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上艺潭 ;>>正文

上海小校场木版年画

  黄 可

  年画的最早形式是“门画”,而“门画”源于木雕“门神”。

  据说,远古时代黄帝派出两位神将——神荼和郁垒,统领人间百鬼,不让百鬼为非作歹,以保太平。为使家家户户都受到两位神将的保护,便把两位神将的形象分别雕刻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家家户户两扇对称的大门上,称作“门神”。这种挂“门神”的风俗,后来演变为每年春节(正月初一)进行张挂。并且由原先雕刻在桃木板上,发展为绘在桃木板上。唐代以后,随着纸张和木刻印刷术的发展,“门神”的制作,几乎都首先在纸上绘出画稿,广为发行。原先的木雕“门神”亦就变成“门画”。至宋代,春节期间,作为民居内外增添新年喜庆氛围,所张贴的装饰绘画,除“门画”外,已发展成多种形式。如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记曰:“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钟馗、狻猊、虎形及金彩镂花、春帖、旙旌之类,为市甚盛。”可见,在宋代已形成春节年画的多种样式。

  年画是中华民族辉煌文化遗产中有着丰富内涵、扎根于民间、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造型艺术,明清两代是年画的盛期。年画的产地很广,其中江苏苏州桃花坞、河北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县杨家埠的年画产量最多,发行较广,影响较大。而作为中国年画一个分支的上海小校场木版年画则有着自己的特色和嬗变轨迹。

  上海年画源于产生于明代的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形成与清代雍正年间(1723—1735),因制作木版年画的工场作坊大都集中在上海豫园西侧的小校场(今旧校场路)一带,故名“上海小校场木版年画”。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东进攻占苏州时,苏州桃花坞不少木版年画作坊的业主和画工、刻工、印工,为避战乱而纷纷来上海,或落户小校场一带开设年画作坊,或受雇于上海的年画店主,从而增强了上海木版年画的创作生产能力,进一步促进了上海木版年画的发展。清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是上海木版年画的盛期。此时的上海小校场有筠香斋、赵一大、文义斋、新记、孙文雅、飞影阁、源兴、韩菁华斋、彩云阁、吴锦增、泰兴、义顺斋等数十家年画作坊,并且有名家钱慧安、吴友如等参与年画稿创作。特别是清末和民国初年,上海已形成海纳百川、华洋杂处、工商业繁荣、国际贸易发达、大量运用新科技、中西文化交流频繁、出现新的市民阶层和新的文化氛围的大都市。上海小校场年画与时俱进,突破了表现传统题材的旧习,及时反映了上海作为国际新都市的新事物、新风尚,如新出版了《上海新造铁路火轮车开往吴淞》、《各行各业风情图》、《新出夷场十景》、《上海四马路洋场胜景图》、《中外通商共庆花灯》、《西国车利尼大马戏》、《海上第一名园(张园)》、《湖丝阿姨放工》、《湖丝厂放工抢亲图》、《闹新房》、《西洋斗鸡》等大量新年画,不仅适应了上海新的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亦广受国内大中城市许多向往新文化的艺术爱好者的欢迎,甚至发祥到东南亚华人地区。所以说,上海小校场木版年画在丰富的中国民间年画园地里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

  上海小校场木版年画的形式大致有如下十多种:

  “门画”,是指整张纸或对开纸,一般以对称双副出现,画面通常表现威严的神荼和郁垒,或武将秦琼(叔宝)和尉迟恭(敬德),或关公和钟馗,以及镇宅老虎,专门张贴于居宅庭院围墙大门上,或左右两厢房之间的客厅大门上的年画。

  “中堂”,是指用整张纸,当面画面表现关公形象或福、禄、寿形象,专门张挂于客厅北墙居中设置香烛案的上方墙上的年画。

  “屏条”,是指将整张纸以横裁对开成狭长条幅,画面表现花鸟、或山水、或人物故事,以双屏条、或四屏条、或六屏条、或八屏条形式,以对称的方式张贴于客厅左右墙上的年画。

  “分格故事画”,是指以整张纸或对开纸,用分格的形式,每格一副画,整张画面表现具有连环性的戏曲故事或民间传说故事的年画,实际上是年画中的连环画。

  “三裁”、“四裁”,是指把整张纸分裁成三副、四副作画面的年画。许多小型的单副年画,一般都采用这类形式。这类形式的年画张贴的范围较广,客厅、厢房、穿堂、卧室等房间的墙壁都可张贴。

