅善玉本人的刻苦钻研,沪剧茅派才得以脱颖而出。
当然现在的茅派还不能说已经完全定型,流派的活力在于流。这几年经过大量的演出实践,沪剧茅派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每次排练新戏,茅善玉都和作曲一起探讨如何组织设计自己的唱腔,《石榴裙下》和《家》等西装旗袍戏的演出,使她的唱腔有了更深的内涵,《大红喜事》和《龙凤呈强》带来了她表演的明快和活跃.。为了表现铁梅对革命事业坚贞不屈的斗志和情怀,她的唱腔在过去清纯清新的风格上增添了一道亮色,多了几分激情。《今日梦圆》演出时过生日那场戏,在中西合璧、浑厚雄壮、气势磅礴的大乐队伴奏下进行。这样满台是戏、如火如荼的表演在茅善玉以往的演出中是很少有的。今天亮出沪剧茅派的旗帜正其时也,这不仅对茅善玉本人在艺术上进一步创新突破有利,对振兴沪剧事业,促进沪剧艺术兴旺发达有利,对倡导和鼓励新的艺术流派在沪剧舞台和整个戏曲园地出现也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