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是上海土生土长的艺术,是独脚戏和滑稽戏的统称。独脚戏形成于二十世纪20年代,它是在文明戏和街头卖梨膏糖的“小热昏”以及“隔壁戏”等说唱形式的影响和孕育下逐渐形成的。
1920年前后,上海笑舞台文明戏丑角演员王无能偶尔在一次堂会演出时,独自一人扮演多个角色,说笑话,学各地方言,并唱南腔北调,竟大受欢迎。于是他经常作类似的演出。因为一人起多种角色,故尔取名独脚戏。后来他干脆离开文明戏戏班,正式挂牌专演独脚戏。他邀请表演古彩戏法的钱无量做下手,两人搭档表演,但名称仍叫独脚戏。这种形式以制造笑料为其特征,有说有唱,生动活泼,又贴近市民生活,针贬时弊,故而很受欢迎。于是仿效者甚众,涌现出一批独脚戏艺人,其中最著名的,除王无能外,还有江笑笑、刘春山,他们三人被称为“滑稽三大家”。
王无能出道最早,资格最老,艺术最精,影响最大,同行尊他为滑稽鼻祖,故称为“老牌滑稽”。王无能(1893—1933)原名念祖,江苏苏州人,开始在上海笑舞台演文明戏,演丑角,称为“马夹滑稽”。在《孟姜女过关》、《洛阳桥》、《山东马永贞》等文明戏中展现出逗笑才能。他演独脚戏得心应手,滑稽突梯,擅长各地方言,各种市声及戏曲唱腔、民间小调,又擅长即兴编词。他登台时穿一件用裙子衣料做成的纱马褂,漏空,无领,四周缀以银鼠图案,一上场便引人发笑。他自编自演《各地堂倌》、《宁波空城计》、《哭妙根笃爷》等有很大影响,当时灌制唱片就大20余张。
江笑笑(1901—1946),浙江杭州人,也当过文明戏演员,一度改演双簧,曾私淑小热昏艺人杜宝林,1927年到上海,改演独脚戏,与鲍乐乐合作,出入于天韵楼、大世界等游乐场,标新立异自称“踱觉戏”。他擅长说唱各种滑稽故事和小调,方言极佳,以说见长,善放噱头,表演中常带傻、憨表情,俗称“呆派”。他的装扮也具特色,剃光头,用膏药贴一条小辫子,眼睛与鼻子周围抹一团白粉,戴一副用电线弯成的眼镜,装八字胡子,穿清朝服装。江笑笑特别注意从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经常触及时弊,故尔有“社会滑稽”之称。他与鲍乐乐长期合作,代表作有《清和桥》、《水果笑话》、《火烧豆腐店》、《大闹明伦堂》等。
独脚戏的主要艺术手法有说、学、做、唱四种,一般是说唱相间的,但也可分为以说为主和以唱为主两种类型。三大家之一的刘春山就是以唱工为其擅长的。刘春山(1902—1942),上海宝山人。年幼时在上海城隍庙梨膏糖店做学徒,后来摆过馄饨摊,唱过浦东说书。1928年“下海”,与盛呆呆搭档,开始以“打棚戏”为号召。他以快口著称,善于即兴表演,擅唱各种滑稽小调,他经常根据报纸新闻迅速编成段子演唱,故被称为“潮流滑稽”。代表作有《一百零八将》、《游码头》、《汪家大出丧》等,许多节目被灌成唱片。
除三大家以外,当时较著名的演员还有程笑亭、陆希希、陆奇奇、赵希希、丁怪怪等。
滑稽三大家对以后滑稽艺术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不少滑稽艺人继承了他们的衣钵,《江鲍笑集》里的一些作品至今还被演出或改编演出。刘春山的儿子小刘春山继承父业也演唱滑稽,而且能说唱弹词;刘春山的女儿刘敏是位著名的评弹演员,她与周孝秋创作、演唱的长篇弹词《筱丹桂之死》很受观众的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