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市雕塑 ;>>正文

我们应拒绝平庸的城市雕塑

  在中国不少地方,我们都可以看见这样的雕塑——不锈钢材料制作的庞然大物,或彩带飘飘、或顶部镶嵌一个代表“明珠”、或为寓意“向上发展”使造型直插云霄,千篇一律,与城市环境格格不入。本来,城市雕塑就像城市的璀璨明眸,最能体现城市的风采和韵味;但缺乏创意的平庸作品,只会“污染”了城市的面庞。如上海市的规划部门最近对该市1034座城市雕塑进行“普查”,结果却发现80%的作品都水平平庸,这与上海国际大都市形象实在不相称。

  80%——这个数据令人惊诧,但其实也在意料之中。因为中国城市雕塑真正繁荣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先是付之阙如,后来又泛滥成灾。虽然涌现了诸如珠海的《采珠女》、兰州的《黄河母亲》、深圳的《孺子牛》、大理的《五朵金花》等极富感染力的城雕佳作;但大部分都很平庸乃至低劣,就像著名美术家韩美林所说的“不是流于形式化,就是缺乏艺术性”。导致它们出现的原因是复杂的,笔者认为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因为中国的城市雕塑起步晚,爆发式的发展,缺乏文化上的准备,违背客观规律地“一窝蜂”,必然要出问题。二是在很多地方“一把手意志”和“甲方意志”在作祟。虽然雕塑属于城市规划的范畴,但常常是由部分有决定权的官员来拍板,很少听取专家和市民的意见。与此同时,兴建城市雕塑如今已成了众多房地产开发商、企业主等追求的“时尚”,自恃是出资金的“甲方”,外行指挥内行,让雕塑家却成了被动执行的“工匠”。三是现在“形象工程”、“献礼工程”太多,为了赶进度,往往粗制滥造,一夜就能树起一座城标;而城市雕塑是艺术品,所谓“十年磨一剑”,是需要时间精雕细琢的。此外,雕塑应该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艺术家来设计,而我国雕塑专业人才数量有限,全国具有城雕设计资格证书的不过700余人;这就使得一些非专业人员也趁浑水摸鱼。如在北京地区1982年至1992年建设的222座城市雕塑中,27.5%被专家认定为“雕塑垃圾”,其中有40座是石匠制作的,9座是非雕塑人员制作的。

  城市雕塑是一个城市的脸面,应该宁缺毋滥;它是“石头的史诗”,记录着城市的历史,能高度概括当地的精神、文化、风俗、传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还是一种强制性的艺术存在,长久地伫立在城市的公共空间内,公众看也得看,不看也得看。所以不管从哪个方面说,我们都应该注重城市雕塑的建设。

  这就要求决策者遵守《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总体规划、公开招标、有序建设、严格把关以外,还应充分尊重艺术家的设计。因为城市雕塑是一项艺术创作,有自己独特的规律;但它又属于公共艺术,艺术家要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不能完全表现个人意志或屈从于领导意志。同时,城市的每一个空间、每一块绿地都是属于市民的,不是哪一个人的自留地,每一项重大雕塑设计方案都应该实行市民参与制度,把市民的评选意见作为一个重要评估依据。

  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凝固的艺术,它所传递的时代信息,比文字、图画等更直接明白、覆水难收;因此我们要眼光长远,打造精品,拒绝平庸。
  

 来源:红网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文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