  “大贡笺”、“小贡笺”,是指用大小不同开型的纸作画面的年画。大开型的叫“大贡笺”,小开型的称“小贡笺”。另有作直式副面构图的谓“直贡笺”。这类“贡笺”形式的年画,张贴范围与“三裁”、“四裁”相似。

  “横披”、“竖披”(又叫“横匹”、“竖匹”),是指一般偏于狭长开型的一种单副年画。横长方构图的年画叫“横披”,直长方构图的年画称“竖披”。这类形式的年画,一般张贴于面积较小的穿堂间、杂用间的墙上。

  “方子”、“斗方”,是指一市尺见方左右的一种小方幅年画。有单幅,亦有双幅对称的。这类形式的年画,张贴于窗户或箱、柜上居多。

  “房门对”,是指专门贴于卧室门上的对式年画,其幅面一般长二市尺,高一市尺。

  “月光”,是指一种以圆月形构图,左右两幅对称的年画。画面的大小,一般在一市尺半直径的范围内。这类形式的年画,一般张贴于衣柜的两扇门上,亦有贴于卧室的门上、床口两侧的栏板上,以及卧室内的墙上。

  “窗顶”,是指一种狭长方形专门帖于窗户顶端作装饰的年画。幅面一般长一市尺半左右,高半市尺左右。

  “挂签”(又称“挂笺”),是指一种专门贴于门口顶端横披板上,可以往下拖挂,随风飘逸的小型装饰年画,一般是直长方形构图,宽一般为六市尺,从上往下一般为一市尺半长。这类年画,有单用绘画手法作表现的,亦有单用镂刻、剪纸手法作表现的,或绘画和镂刻相结合作表现。

  “桌围”,是指过春节时,专门贴于客厅里“八仙桌”上正面作装饰的一种年画。幅面横约二市尺半,竖约三市尺,稍带一点直长方形。

  “缸画”,是一种幅面不到一市尺见方,构图分为直长形和横长形两种类型的小幅年画。一般张贴于米缸、水缸、饲料缸等缸器上。

  “窗头画”,是指春节期间专作窗头装饰的年画。幅面一般是四市尺左右的横式长条,高一市尺左右。

  “小红幅”(又称“百无禁忌”),幅面一般是长四市寸,高半市尺,以大红底色纸,用墨线版拓印出标有“姜太公在此”字样,表现姜太公在辟邪的情节,寓有“百无禁忌”之意。

  “历画”,一般是整张纸的半开或四开,画面常常是以《春牛图》为中心,周围则是一年十二个月的日期、农事、气象、二十四个节气,甚至表明黄道吉日,欣赏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一种年画。这种“历画”,张贴的范围比较随便自由,首先服从与实用之需。

  小校场年画有如下一些艺术特征

  1、寓意象征手法造型

  上海小校场年画主要是采用写实手法,但其中却大量运用寓意象征手法进行造型,这与年画大量表现民间好口彩成语的吉庆题材有关。例如画面以鸡羊和谐相处形象来寓意“吉祥如意”,以一头祥和的大象背驮一盆欣欣向荣的万年青造型来象征“万象更新”带来好运,以几尾金灿灿的金鱼形象来寓意“金玉满堂”,以喜鹊与梅花组合在一起,来寓意“喜上眉梢”有喜事到,以肥硕的大鲤鱼造型来象征“年年有余”丰衣足食,以飞翔的蝙蝠形象来寓意“福自天来”,以花瓶插着数枝青竹的造型来象征“祝报平安”,以手执龙杖和手捧寿桃的寿星形象来寓意“福星高照”和“寿比南山”,以喜鹊登梅、白头翁双飞、鸳鸯戏水、鲤鱼闹莲、孔雀戏牡丹、蝶恋花、凤求凰、并蒂莲等造型来象征爱情婚姻美满“白头偕老”。

  2、不固定视点,按理智和想象表现

  上海小校场年画在造型和构图处理上,不固定在一个视点上,即不像西洋画那样按焦点透视固定在一个视点上,而是采用散点透视和环形透视,甚至采用X光式的透视(画鸡可以看到鸡体内的蛋,画房屋可以透过墙壁看到室内物件),随机应变,不受视线局限,不管远、近、前、后、上、下、里、外,阴阳向背,白天黑夜,按理智来造型和布局,心里想要看到的都画出来,表现得明明白白,一目了然。例如《西国车利尼大马戏》一画,采用的是散点透视,人物的远近高低前后层次,几乎不分比例大小,把西洋马戏团到上海来巡回演出的不同场面的众多人物都搜罗在一个画面上,真是热闹非凡,引人入胜。又如《百子龙灯》一画,垂直画面,采用仰视和俯视巧妙结合的构图法,展现孩子们尽情耍龙灯的全景,朝气蓬勃,富于气势和律动感,场面令人激动,而《元宵灯节》一画,着意在表现元宵之夜,满街建筑物屋顶上空,横贯穿线,挂满灯彩,呈现一派火树银花不夜天景观,亦构图独特。这种突破常规思维的透视和构图,是为创造年画“有看头”的审美情趣。

