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讲坛 ;>>正文

汉代以后百戏图

  ——中国戏曲画史漫说之三

  到汉代,演艺已是相当丰富,除了角力相斗的“角抵戏”和说、唱、表、舞的“优人戏”外,已有歌舞、说唱、杂技混合演出的表演艺术,称为“百戏”。汉代的科学家兼文学家张衡在《西京赋》中就记载有“吞刀”、“吐火”、“扛鼎”、“寻栏”、“冲狭”、“燕濯”、“跳丸”、“走索”等杂戏节目,还有大型歌舞《总会仙唱》的演出。张衡对大型歌舞《总会仙唱》的演出场景作了动人的描写:“华岳峨峨,岡恋参差;神木灵草,朱实离离。总会仙唱,戏豹舞熊,白虎鼓瑟,苍龙吹箎。女峨坐而长歌,声清畅而逶蛇;洪涯立而笔摩,被毛羽之??。度曲未终,云起雪飞;初若飘飘,后遂霏霏。”1954年在山东省沂南县西八里的北寨村,一座汉墓中发掘出的一幅画像石壁画《百戏图》,以及在四川省成都西门外的一座汉墓中出土的砖刻画《对舞图》和《歌舞图》,就是对汉代人们进行的表演艺术作了有声有色的描绘。

image

  从汉墓壁画《百戏图》中可以看到,汉代“百戏”演出的场景是非常宏伟的:左上角一人是在表演“跳丸跳剑舞”,即边舞边耍弄四把剑、五个球,这是舞蹈和杂技相结合的一种表演艺术。第二人时在表演“戴竿”,即用一根十字形的长竿顶在额上,长竿上的一根横木两头,有两个小孩,全身倒悬,正在表演翻转。竿的顶端有一个圆盘,一个小孩用腹部在圆盘上旋转。这是一种十分惊险的杂技表演。下面是一个人面对着摆在地上的七个盘,在跳别有风味的七盘舞。画面往右移,可以看到有在奏着动听音乐的乐队;还有表演爬竿;有三个女人在走绳索;有几个演员化装成“龙”、“鱼”、“凤”,在跳着龙舞、鱼舞、凤舞;以及有两个女人骑在飞奔的马背上在表演马术;另有三匹马拉着一辆“戏车”,车上有击鼓、吹箫等奏乐的人,车上竖起的一根高竿上扎着各种漂拂的彩带和其他装饰物,高竿顶端的一个放盘上有一个小孩子正在表演倒立技巧……真是洋洋大观,目不暇接。欣赏整幅《百戏图》,仿佛身临汉代热闹得“百戏”场,亦如当今游览上海“大世界”游乐场,各种艺术节目都可以观赏尽收眼底。

image

image

    从汉墓砖刻画《对舞图》和《歌舞图》中亦可以看到,汉代的舞蹈和歌剧,表演已是相当细腻入微而引人入胜。在《对舞图》中,舞蹈,一人手持宝剑,并且耍弄花瓶,随着音乐的节奏舞蹈者,另一人则徒手作舞伴;下面一组,两个对舞者,右边一个是女的,服饰打扮似仙女膜样,上身细腰、宽袖,下身倒大裤脚管,手持彩練飞舞奔逃,左边一个伴舞者是彪形大汉,粗眉大眼,张牙舞爪,打扮成魔鬼状,再追赶前面的仙女,情节富于神化色彩。《歌舞图》中,两个歌剧演员以“歌”代“说”,边歌边舞,彼此展开一场矛盾冲突,难分难离的“对话”,神态声貌优美、生动、自然,着实扣人心弦。两幅砖刻画中,对侧座、后座音乐伴奏着的刻绘,亦各有神情风度,平添光彩。

image

image

    在汉代考古发掘中,还见到多件以特写镜头描绘“百戏”演出的美术作品,由此进一步细微地欣赏到当时“百戏”是如何演出的形象细节。例如河南洛阳出土的汉代彩绘倒立表演陶俑,以圆雕立体形象,塑造三位演员:两位演员以对称倒立于陶缸边口,上面一位演员则倒立在下面两位倒立演员的腿上,呈现平衡技巧的高超,使观者仿佛亲历现场获得真切的观赏。又如云南省晋宁石寨山出土的西汉鎏金双人舞扣饰,活脱脱地塑造了两位佩剑的男子舞者,节奏强烈默契配合,正引云流水般地舞着,加上脚踩飞蛇的细节,更强化舞蹈的魅力。再如辽宁省辽阳棒台子汉墓出土的墓室壁画《旋盘图》,传神地描绘了当年杂技演员,以细竹顶盘旋转,结合舞蹈的神奇表演,着实令人神往。由此可见,汉代的“百戏”种种表演,已达到很高的艺术和技巧境界。

  汉以后,魏晋六朝一直到隋,都盛行演出“百戏”。在这一传承发展过程中,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形成,积累了基础。

  作者:黄可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文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