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一位对沪剧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申曲名家。他对艺术刻苦追求,精益求精;他为了钻研唱腔,舍得掏钱,到处寻师问友;他擅长的《游码头》,每次演唱必定爆场,总会产生轰动效应;当时甚至连京剧演出为了炒热场子,也专门请他去唱这个节目压台助阵;他创办的表演团体新雅社成为申曲四大班社之一;他一手培养的青年演员王雅琴日后当选申曲皇后。他就是在上海艺坛以唱功地道、技艺精湛、重义轻利、敬老扶小著称的前辈艺人王筱新。
对艺术刻苦追求
王筱新又名王鹤亭,1901年生于上海南市紫霞殿,父亲是个道士。他小学毕业,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靠在小东门新开河一带的货栈捡桂圆度日,无法供他上中学,就让他去闸北商务印书馆学排字。学徒满师后,他爱上了滩簧,不仅经常和几个有相同爱好的同事去茶楼听唱,还照茶楼场子的规矩,付了钱自己也去唱上几句。十八岁那年他正式拜本滩艺人施兰亭为师,从此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由于王筱新从艺出于自己爱好,所以学习十分刻苦。他开始学唱旦角,跟老师在茶馆演出,从唱开篇、阳当到演一些开锣小戏。唱完自己的节目,他不出去玩耍,总是静静地坐在一旁,仔细地观看捉摸老师的演出。夜场的戏结束后,他不坐车子,步行回家,路上一边拍板一边默唱,天天如此。他还自己掏钱买了香烟给别的老先生抽,请他们教戏。他是有一些文化的,常把学来的东西记在帐本和戏摺子上日夜背诵,这样没几年王筱新就在法租界初露头角,有了点名气。连著名艺人邵文滨也请他同台演出,他当邵文滨的下手,唱了《小分礼》、《拔兰花》、《绣荷包》和《十不许》等老滩簧戏,经受不少锻炼,提高了表演技艺,他的演唱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表现女孩子穿线、合线和勒线的动作十分逼真。那时本滩还是坐唱形式,他唱扎头髻的旦角,服装是向母亲借来的。当时对本滩演唱尚未完全开禁,一次到南市地界演出,他被官府以“淫唱花鼓”的罪名关进新衙门。他母亲到衙门口哭要儿子,因此只关了三天就放出来了。1920年才二十二岁的王筱新与邵文滨分手,和老师施兰亭、师叔施菊亭等人一起创建了沪剧历史上很有影响的新兰社。他们离开茶馆,进了公司游乐场,即新世界的北三楼。他由旦角改唱小生,经常演《咬舌记》、《杀狗劝夫》、《胡锦初借妻》和《游花园》等剧目,他演唱的《游码头》、《徐阿增出灯》已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受到观众的欢迎。
一曲唱红《游码头》
尽管王筱新已日益走红,但他对艺术的追求仍孜孜不倦,到处寻师访友,学习别人的长处,丰富自己的表演。《游码头》原为早期传统剧目《十不许》中的一折,王筱新在演唱中运用了“宣卷”、“扬州小调”、“凤阳花鼓”等多种曲调,他一边翻唱片仔细听,一边向其他剧种小调唱得好的演员讨教,他找滑稽老艺人王无能学“扬州小调”,向大户人家做生日请来念“宣卷”的老先生学唱。为了演好《游码头》中的扇子动作,他还特地找评弹艺人夏荷生、杨斌奎学了很长时间。他敢于在艺术上标新立异,对这个唱段的内容进行了很大篇幅的充实发展,他曾向许多人打听上海和外地的路名和风景,随时编成唱句加入到演出中去。为了演好唱段中四大名猴的动作,他找了不少有猴子镜头的电影看,还经常去观摩街头的“猴子出把戏”,仔细观察猴子的形态,经过不断琢磨,设计了四个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完全不同的猴子形象。他还特意买了一张“洋人大笑”的唱片,跟着学各种各样的笑,穿插到演唱中去,并借此练丹田之气。过去唱《游码头》中间要落腔,歇口气,他却充分发挥自己中气足、口齿清、嗓音亮的优势,不仅不落腔,一气呵成唱到底;而且控制节奏,从中板唱到快板,速度加快一倍;再从中板蹿到紧板,越唱越快,最后如江河决堤,汹涌奔腾,一泻千里,形成声势夺人的高潮。每唱到这里,场子里总是掌声雷动,满场观众喝彩叫好,气氛的热烈令人感动。