  3、超时空、超客观自然逻辑的造型和构图

  在上海小校场年画中经常采用超时间和空间,超客观自然逻辑的造型和构图。在画面上可以把不同季节在大自然生长的花卉、蔬果画在一起,亦可以把不同地域出现的飞禽走兽画在一起,还可以把星星、月亮、太阳画在一个天空,而夜间才飞出来活动觅食的蝙蝠(象征富运)可以随意根据需要画在各个场合,等等。这种超时间、空间,超客观自然逻辑的造型和构图,大大加强了艺术表现力,大大扩大了思想内涵,亦大大提升了艺术魅力。

  上海小校场年画的审美价值,既包含了体现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念,又体现了上海新的市民阶层与时俱进的审美取向。

  小校场年画在立意上具有喜剧美的效果。在小校场年画中见不到忧伤、悲剧性的内容表现,作为“春节”年俗喜庆特定需要的绘画艺术,年画在过新年的“年”字上做足文章,既围绕着过新年,欢庆一年获得的劳动成果,欢庆家族的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团团圆圆、兴旺繁衍,并且寄托来年的美好愿望和理想,这就决定了年画所表现的都是喜庆吉利题材,而构成喜剧性的美。

  上海小校场木版年画,在造型上既保存了源于苏州桃花坞年画敦厚、淳朴美的特点,又在上海特殊环境的发展中融进了灵秀美的特色。如房门对年画《竹报平安·百事如意》、单幅年画《合家欢》等就显露这一特色。特别是那些表现上海新的市民阶层生活的新事物、新风尚的年画作品,如《湖丝阿姐放工》、《湖丝厂放工抢亲图》、《上海四马路洋场胜景图》等作品,其人物造型的婀娜多姿和气质灵秀,线条的细柔流畅,明显有别于苏州桃花坞年画,而为小校场年画所特有。

  讲求构图的饱满、热闹、平衡和对称美,是上海小校场年画的一大特征。当然,并不是每一幅作品都包含这四方面因素。通常,一般作品都包含有“饱满、热闹、平衡”的因素,或适当注意“对称”,而有的作品,如“房门对”(“门画”的一种)更注重“对称”。

  上海小校场木版年画,原先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上海郊区和邻近地区的广大农民。而当时农舍的普遍现象是采光不足,室内较阴暗,这就要求张贴在室内的年画,色彩必须鲜艳、明朗、强烈。所以,小校场年画所运用的色彩都是明度(即亮度)高的色彩,如明黄、桃红、粉绿、翠蓝,再与色彩纯度高的大红、深紫等相配对比,就构成色彩鲜艳、悦目、明丽、热烈的独特效果。

  上海小校场年画在审美上还有一个鲜明的特色是与时俱进,在表现内容上突破了传统年画的题材,而大量表现时代的新事物新风尚,如《上海新造铁路火轮车开往吴淞》、《各行各业风情图》、《新出夷场十景》、《上海四马路洋场胜景图》、《中外通商共庆大放花灯》、《西国车利尼大马戏》、《海上第一名园(张园)》、《西洋斗鸡》等年画,表现的都是清末民初年间上海已经形成国际大都市的市民生活和外国侨民生活的世上风情及新文化、新科技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新面貌,就构成了作品与时俱进的新意美。

  上海的年画发展经历了木版手工拓印年画时期、石版印年画时期和胶版印年画时期,完成了由木版印向石印和胶印的转型,这是上海年画的发展特色,是我国其他地区的年画所没有的。

  民国初年以后,上海的木版年画开始走向尾声。此时,上海的富文阁、藻文书局、宏文书局等新型书局相继成立,采用西洋引进的石版彩印技术大量印制年画,而逐渐取代了上海原有的木版年画。石印彩色年画因色彩的层次比木版年画丰富,所以,更受到上海新的市民阶层的欢迎。与此同时,上海出现的“月份牌”画发展成上海独有的一种新的年画样式,成为上海年画史上另一个有国内外影响的辉煌时期。这种“月份牌”画不仅取代了上海的木版年画,亦取代了上海的石印年画,后来“月份牌”画成为上海年画领地的一统天下。这一上海年画的嬗变过程,亦就是上海小校场年画的最后结局是转型到“月份牌”画。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文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