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上艺潭 ;>>正文

上海音乐篇

  1、上海古代音乐

  早在我国南北朝,太湖流域已有吳歌流传,先是清唱,后加乐器伴奏。吳歌乃当时吴语地区的民间歌曲,上海地区的传统民歌吴歌的一部份。唐代起丝竹音乐盛行于江南。明初,松江琴家刘鸿及其弟子善操琴,成名闻于世的“松江派”。明、清为上海南派琵琶二次繁荣期,后形成鞠士林创始的浦东派、黄东阳创始的崇明派和汪昱庭创始的上海派三大流派。清末民初,上海民间节日庙会、婚丧喜庆等集会礼仪中盛行丝竹乐、锣鼓乐和吹打乐。上海地区的青浦田歌、东乡山歌、西乡山歌、民间小调、上海说唱(钹子书等)也为人称赞。

  2、上海近代音乐

  19世纪40年代,上海开埠,上海成为西方音乐传入中国的门户和窗口。西方商人、传教士纷纷来沪经商、传教,也带来西洋音乐和西方的音乐生活方式,他们在上海设立管乐队、管弦乐队,举办音乐会,西方音乐唱片、唱机、书籍、乐谱等大量传入、传播开来,1879年上海工部局接办此前成立的上海管乐队发展成亚洲一流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管弦乐队,对我国近代音乐的启蒙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03年上海留日学生沈心工在南洋公学任教时,率先开设乐歌课,成为中国第一位教授新式唱歌的老师,由于他的推动,西洋音乐及其教育体制开始进入我国学校基础教育之中,我国音乐创作也随着乐歌运动而发端。沈心工创作的《黄河》就是早期学堂优秀歌曲的代表作。另一归国留学生李叔同等编撰的《学校唱歌集》等则是我国最早出版的音乐教材。与此同时,他们编著了不少乐理、和声等音乐理论书,出版了我国最早的音乐期刊《音乐小杂誌》。1910年,曾志忞等组建了由上海贫儿院师生即、完全由国人组成的第一支管弦乐队。该乐队曾获巴舒马1915年赛会的特奖金奖。1911年上海民间丝竹集会“文明雅集”正式成立开展活动。

  1913年5月,中国最早的合唱曲——李叔同创作的三部合唱曲《春游》在《白陽》刊物创刊号上刊载。

  1915年,赵之任的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在上海的《科学》杂志上发表,成为我国最早发表的一首钢琴曲。

  1920年前后,黎锦晖创作了《葡萄仙子》、《月明之夜》、《小小画家》等10多部儿童歌舞剧,而《麻雀与小孩》则是探索中国歌剧创作的第一部作品,其成就、影响最大。

  3、现代上海音乐

  (1)1920年7月,中国第一所函授音乐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附设音乐通讯讲座科在上海成立。

  (2)1920年,上海最大的民间职业化音乐团体——大同乐会成立。发起人郑觐文,其前身为“琵琶乐社”,汪昱庭等为民乐器乐教师,1937年日军侵沪后停办,该乐会柳尧章、郑觐文先后改编成的《春风花月夜》,成为中国久演不衰的经典。

  (3)1920年,留法作曲家青主创作我国最早的艺术歌曲《大江东去》(苏轼词)。

  (4)1924年,中华音乐会吕文成等在上海录制广东音乐《到春来》、《潇湘琴怨》唱片,成为广东音乐录成最早的唱片。

  (5)1925年黎锦晖创作的《总理纪念歌》问世,此歌成为30-40年代用作全国中、小学教材,也是流传最广泛的原创歌曲。

  (6)中国第一所培养歌舞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门学校,是黎锦晖于1927年2月正式在沪开办的。

  (7)1927年11月,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专业音乐学校——国立音乐院在上海诞生,蔡元培任院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后代院长。该校开办以来所培养出的学生分布全国各地,从事于作曲、理论研究、演奏演唱和音乐教育工作。著名音乐家贺绿汀、丁善法、喻宜萱、黄贻钧等均出自该校。

  (8)1928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在济南制造“五三”惨案后,国立音乐院师生义愤填膺,为激励民众抗日,萧友梅等创作了《国难歌》、《国耻》歌、《反日运动歌》等,成为上海最早出现的抗日歌曲作品。

  (9)自黎锦晖于1927年成立中华歌舞团之后至1928年,沪上纷起仿效,陆续创办了蝴蝶音乐歌舞社、新声音乐团、玫瑰音乐歌舞会等10个家歌舞演出团体,上海成为全国歌舞团体最多、演出最活跃的地区。

