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讲坛 ;>>正文

"漫画会"的成立标志着第二代漫画家的崛起

  ——中国漫画发祥地上海的老漫画之三

  1926年12月8日,以第一代漫画家丁悚为首,有张光宇、张正宇、黄文农、王敦庆、鲁少飞、叶浅予、季小波、胡旭光等在上海创立“漫画会”,是中国漫画史上第一个漫画家团体。漫画会成立后,又有张眉孙、蔡输丹、陆志庠、曹洍美、万籁鸣、陈秋草、方雪鸪、胡亚光、胡同光、徐进、沈逸千、黄士英、陈杜也、郑光汉、陈浩雄、徐咏莲、鲁了了、冯士英等入会。当时,丁悚、张光宇都在英美烟草公司从事香烟贴画及广告设计绘制工作,职业稳定,工资收入较高,生活富裕,住房宽敞,所以漫画会常在他们两人家中举行集会活动。漫画会初址为宁波路65号三楼40室。后漫画的招牌则挂在贝勒路(今黄陂南路)天祥里的丁悚家的门口,丁梀家实际也就是漫画会的会址。丁悚之子丁聪自幼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后来也成为漫画家。虽然漫画会未推选谁是负责人,但是丁悚、张光宇的年龄高于其他人,为漫画会成员的长者,所以他们两人实际上成了漫画会的负责人。漫画会成立时,由王敦庆提议,由张正宇设计了一个圆形的“漫龙”图纹的温会的会徽,寓意中国这一神龙正在觉醒——漫画之龙奔腾起来了。这个“漫龙”会徽,当时由王敦庆请一位姑娘用黑丝线绣在白绢上,一直由王敦庆保存。在漫画会的出版物上,都印上这个“漫龙”会徽的标志。

  漫画会成员都是思想进步、倾向革命、创作活跃的漫画家。黄文农、叶浅予、季小波在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北伐进驻上海时,曾参加国民革命军,鲁少飞则在南京参加北伐的国民革命军。

  黄文农是北伐战争时期运用漫画武器英勇地进行战斗的一位画家。当时他在国民革命军所属的淞沪警察厅政治部和海军政治部,任艺术科美术股长。当时,他面对黄浦江里停泊着的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的炮舰,大无畏地写出配有漫画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木牌大字标语,悬挂在吴淞口的黄浦江边,这是一种何等可贵的革命气魄!所以,后来英国作家萧伯纳对黄文农的这一举动,大加赞赏地说:“中国青年画家坐在英国炮口上敢于谩骂。”

  黄文农是上海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的特约漫画作者。当时他在上海的《晶报》、《三日画刊》、《上海漫画》周刊发表大量战斗旗帜鲜明的漫画。例如:

  题为《阿要旧货换铜钱》漫画,画着一个卖破烂的“帝国主义”,挑来些破旧枪炮,正向军阀兜揽生意,一针见血地揭示出帝国主义者是中国反动军阀的支持者这一实质。

image

黄文农自绘漫画肖像1927年

image

《上海漫画》创刊号1928年4月

  还有题为《中国原料英国制造》漫画,画笔饱蘸仇恨帝国主义之情,全面地揭露帝国主义在中国不断枪杀中国人民、镇压中国革命的种种罪行。当画面上在挂有“英商帝国主义洋行”的商号牌子下,坐着四个死人的骷髅遗骸。右一尸骨身躯上写着“五州”,是批日本帝国主义在英帝国等帝国主义支持下,于1925年在上海屠杀中国工人的惨案;右二尸骨身躯上写有“南京”,是指英、美、日、法等帝国主义的军舰炮击南京而伤中国人民两千余人的“南京事件”;写有“九江”者,是指英、法帝国主义军队在广东沙基枪杀游行示威的中国人民;写有“汉口”者,是指英帝国主席调集水兵在汉口登陆刺死刺伤中国人民的事件等等。作品辛辣地剥开了帝国主义者在中国堂而皇之地开设种种所谓“洋行”商号的背后,干的是侵略、掠夺、屠杀中国人民的罪恶勾当的真面目。

