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画史漫说之二
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戏曲先河意义的是优人戏。优人是奴隶氏族社会里分化出来的娱乐贵族的专门职业的演艺人。先秦时期对优人有不同的称呼,如偶、俳、伶、侏儒、异人等等。许慎《说文解字》对“优”的解释为:“偶也”。而解释“偶”为“乐也”。解释“乐”为“五音八声总名”。解释“俳”为“戏也”。解释“伶”为“弄也”,即“玩也”。解释“侏儒”指专以逗乐演唱体形矮胖的优人。总之,所谓“优人”是指兼能说、唱、表、舞,并手持乐器道具的演艺人。这类演艺人,既可独自一人表演,亦可多人配合表演。这在考古发掘中找到一些绘画和雕塑作品成为有力的佐证。
据汉·刘向《烈女传·孽嬖传·夏桀末喜》记载,优人戏早在奴隶社会的夏朝已出现。而到西周、春秋、战国,优人戏已经发展成为各国国君的普遍爱好。《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就说:“昔周成王近优”。《国语·齐语》说襄公“优笑在前,贤材在后”。《韩非子·难三》说齐桓公“近优而远士”。到西汉和东汉,优人戏则已盛行。所以,在考古发掘中,两汉的美术作品表现优人戏的内容最为丰富。
1957年,在四川成都天回山东汉崖墓中出土的说唱陶俑,是一件颇为典型表现优人戏演员形象的雕塑作品。人物体形肉滚滚的矮而胖,脸型的憨厚幽默,符合既是“侏儒”体形,又有演艺才情的形象特征要求。他上身赤裸,乳肌下垂,大腹如鼓,左臂环抱小鼓,右手握一鼓槌,下身着大管长裤,赤足坐在圆凳上,左足曲蹲,右足翘起,张口嬉笑,兼说带唱,舞手蹬足,正恣意表演着魅力无的一出节目,予人印象深刻。
另一件亦较为经典表现优人戏演员形象的雕塑作品,是1963年四川郫县宋家岭东汉墓出土的一尊说唱陶俑。这尊说唱俑所呈现的形象亦为“侏儒”形,矮胖,裸背袒胸,曲身而立,手击小鼓,歪嘴吟唱,滑稽可笑,亦在表演着一档不同凡响的节目。
上述两件陶俑圆雕都是表现优人戏演员单独演出节目的场景。
下面列举三件发现的汉代优人戏演员集体表演不同场景的优美作品,可以见到当时优人戏演出的丰富多样性。
河南省荥阳县河王水库东汉墓出土的陶楼上彩画《优戏图》两组画面,分别描写了优人集体演艺的两个场面:上面一组是,上身赤裸的男子追逐戏弄一位舞蹈着的女子,女子迅疾逃避,踏盘飞身而去;左右两侧为两位演奏的乐师。下面一组是,两位男女角色倒置过来,舞女呼天抢地,转为反抗,扑向男子,而两名乐师全部安置于左侧。表演的剧情具有风云突变的起伏节奏,具有悬念的魅力。
四川省彭县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优戏图》,描绘的是三位优人集体演出,手中各执道具,以歌舞的形式展开剧情,中间舞者身穿水袖长袍,似一名文官;左边舞者是一名穿紧身服饰的细腰女子,右边舞者是一名穿短衣长裤的男子,舞姿各呈风采。
山东省诸城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优戏图》,集体表演的场面更是热闹,跳跃飞舞的表演者有五人,伴奏的乐师有四人,想来剧情比较复杂。
从上述考古发现汉代说唱陶俑雕塑作品的形象,使我们感受到,那种说、唱、表、击鼓融会一体的艺术表演,与我国近、现、当代所见扬州评话、苏州说书、浦东大书等民间说书人的演艺形象是何等相似,可见历史悠远的说唱艺术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
纵观上述汉代彩陶画《优戏图》,画像砖《优戏图》和画像石《优戏图》,使我们感悟到,那种融歌舞于一体展开剧情的演艺,就是后来形成戏曲艺术最基本的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