  (10)1929年2月,意大利歌剧团一行75人在上海兰心大戏院先后演出《游吟诗人》、《弄臣》、《托斯卡》、《茶花女》、《阿伊达》、《蝴蝶大人》、《塞维勒理发师》、《乡村骑士》、《小丑》、《欧那尼》等,上海一时成为集中演出大型外国歌剧最多、盛况空前的东方大都会。

  (11)中国人创作的第一支交响曲是1929年5月留学美国耶鲁大学的黄自创作的毕业作品交响序曲《怀旧》,被誉为“最具欣赏价值”的作品,由此,黄自获得耶鲁大学音乐学士,回国后他在国立音乐院任教。

  (12)1930年3月,上海联华影业公司故事片《野草闲花》试用蜡盘发音,配有孙瑜作词、孙成壁作曲的歌曲《寻兄记》,成为我国第一首电影歌曲。

  (13)1931年6月,我国成功试制第一部片上发音的有声电影《雨过天青》,片中有歌曲《雨过天晴曲》、《去年今日曲》、《蕩妇曲》等及一些歌舞场面。

  (14)1931年11月,黄自创作出我国第一首以抗日为题材的合唱曲《抗日歌》。

  (15)口琴家潘金声研制成功口琴,并创办中国新乐器制造公司,生产出了“小朋友”、“宝塔”牌,后改名为“国光牌”的国产口琴,成为中国首家口琴工厂。

  (16)1932年10月,黄自创作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共10个乐章),由国立音专学生首演其中3个乐章(黄自创作了7章,余3章则由其学生林声翕于1972年在香港完成)。

  (17)1934年6月,独幕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在沪首次公演,这是中国第一次由聂耳完成自编自导自演的歌剧作品,对探索中国歌剧创作有重要的意义。

  (18)1934年6月,由任光作曲、聂耳配乐的影片《渔光曲》在上海首映,主题歌《渔光曲》很快传遍全国,成为当时流行最广、最受欢迎而且传唱至今的电影歌曲。

  (19)在俄国音乐家齐尔品和我国音乐家萧友梅等发起组织的中国风味钢琴曲征集评比中,贺绿汀的《牧童短笛》脱颖而出荣获头奖,其作品在欧洲电台播出,成为首次传播外国的原创中国钢琴曲,其浓郁的民谣风味,成为我国近现代钢琴创作上一个具有创造性、开拓性范例。

  (20)中国电影中第一首儿童歌曲是1934年10月聂耳为影片《飞花歌》创作的儿童歌曲《牧羊女》。

  (21)1935年5月,影片《风云儿女》在上海首映,聂耳为该片创作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词)广受欢迎并广为流传。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协首届全会决定,以这首《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2)1935年,陈歌辛、陈大悲、吴晓邦合作创作了中国第一部音乐剧《西施》,并于当年9月26日在上海卡尔登剧院首演。

  (23)抗日时期最优秀、最具影响力的大合唱是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于1939年3月完成的《黄河大合唱》。冼星海曾多年在上海从事戏剧、音乐活动,创作了《夜半歌声》等大量抗日救亡歌曲和进步的电影音乐,被毛泽东誉为“人民音乐家”。

  (24)1949年5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管会接管上海电台,建立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首次在电台播出《东方红》、《解放大上海》等歌曲。

  (25)1949年6月15日,上海军管会正式接管原市政府交响乐团,定名为“上海市人民政府交响乐团”。7月17日在上海乍浦路解放剧场举行上海解放后的首场音乐会。

  (26)7月,全国首次文代会在京召开,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成立,贺绿汀被选为中国音协副主席。

  (27)1949年8月17日,上海音乐家协会前身——“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成立,章枚为首届上海音协主席,王云阶、周小燕为副主席。

  (28)9月1日,原国立上海音专改名为“国立中央音乐学院上海分院”,贺绿汀为院长,向隅、谭抒真为副院长。

  (29)新中国成立后,满怀激情的上海音乐家们自己的音乐创作来迎接新时代,歌颂新生活。贺绿汀创作管弦乐曲《晚会》、《森吉德马》,丁善德创作《新中国交响组曲》,王云阶创作《江南组曲》,黄贻钧创作《民歌选奏》等,1949年上海举行了首次上海作曲家新作品音乐会。