  1927年,是国共合作领导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时候,混在革命队伍中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时刻在策划着反革命阴谋。蒋介石这个反革命两面派,以其窃居黄浦军校校长、北伐军总司令等要职,大权在握的优势,就在4月12日于上海发动了大量屠杀共产党人及中共领导的上海市总工会的工人武装纠察队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接着在4月18日于南京成立了蒋介石独裁的“国民政府”。在这样的严峻时刻,漫画家黄文农勇敢地站在斗争的前哨,他把漫画锋芒直指反革命首领蒋介石。他创作了政治讽刺漫画《大拳在握》(又名《蒋主席》),画着身披斗篷的蒋介石,握了一个比自己的脑袋还大的拳头,一看便明白画意的蕴涵——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已是大权在握而实行独裁的反革命本质。这幅漫画是击向蒋介石的一颗重磅炸弹,在1929年9月《上海漫画》周刊封面以显著地位发表。黄文农当时还发表有政治讽刺漫画《他正在读总理遗嘱》,也是辛辣地讽刺那些国民党中的反革命两面派,表面上继承孙中山遗志,实际上背叛孙中山。

image

 大权在握(漫画)1929年 黄文农作

image

《上海漫画》第100期纪念特刊1929年

  黄文农的这些战斗的漫画,多半收集在1927年7月由漫画会作为“漫画会丛书”之一出版的《文农讽刺画集》中。黄文农在《画集》的自序中说:“讽刺画家须自比为审判官,譬如有某种事件发生,应把这件事的正反两面审查清楚,然后着笔。假如未将事实弄清楚,胡乱绘一张,就失去讽刺画家的尊严。凡怕闯祸……还是请他搁笔的好。”由此表明,黄文农从理论到实践,革命的立场是坚定鲜明的,创作态度是严肃认真的,战斗的胆略是勇敢无畏的,观察事物的能力是敏锐深刻的。

  1928年4月,漫画会创刊了《上海漫画》周刊(今年正巧创刊80周年),八开本,每期四页八面,石印,其中四面的彩版。黄文农、叶浅予、张正宇为主编。叶浅予和张正宇为专职编辑。社址设在麦家圈(今山东路福州路口)。共出一百十期。在出至百期时出有《上海漫画百期纪念》专号。该刊发表了大量漫画作品,内容较多地接触到北伐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趋于低潮却又转为深入的动向,巧妙地讽刺揭露了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实行白色恐怖反动统治的罪行,以及帝国主义阴谋侵略、掠夺中国的罪恶行经。该刊是中国早期有影响的一个漫画刊物。出至一百十期后,与唯美派诗人邵洵美出版的《时代画报》合并。

  值得注意的,叶浅予借助小市民的都市生活圈子来暴露旧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生动有趣的著名连环漫画《王先生》就是从这个刊物的创刊号开始连载。《王先生》的出现,可以说是中国真正的由漫画家自编自绘的连环漫画的开始。

  《王先生》的主角叫王盛,是五十岁左右的造型幽默、秃顶、瘪嘴、留着胡须、西装革履,能随机应变的小市民。作品每次四至八幅为一组,都有一个不同的主题。主人翁王先生的身份也经常变化。或者受人欺压,或者又欺压别人,或者值得同情,或者又叫人讨厌。整部长篇连环漫画,包涵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揭露官场的腐败,表现对反动统治当局的不满;二是对下层社会的反映,表现对下层民众的同情;三是表现小市民的都市生活情趣,充满幽默感。例如《乐得便宜》一组,内容是王先生“病危”立下遗嘱,叫老伴为他殉节。当老伴和女儿正在莫名其妙的时候,律师继续宣读遗嘱,这才知道立遗嘱的原因是:“因近日棺材市价低落,有买一送一之机会,吾等落得便宜也。”富于幽默地表现出小市民喜贪便宜的心态,也是对小市民意识的一种讽刺。

image

 乐得便宜连环漫画《王先生》中的一组 叶浅予作

  长篇连环漫画《王先生》极受读者欢迎,由此也使《上海漫画》扩大了发行量。《王先生》连载后又出版单行本,而尤为畅销书。接踵而来的是上海的各家电影商都看好《王先生》的故事,争着将《王先生》改编拍摄成电影故事片,由此又引起电影商侵占叶浅予版权而发生打官司事件。

