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画史漫说之五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国宝级北宋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市人)。少年时读书,到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游学,后学会绘画,擅长人物、建筑物、舟车等物象的精到写实描绘。宋徽宗时被招为宫廷画院画家。长期生活于京城汴梁,对汴梁风情十分熟悉,《清明上河图》真实生动地描绘了北宋汴京清明时节的风俗生活。
长卷《清明上河图》,绢本,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开卷处画汴梁近郊,疏林薄雾,村舍田畴,春寒料峭,有往城内送碳的小毛驴驮队。渐次柳树成丛,嫩绿新发,行人往来,其中有踏青扫墓归来的轿乘队伍和长途跋涉的行族。中段写汴河,汴河由黄河入水,从西向东横贯汴梁城南郊,流向淮泗,是当时南北重要水道,为北宋王朝漕运枢纽。画中巨型的漕船,或停泊于码头,或往来于河心,一派繁忙。汴河上有一座宏伟的横跨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两岸而成,结构精巧,造型优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马行人、南来北往。后段写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街巷纵横,房屋鳞次栉比。有茶馆、酒肆、客栈、肉铺、修面美容店、大车修理店、寺观、公廨、药铺门诊,各类商店经营着绫罗绸缎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等,还有看相算命摊位……应有尽有。画面出现男女老幼、各界人物达五百多人。其中临街一家戏院的舞台上正由演艺人在表演,街上人群正在围着戏院观赏。
据画史记载,宋代除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之外,其他画家亦创作有同类题材甚至题目亦相同的长卷画。旧时,北京出版的《国剧画报》上,刊有恽公孚收藏的一幅宋代《清明上河图》,其中就有相当精细地描绘宋代戏剧演出的场景:“此图台前为四根细柱,两边有半个人高之栏杆,台上所演者似《霸王别姬》,最特别者系六个音乐师,皆围近于角色旁,想亦系被时之规矩。”(见《国剧画报》所附之《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文)。在宋代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中,都有描绘演剧的内容。
宋代以前,诗文处于中国文学史的主要地位。宋代开始,则转为戏曲小说占中国文学史的主要地位。在宋代,由戏曲小说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戏曲杂剧自然亦很多。据周密的《武林旧事》载,当时的戏曲杂剧剧目有二百八十种。所以说,宋代的演剧活动是甚为普及繁荣的。同时,宋徽宗皇帝赵佶本身是杰出的画家,非常重视绘画艺术,所以宋代亦是绘画艺术高度发展的时代,自然,描绘演剧活动的绘画作品亦相当多。
1958年出版的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集《宋人画册》中,有两幅以特写手法描绘的南宋杂剧人物,颇为引人瞩目。一幅描绘的是两个男性演员所扮演的男性角色。
左面一个人物面目清秀,所穿的服饰很特别,高帽上画有眼睛,长袍的前襟、后背以及褂着的布囊上都画有许多眼睛,右手拿着一个眼药瓶摸样的物件,这显然是一个眼科医生的角色,而右面一个人物是农村人物打扮,显然是农民,他患眼病,右手指着自己的眼睛,正向眼科医生求医,左面的医生正拿着眼药瓶,准备给农民治眼病。显然,这幅画描写的是当年的《眼药酸》这一剧目。另一幅描绘的是两个女性演员所扮演的男性角色。这种专由女性演员扮演的男性角色的演出形式,是南宋盛行的称“弟子杂剧”的形式。但是,此画上所描绘的究竟是什么剧目,尚难推断。
宋代戏曲杂剧的舞台演出形式究竟怎样,在河南省禹县出土的宋代壁画《百戏乐舞图》,以及河北省宣化出土的与宋代平行的辽代壁画《百戏散乐图》,可以富有细节性地看到,歌舞者和乐器演奏者是共同在舞台上出现的,这倒有助于强化舞台的气势,同时可看到乐器演奏的乐器有笛、箫、笙、排箫、琵琶、圆鼓、长鼓节等,管弦乐和打击乐相混合,而使音乐语言更为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