  (30)上海音乐机构建设也于此时开始得到调整、充实和完善,这时上海专业音乐团体有:市政府交响乐团、上海歌剧团、民族乐团、合唱团、管乐团等。

  4、上海民族民间音乐

  (1)上海民歌

  上海民间歌曲,因地理位置、生产方式、风俗习惯不同,可分两种类型:一是流传于郊县农村水稻地区的田山歌、小山歌;另一种是工商发达、四方杂处的市区和郊县城镇流传的劳动号子(如码头搬运号子)、小调、吟唱调(如叫卖调、吟诗调等)和儿歌。

  民主革命时期,群众常将流行小调的曲调,填入新的具有革命内容的歌词用来作为与敌人斗争的武器,如杨柳青调的“上海工人大武装”等,解放后,上海群众中也产生出不少歌颂新生活的新民歌,如“太阳好比毛泽东”等。

  (2)江南丝竹

  19世纪末开始盛行于上海、苏南、浙北地区民间的民族器乐演奏活动,江南地区重要乐种之一。大多出现在婚丧喜庆、节日庙会中作自娱娱人。乐器组合可大可小,灵活多变,少则一丝(二胡)一竹(笛或箫),多也不过七、八人,多以齐奏为主,常用乐器还有笙、琵琶、小三弦、扬琴、鼓、板等,经常演奏的曲目,就是所谓“八大名曲”:有《三六》、《慢三六》、《慢六板》、《行街》、《中花六板》、《四合如意》、《云庆》、《欢乐歌》等,以及由古曲移植的《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

  1987年5月,上海市文联和上海音协主办的“首届海内外江南丝竹创作与演奏比赛”,成为展示中外江南丝竹艺术成就,推动其繁荣发展的丝竹界盛会。

  (3)广东音乐

  20世纪20年代,随着上海广东籍居民的增多,粤剧的传入,具有独特旋法、调式结构和演奏风格,成为一种有特色的独立地方乐种,而被非广东籍人称为“广东音乐”,进行小型分散、自娱性演奏活动。

  广东音乐的乐队组合自由,三至五人即可演奏,常用乐器是:高音二胡、扬琴、三弦、洞箫、竹笛、秦琴、椰胡等,主要乐曲有:《旱天雷》、《步步高》、《一支梅》、《雨打芭蕉》等,音调优美清雅、节奏活泼明快、流畅、活跃,富有南方情调。

  (4)琵琶音乐

  明清时盛行于上海的琵琶音乐,到晚清以后渐成三大流派:

  ①浦东派,创始人鞠士林,至今已传五代弟子,曲目载于鞠氏琵琶谱《闲叙幽香》及其弟子陈子谦《养正轩琵琶谱》中。

  ②崇明派,创始人黄东阳,大多演奏慢板、快板、文板等民间乐曲及小曲,曲目载于传人沈肇舟《瀛洲古调》及徐立荪的《梅庵琵琶谱》。

  ③上海派,由汪昱庭较晚创立逐渐形成之流派,其特点是博采各派之长,大胆革新,自成一格,经汪修订后的琵琶曲,为后来演奏家普遍采用,沿续至今,著名琵琶演奏家卫仲乐、孙裕德等大都出自其门下。

  (5)古琴音乐

  古琴传至当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上海的古琴音乐自明末衰退至清末复苏。1864年间,上海邑庙玉清宫道人编撰《琴学入门》二卷,开启了古琴的减字指法谱旁注二尺的先河。后来江阴人郑觐文来沪,于1918年创办“琴瑟学社”,后改为“大同乐会”,教授古琴,1930年外地来沪琴人在沪成立“今虞琴社”,开展古琴音乐活动,成为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沿续至今的著名琴社。上海民族乐团成立后,张子谦成为全国第一位职业古琴演奏家。该团许光毅、龚一等也是上海最著名的古琴演奏家。

  5、建国后上海的音乐创作

  (1)50年代初的上海音乐创作和演出

  大多是来自解放区音乐人带来的群众歌曲和新歌剧秧歌,如《解放区的天》、《白毛女》,其中有上海作曲家庄严的《太阳一出满天红》等。此后上海音乐创作出现大量群众歌曲,主要有:

  贺绿汀的《人民领袖万万岁》、

  司徒汉的《当祖国需要的时候》、

  孟波的《高举革命大旗》、

  朱践耳的《接过雷锋的枪》、

  崔维的《工人阶级硬骨头》、

  寄明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

  (2)50年中期的上海音乐创作有:

