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讲坛 ;>>正文

唐代大面戏画和敦煌演艺壁画

  ——中国戏曲画史漫说之四

  誉称“大唐”、“盛唐”的唐代(公元618—907年),由于实行了一定程度的缓和社会矛盾和促进社会生产的政策,封建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亦趋于稳定,使经济和文化的昌盛,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期。正如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所描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扮,男耕女织不相失。”唐代戏剧艺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兴盛。

  盛唐时代,无论皇室、贵族、民间,演艺活动频繁。由于皇帝喜好演艺,其子女都直接参与演剧活动。

  唐代兴起一种叫“大面戏”(又称“代面戏”)的演剧活动,是指演员戴着大面具演出的戏。以后形成中国戏曲直接在演员脸上化妆彩绘各类角色的脸谱,就是由这种“大面戏”发展而来。据《全唐文》卷二七九郑万钧《代国长公主碑文》记载,武后久视元年,六岁的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皇帝)和五岁的弟弟岐王李隆范、四岁的妹妹代国公主等,在七十六岁的祖母武则天面前串演了几个节目,李隆基表演舞蹈《长命女》,李隆范表演大面戏《兰陵王》,代国公主和寿昌公主对舞了一曲《西凉伎》,其中大面戏《兰陵王》尤为博得好评。

  为什么大面戏《兰陵王》受到好评?据唐代崔令钦的《教坊记》和《旧唐书·音乐志》中说,兰陵王是北齐文襄王的第四个儿子,作为并州史,作战很勇敢,“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大面戏《兰陵王》这出歌舞剧,就是描写兰陵王戴着假面具英勇杀敌的故事。演员表演时,以“大面”戴脸上,并且“衣紫、腰金、执鞭”,作“指挥击刺之容”,正气凛然,威武逼人,当然是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舞台效果,引人十分注目。

image

  唐代的昌盛,吸引了许多外国商队纷来贸易和文化艺术人员前来学习交流。唐都长安(今西安)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国际大都市。据对长安故城遗址实测,面积达八十四平方公里,是今西安面积的9.7倍。当时长安居民一度达百万人以上,其中外侨占百分之二十。据《唐六典》记载,当时外侨“居长安者近万家”。如此具国际影响的大唐,其文化艺术影响于东方各国乃至欧洲,尤以日本、朝鲜及越南受影响最深。当时日本派出大批“遣唐使”纷来中国,几乎全方位地学习大唐的文化艺术。日本的古都奈良、京都的城市规划布局、甚至皇宫的门道名称(如称“朱雀门”)和街道名称(如称“头条”、“二条”、“三条”、“四条”等)亦模仿中国的城市格局。上述的大面戏《兰陵王》亦传到日本。值得注意的,在大面戏《兰陵王》的诞生地中国却失传了这出歌舞剧,而在日本倒保留了这个剧目。至今日本有一种叫“雅乐”的戏剧《罗陵王》剧目,据说就是由我国传去的《兰陵王》一剧。1981年秋,日本一个“雅乐”的剧团访华在上海演出时,曾演出了《罗陵王》这个剧目,笔者有幸躬临观赏。日本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盐谷温著有《中国文学概论讲话》一书,书中附有大面戏《兰陵王》剧目的人物图,其画风虽然已带有日本气派,然而还是为我们提供了《兰陵王》剧中兰陵王这个角色的具体形象:威严勇猛的目光,鹰嘴式的鼻子,张着虎口般的大嘴,头上戴着一只装饰有张着翅膀的一条飞蛇的帽子,身着紫红色战袍和花瓣纹裤子,手执一柄武器,在飞舞作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唐代贵族阶层是很注重文化生活的,他们逢节日、家人生日、婚庆喜日便举行演艺活动,招待宾客。

image

    陕西省西安出土的唐代墓室壁画《宴乐舞蹈图》,便是反映唐代贵族阶层举行家庭宴乐歌舞演出的场景。甘肃敦煌莫高窟第二二O窟唐代壁画《舞乐女伎图》,以俯瞰的构图,描绘了唐代贵族阶层组织女舞蹈演员进行精彩演出的全景。

image

  唐代贵族阶层有时出行,亦要带着演艺队,一路边行边演出,不忘艺术享受。敦煌莫高窟第一五六窟的北壁唐代壁画《南国夫人出行图》,反映了晚唐咸通年间(公元861-874年)将领张议潮夫人出行去敦煌礼佛途中,一路上观赏随行的杂技和歌舞演员载歌载舞演出的情景,真是浩浩荡荡,气派十足。唐代贵族阶层的文化生活状况如何,从上述考古发现美术作品中可一目了然。

  作者:黄可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文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