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画史漫说之十二
中国戏曲(尤其是昆曲)的唱词富有高雅的文学性,唱腔曲调则风格流派的多样,舞蹈的风情万种(包括武打的舞蹈化,例如京剧《三岔口》武打的美到极至),所以,历来中国文人(包括文人画家)都喜爱戏曲,许多文人画家亦就常常情不自禁地挥笔创作戏曲画。
具有文学素养的画家所创作的绘画称之“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文人画以唐代王维为创始者。文人画家的绘画作品明显区别于宫廷画院的职业画家奉命所作的绘画。文人画家的绘画作品,完全是自由、随心而作,抒情性强,个性风格突出。他们创作的戏曲画,完全出自欣赏戏曲艺术的有感而发,所以洋溢灵动的情感而富艺术魅力。
明代画家陈洪绶(老莲)是位戏迷。凡有好戏演出,都要想方设法前往观赏。平时交往的好朋友如孟子塞、祁彪佳,都是明末的大戏剧家。从陈洪绶给孟子塞的作品《鸳鸯冢》所写的序文上,可看出他有深厚的戏剧修养。他创作戏曲画有着杰出的成就,代表作有《水浒叶子》、《西厢记》等。《水浒叶子》以简洁流畅的线条,把《水浒》戏中四十个人物的不同面貌、身份、精神气质画得惟妙惟肖,在题记中亦流露出对水浒英雄忠义行为的赞颂之情。陈洪绶反复观赏戏曲《西厢记》,亦不止一次地绘过《西厢记》。他花了很大功夫,精致创作的六幅《西厢记》绘画,被收进了明刻本《张深之正北西厢记》作为插图。
清代,不少著名画家亦热情地创作戏曲画。沈蓉圃绘过《同光十三绝》、《探亲》等戏曲人物画;张祝三、高桐轩、王少田、阎玉桐等,常出没于戏院观戏曲,静心默记戏剧情节,或用柳炭条当画笔在本子上作些简略的戏剧速写,然后创作完整的戏曲人物画;任伯年绘过《辛安驿》的戏曲画轴;胡锡珪绘过更多的戏曲人物画,在大画家吴昌硕的儿子吴东迈(亦是画家)的家里藏有一本胡锡珪的戏曲人物画册页,其中《琵琶记》中的《柺儿》和《白罗衫》中的《贺喜》等幅,是造型生动,意趣横生的佳作。
近现代画家,其中留学法国,擅长油画、粉彩画,又“中西融合”创作水墨、彩墨画的林风眠,他创作的一些戏曲画,如《秋江》、《芦花荡》等,则漫溢着现代文人画家的艺术情愫,别有洞天。留学日本,擅长油画和中国画的关良,是一位深情的京剧票友,常在文人京剧票友圈中聚会出演多出京剧,还能操拉京胡为演出伴奏。他毕生创作用千百幅戏曲人物画(既有油画,更多是中国画)。其戏曲画的艺术风格,重神似,笔墨稚拙,耐人玩味。兼长昆曲,常在口中哼昆曲的中国画家程十发,亦创作有大量戏曲人物画,其艺术风格以工带写,细处线条如游丝,粗处挥洒晕染随意,富文人气度。连环画家、中国画家兼长散文的韩伍,在上海文人圈中是小有名气的业余京剧演员,自少年起就是京剧票友,常客串演出京剧,近年已是七旬开外的老人,还串演了一次京剧,过一把戏瘾。自然,他的戏瘾还常借助笔墨作戏曲画来获得满足。他在2000年11月15起,于上海《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连载有近二百天(每天二至三幅)的连环画《京剧小舞台》,是画家通过连环画的形式,表现自少年起观赏京剧的一套回忆录。记叙了《拾玉镯》、《艳阳楼》(又名《拿高登》)、《三打陶三春》、《三岔口》、《宇宙锋》、《包公》、《古城会》、《铁弓缘》、《挑滑车》、《闹天宫》、《挡马》、《将相和》、《霸王别姬》、《坐楼杀惜》、《失街亭·空城计·斩马稷》、《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打渔杀家》等京剧剧目的精彩片断,画家以熟练的写实笔法,把各个角色的神采、舞蹈动作,都颇为到位地作了描绘。这在戏曲画史上是难得的一套拥有五百余幅作品的戏曲画。还有喜欢作传统格律诗词的连环画家兼中国画家颜梅华,亦是一位京剧票友,常作戏曲画。其艺术风格是墨重、彩浓,另有一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