  首先是上海天一影片公司拍摄了故事影片《王先生》。接着,上海的新时代影片公司连续拍摄了《王先生的秘密》、《王先生过年》、《王先生到农村去》三部影片。抗日战争暴发后,叶浅予率领抗日漫画宣传队离开上海。上海的华新影片公司以为反正叶浅予不在上海,就擅自改编《王先生》,拍摄了连续影片《王先生与二房东》、《王先生与三房东》等,票房价值出奇的好,而版税人文不给叶浅予,连向叶浅予打招呼都没有,无疑是对叶浅予的严重侵权。此时,叶浅予远在香港,负责编辑出版抗日宣传的画报《今日中国》。他得知《王先生》遭电影商侵权,便请了香港名律师袁仰安写了带有警告性的声明,申言要与电影商打官司,在上海各大报刊以广告形式公开发表,这一招真灵。电影商最拍打官司,输赢且不论,只要一打上官司,电影就会停止放映,损失可大。于是,电影商急忙找人出面说情,并向叶浅予奉上版税。

  漫画会是革命倾向很强的一个团体。该会的工作纲领是:“研究讨论漫画之社会功能;发挥漫画的社会积极作用;为各报刊画政治讽刺漫画;为工厂画无产者教育画;为街头画政治招贴画;出版丛书;创办刊物;传播漫画知识”等八项内容。在纲领中还明白地写着“漫画会的画家们的作品要深入街头和工厂,进行对无产阶级的宣传教育活动。”“以绘画的武器,积极促进社会革命。”

  漫画会的活动,组织、锻炼、成长起了第二代漫画家。有的青年漫画家,如张谔、蔡若虹等,虽然不是漫画会成员,但也在漫画会影响下,积极创作倾向革

  命的漫画作品。这批漫画家后来多半成为中国现代漫画史上有影响的人物。

image

   丰子恺作1923年

image

丰子恺作1925年

image

丰子恺作1925年

  与漫画会成立前后的同时期,还必须关注的是活跃的漫画家兼散文家丰子恺。他是1921年成立于北京(后迁上海)的“文学研究会”成员。文学研究会的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发扬“五四”文学革命的精神,宣传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提倡为人生而艺术,主张反映人生、关心人民痛苦的现实主义文学原则。丰子恺的漫画和散文,遵循文学研究会宗旨,反映普通人生活,同情下层民众痛苦,平民情结很浓。尤其是漫画《阿宝赤膊》(1923年)、《阿宝两只脚,櫈子四只脚》(1925年)、《燕归人未归》(1925年)、《花生米不满足》(1926年)、《爸爸还不来》(1926年)等作品,充满人情趣味和儿童情趣,生活气息很浓,使人感到亲切。他的运用中国毛笔的中锋笔法,潇洒从容圆润的线条,简洁夸张(画人的脸部常不画出眼鼻嘴)的造型,洋溢着文人气息的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为可贵是,他应中国共产党重要人士的约请,以漫画形式,为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主编在上海出版的《中国青年》杂志《五州纪念专号》设计了封面(包括题写刊名)。封面是这样设计的:在刊名下,绘着一座高塔,在塔尖上插着一支箭,内容取自唐代名将张巡部下青年勇将南霁云射塔矢志的故事,以此鼓励革命青年立志于革命事业。其用意正如该期《中国青年》的编者在编后语中所说:“这期的封面是特别请丰子恺君为我们画的,特此表示我们的谢意。这画的含意……我们希望每一个革命的青年,为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都射一支‘矢志’的箭到‘红色的五月’之塔上去!”不久,丰子恺在同年(1926年)11月又为《中国青年》设计了第二幅封面,在封面上画着革命的青年已由革命的“志”变为革命的行动,跨上战马,拉弓搭箭进行战斗。《中国青年》杂志自创刊以后,封面从来不用图画,唯独约请丰子恺作了这两幅封面画,而且后一幅封面画连续使用了半年之久(即连续六期刊用)。由此可见,青年时丰子恺在文学研究会的革命倾向影响下,以一颗赤子之心,真诚支持中共,连续为中共刊物设计封面。也此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丰子恺是信任的。

  作者:黄可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文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