  施咏康的管弦乐《黄鹤的故事》、

  刘施任的大合唱《祖国颂》、

  桑桐的《东蒙民歌主题钢琴小曲》、

  蒋祖馨的钢琴组曲《庙会》等。

  (3)五十年代末期的音乐创作有:

  肖白、王久芳、王强、张英明的《幸福河大合唱》,曾在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获一等奖,成为我国音乐作品第一次在国际大赛上获得最早荣誉。

  何占豪、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成为驰名中外、人人喜爱、久演不衰的经典作品。

  (4)六十年代,举办了《上海之春》,上海音乐家创作演出了不少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大型作品,其中有:

  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

  王云阶的《抗日战争交响曲》、

  瞿维的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

  朱践耳的交响曲——大合唱《英雄的诗篇》、

  施咏康的交响曲《东方的曙光》、

  吕其明的交响序曲《红旗颂》、

  刘福安、马友道的《八一交响诗》及

  大合唱《安源风暴》、《井岗山大合唱》。

  (5)上海民族器乐曲主要有:

  陆春龄的笛子《喜报》、

  曾加庆的二胡曲《山林变了样》、

  叶绪然的琵琶曲《赶花会》、

  王昌元的筝曲《战台风》、

  马圣龙、顾冠仁的合奏曲《东海渔歌》、

  李民雄的吹打乐《闹元宵》等。

  6、新时期上海的音乐创作

  (1)管弦乐、器乐有:

  乐践耳的《交响幻想曲——纪念为真理而献身的勇士》

  交响组曲《黔岭素描》、《纳西一奇》、《第四交响曲》、

  丁善德的《交响序曲》、夏良的《幻想曲》、

  刘会念劬的《帕来尔风情》、

  许舒亚的原乐章交响曲《夕阳·水晶》、《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刘敦南的钢琴协奏曲《山林》、

  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管弦乐《梁祝》、

  赵晓生的《太极》、权吉浩的钢琴曲《长短的组合》等。

  (2)民族器乐曲有:

  黄坚蓉的三弦独奏曲《边寨之夜》、

  俞逊发、彭正元的笛子独奏曲《秋湖月夜》、

  徐纪星的重奏曲《观花山壁画有感》、

  胡登跳的丝弦五重奏《欢乐的夜晚》、丝竹《绿野》、《江畔》、

  彭正元的丝竹《秋雨》、

  朱践耳的唢呐协奏曲《天乐》、

  杨立青的琵琶协奏曲《乌江恨》、

  闵惠芬的二胡与乐队曲《音诗心曲》等。

  (3)声乐作品有:

  吕其明的电影《庐山恋》插曲《啊,故乡》、

  黄准的电视剧《蹉跎岁月》主题歌《一支难忘的歌》、

  何训田的专辑《阿姐鼓》、

  王玉田的齐唱《队礼歌》、

  徐纪星的《志摩诗三首》、

  陆在易的大合唱与交响乐《祖国,我可爱的母亲》、

  张敦智的大合唱《森林日记》、

  朱践耳的《清晰的记忆》等。

  新时期上海创作的中国歌剧、音乐剧有《仰天长啸》、《海峡之花》、《楚霸王》等10余部。

  7、上海音乐团体有:

  (1)专业演出团体:

  上海交响乐团

  上海民族乐团

  上海歌剧院

  上海爱乐乐团

  上海师范大学万方青年交响乐团

  上海轻音乐团

  上海音乐学院青年交响乐团

  周小燕歌剧艺术中心

  上海金盾艺术团

  (2)社会音乐团体:

  上海音乐家协会

  (3)教育机构:

  上海音乐学院及其附中、附小上海师范大学音乐系

  (4)其他:

  上海歌星俱乐部上海民族乐器博物馆

  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陈列室上海音乐出版社

  上海东方电视台音乐频道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音乐频率

  8、上海的流行歌曲

  中国当代的流行歌曲首先是从上海兴起的。早在20世纪20年代30年代,上海先后出现了《春天里》、《四季歌》、《天涯歌女》(贺绿汀)等优秀之作,50、60年代,上海作曲家又创作了《九九艳阳天》、《小燕子》、《我爱北京天安门》、《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支山歌给党听》和红色娘子军连歌等,唱遍全国,流传至今,成为久唱不衰的经典,但是近时期以来,上海流行歌曲创作已落后于其他省市,难有传遍全国的精品力作出现。通俗歌曲演唱者,除了七十年代出现的沈小岑、朱枫、张行等以外,目前上海著名歌手有毛阿敏、罗中旭及新秀王铎、李行、倪睿思等。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文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