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沪剧王派艺术的由来
在沪剧男声唱腔中,当前传唱最广、影响最大的艺术流派还是得数前辈艺术家王盘声创造的王派。不要说眼下活跃在沪剧舞台上的男小生十有八九唱的是王派。就连城乡社区业余沪剧演唱活动中,王派也极为风靡,那些王派名段的学唱几乎不绝于耳。很多人感到惊讶,为什么沪剧王派唱腔会有这么强的魅力?它究竟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其实要谈沪剧王派,就不能不讲王盘声六十年前轰动上海滩的著名唱段“读信”。
人们总以为,创造自己艺术流派的那些著名演员,即使不是天才,也是天资聪明,才高八斗。其实不然,创造了沪剧王派艺术的王盘声当初学艺时不仅不显山露水,而且给人感觉木讷寡言,干什么都慢吞吞的,一点也没有那种机灵劲儿。学了几个月,一天先生想考考他,让他随便唱几句。谁知他涨红了脸,扭捏了半天,连一句也没唱出来。先生叹了口气,说:“算了”。他把胡琴收起来,不要求王盘声唱了,从此也没有再教过这个学生一句戏。团里一个拉琴先生看在眼里,说我算是看死他学不出山,要出山除非民国八十八年(即五十年后)。那时不要说别人,就是好脾气的先生也对他失去了信心。别人学生意三年,王盘声学戏学了六年,也没有学出来。只能演演小角色,跑跑龙套,连比他后进山门的几个师弟也大步流星,一个个超过了他。
实际上王盘声并非傻孩子,他不多开口,心里有自己想法。过去申曲小生分施派和文派两大系列,他先生陈秀山是施派传人。演唱高亢清亮,完全是施派风格。王盘声对这样的唱腔不是很喜欢,他跟随先生长期泡在文滨剧团,文滨剧团是由著名申曲艺人筱文滨领导的剧团,他的演唱师承邵文滨风雅糯软的风格,讲究韵味。王盘声耳熏目染,打心里喜欢这种风格的唱腔,便偷偷地学,自己不断地摸索,慢慢地唱得有点味道了,连筱文滨听了也说不错,有时也点拔他几句。真是有心插花花不开,无意栽柳柳成荫,年轻的王盘声没有学自己先生的本事,倒是走了另一条路,他日后创始的王派唱腔很明显是与邵文滨、筱文滨的文派唱腔一脉相承的。筱文滨成为王盘声没有举行过拜师仪式的第二个恩师。
王盘声超常规地学了六年戏。虽然没有出演过什么重要的角色,一直凑数跑跑龙套,但是他心细,多看多记多想,长期接受艺术熏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文滨剧团是个大团,名角荟萃,阵容整齐。怎么也轮不到王盘声来唱戏。直到1944年,文滨剧团分成两个团,分别到大中华和恩派亚两个剧场演出,王盘声才有机会演到一些较次要的角色,象《秋海棠》中的赵玉昆,《铁汉娇娃》中的方丈等。由于这这些角色演得较为称职,他又被提升了一步,得以与王雅琴合演《天下父母心》,与石筱英合演《天坛绝迹》,与小筱月珍合演《母爱》。但当时他并不为团里看好,观众也没有把他当作角儿。
1945年王盘声来是说,是个重要的转折点。很多著名演员纷纷离开文滨剧团自行组团,丁是娥、解洪元组建上艺,邵滨孙、石筱英组建中艺,赵春芳、杨飞飞组建正艺。“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王盘声这才开始担任剧团的正场小生。
王盘声唱红的第一个戏《新李三娘》原名《白兔记》。这个戏描写刘智远投军边关,历经艰险,最后功成名就,与饱受折磨的妻儿团聚的故事。戏中有一场表现男主人公在军中值勤敲更时对亲人的思念。他最初唱的是文派,唱了一些时间,他觉得文派唱腔旋律是优美的,音色也很美,但是在描绘此时此际的环境和抒发人物复杂的感情上有相当大的局限。为了达到较好的演出效果,他开始自己动手填写唱词,揣摩新腔。根据人物特殊心情,他在唱腔的节奏旋律上作了突破创新,把原来一板三眼,4/4中速的唱腔,放慢节奏,丰富旋律,变成8/4拍,并和琴师一起研究把七板半的长腔过门,加花变成十三板半,这样较妥贴地描绘出寒风刺骨,雪夜敲更的意境,而且真切地抒发刘智远怀才不遇,漂泊异乡,思念千里之外爱妻的悲凉心情。这一尝试很快就在观众中引起热烈的反响。“刘智远敲更”的新腔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不胫而走,到处都有人在传唱“夜阑人静,大小百家都睡熟在床浪厢”。一个新的沪剧明星开始为观众们关注重视。
很快的,由王盘声主演的另一个新戏《碧落黄泉》又在沪剧舞台打响。这个戏描写一对青年学生的爱情悲剧。他在戏中扮演迫于父命抛弃早有婚约的恋人李玉如,与富家千金结亲的男主角汪志超。新婚之夜汪志超收到了贫病交加的李玉如的杭州来信。这封信原来由扮演李玉如的演员凌爱珍以画外音的形式在侧幕后演唱,由于当时音响设备差,有时话筒出故障声音出不来。而且那仅有的八句唱词也不能完全表达人物的心情,汪志超呆立在台上,那怕时间再短也很尴尬。团里经过讨论,决定进行修改,由汪志超本人当场读信,唱词按李玉如的感情发展适当增加,而修改的任务就交给了王盘声。
王盘声没有推托,就利用演出之余,一个人躲在后台的小道具间里边哼边写,辛苦了整整一个晚上,一封李玉如饱含辛酸的“祝贺”长信终于写成。这段唱采用“赋子板”的形式,为了避免仓促的感觉,敲板时抽掉一板,不敲有板无眼的1/4拍,,改敲2/4拍,一板一眼的节奏。这样减少击板的声音,留出空隙来让李玉如抒发感情,用慢节奏快唱的方法表达汪志超急于看信的迫切感。在声腔运用上,因为写信人是女子,看信人又是男人,因此不单纯地用女腔或男腔,而是在男腔基础上渗入女腔,男女腔混合运用,这在当时沪剧演出中还没有过,完全是个创举。
这段“志超读信”的唱段在台上一出现,就引起了轰动。场内观众屏息静气、噙泪注目,一曲音落,如同炸雷,观众的泪水和掌声一起飞扬。当时电台不厌其烦地播放。上海街头巷尾到处传唱这个唱段的韵味浓郁的曲调。再加上当时滑稽演员在电台学唱根据“读信”唱段翻版的“逼讨房钿”,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后来为了演这个戏,九星大戏院被排队争相购票的观众挤破了大门和玻璃窗,只能出动了几十名警察来维持秩序,那种狂热真令人吃惊。
一曲“读信”使当初无数观众听得如痴如醉。年轻的王盘声一夜成名,名字响遍上海滩,从此成为沪剧舞台的红小生。人们把他创造的这种沪剧新腔称为王派。六十多年来,《碧落黄泉》在沪剧舞台盛演不衰,沪剧王派唱腔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影响也越来越大。
由于王盘声在沪剧艺术发展中的卓越贡献,1992年他得到国务院表彰,并开始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同年又获得中国唱片公司颁发的金唱片奖。如今耄耋之年的王盘声仍关注着沪剧事业的发展,他在沪剧界的从学者特别多,相信他们一定会以自己的不断的努力,使沪剧王派艺术得到新的发展,新的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