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上艺潭 ;>>正文

《红旗颂》的诞生

  1965年2月的一天,上海音乐家协会召开党组会议。那天,贺绿汀、丁善德、孟波、瞿维、黄贻钧、钟望阳出席了会议,吕其明时任上海电影乐团团长,他作为党组最年轻的一名成员也参加了。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审查各演出单位报来的“上海之春”(第六届)初选节目。会上,大家认为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人民和人民军队的音乐作品还应加强。这个重大题材的作品由谁来担纲呢?有人提议由吕其明创作,大家一致同意。黄贻钧指着吕其明说:“我给你出个题目,就叫《红旗颂》吧。”与会者都说好。

  那年,吕其明才35岁。他早年学习音乐,建国后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作曲和指挥,但要担当这么重大题材的创作任务,心中还没有底。他暗自估算了一下:自己有三个长处,一是经历过战争年代烽火的考验;二是刚从音乐学院学成归来,有一种创作的强烈欲望;三是自己年轻,血脉里流动着创作的激情。在老一辈音乐家们的鼓励下,他点头答应下来,并谦虚地说:“我试试吧。”

  那天以后的几个晚上,他心潮激荡,夜不成寐,深深地陷入自己的战斗生涯和在红旗下成长的回忆中。他刚10岁,父亲吕惠生(一名革命先烈)带他和他的姐姐参加了新四军,他亲身经历过抗日战争的生死考验,经受过解放战争的炮火洗礼,他目睹身旁的战友为了人民的解放、祖国的新生,在敌人的枪口下倒了下去,成为万世敬仰的英魂。烽火连天,杀声震地,他父亲和千千万万战友的鲜血,凝成一面象征着中华民族崛起的红旗,高高飘扬在天安门上空……他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噙着热泪,用饱含深情的笔,写下了《红旗颂》的每个音符。

  是年5月8日,第6届“上海之春”在文化广场开幕,当《红旗颂》的乐曲奏响,立刻引来暴风雨般的掌声。有人说,这部管弦乐作品是作者血和泪的结晶,一点也不为过。

  去年,笔者曾对吕其明作过一次访谈。当谈到《红旗颂》的艺术成就时,他说:“我所设计的《红旗颂》音乐主题,就是要让普通听众喜欢听,听得懂,我认为这是一部音乐作品成功的关键。另外,我在主题写作时,十分注重保持音乐的民族风格,这种民族风格,不是采用某种现成的民间音调,而是吸收某些民间音乐的元素,用更为概括的写法,使颂歌主题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民族神韵和民族气派。”吕其明的这一番话,为我们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作者:贾立夫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文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