《游码头》成了王筱新最受欢迎的保留节目。每次演出都作为“送客戏”放在最后压台。只要戏码上有这个节目,场子里必定席无虚坐,而且往往连四周通道也都挤满了人,真象围了一道“人墙”。有些观众还自带晚饭,看了日场再看夜场。不仅普通观众爱看王筱新的《游码头》,戏曲同行也极为欣赏,在永安公司演出时,其他剧种的艺人纷纷抽空去观摩,回来都赞不绝口。一家京剧班社硬拉王筱新在他们的京剧演出前加唱《游码头》这挡申曲节目,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其实王筱新的拿手戏还有不少,他演《借黄糠》里的李俊明,把京剧白口功夫和表演程式融化到申曲舞台上来,台词念得字正腔圆,声声入耳;台上表演真切细腻,身段优美,“放水墩”一场更是演得声泪俱下,声情并茂,观众看了没有一个不流泪的。他的《徐阿增出灯》演来气氛欢快热烈,场面活跃火爆,也是经常推出的剧目。王筱新的人气越来越旺,不仅正场演出多,唱电台、唱堂会和灌唱片的业务也应接不暇。他对每一次演出都非常认真,从不肯有半点懈怠放松。
更难得的是王筱新能紧跟时代前进的脚步,不断进行艺术探索。他年轻时学的主要是早期的老滩簧剧目,对于日后在申曲舞台上风行的弹词戏和连台本戏并不熟悉。尽管那时他已是红遍上海滩的名角,仍虚心地向擅长演这一路戏的晚辈学习,不断钻研,同时根据自己的演出经验融汇创造,很快就成了人们公认的行家。他老戏底子深厚,有些文化,又肯动脑子,演实行幕表制、讲究即兴发挥的弹词戏和连台本戏反而成了优势。在《顾鼎臣》中他把毛七虎这个举止轻浮、仗势欺人的衙内形象刻画得活龙活现,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努力开拓戏路,不仅演小生十分出色,扮老生、老旦,甚至彩旦也得心应手。王筱新扮演《珍珠塔》中的方老太、《玉蜻蜓》中的老佛婆、《双珠凤》中的倪卖婆都是老年妇女,却演出了三人不同的身份、个性和感情。方老太大户出身而家道中落,他演来稳重大方。老佛婆则着重揭示她的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他借鉴著名评弹艺人周玉泉在书中的细致说表,把老佛婆抱着刚刚出生的小元宰去申家的一段向来不受重视的过场戏演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倪卖婆是个彩旦,他以略带夸张的表演揭示人物玲珑乖巧、能说会道、风趣诙谐的性格,观众看了都捧腹大笑、赞不绝口。当西装旗袍戏兴起时,尽管年纪较大,但他还是跟上潮流,先后参加了《空谷兰》、《恨海难填》《天下父母心》和《碧落黄泉》等西装旗袍戏名剧的演出,以他精湛的表演技艺,为沪剧艺术又作出了新的贡献。
轻利重义敬老扶小
在同辈的艺人中,王筱新的年龄不算大,但他出道早,成名早,一直受到大家的敬重。他却从不以老大自居,得意忘形,相反平时为人谦虚平和,敬老扶小,轻利重义,在圈内外口碑极好。1920年才十九岁的王筱新为第一次进新世界演出组织戏班,当时他的老师施兰亭因年老多病,很少参加演出。他不计利害得失,坚持相邀,并郑重地把老师的名字写进班社的名称中去,取名新兰社。以后施兰亭病情加重,不能再上台了,他经常抽演出空余时间去老师家,一边探问病情,一边送去钞票,帮老师支付医药费和维持日常开支。施兰亭为此十分感动,多次对人说,我这个学生有情有义,将来肯定有出息。王筱新和老师施兰亭的侄子施春轩同龄,但出道要比施春轩早得多。他在新兰社担任班主时,施春轩才刚刚进新兰社学艺。施春轩开始胆子较小,不敢上台。王筱新对这位师弟十分照顾,千方百计为他创造演出机会。看到他艺术是有了成绩,又热情鼓励,给他上广告作宣传,施春轩成名后也一直没有忘记师兄的这份情意。
王筱新收过不少学生,男的有卫鸣歧、茅凤歧和姚士良等;女的有赵月珍、毛凤珍和姚素珍等。(茅凤歧是今天沪剧舞台最走红的著名演员茅善玉的大伯。当年擅演老生和反派,可惜过早去世,没来得及教茅善玉演戏。)他从不打骂学生,经常亲自教戏,严格要求。学生中有唱得好的,他会及时选拔安排唱重头戏,决不埋没人才。在生活上他对学生也很关心,过去戏曲界盛行“帮师钱”,学生从拜师起要给老师白干三年,三年满师出去时还得付一笔“满师金”。王筱新不但不肯收学生的钱,还自掏腰包每天给学生发“车马费”。有些学生家住得远,来回不方便,就干脆让他们吃睡到他家里,从不收一个铜板。
在王筱新发现培养的人才中,王雅琴自然是最杰出的一个。她九岁时就被王筱新领进家门教戏,才三四年就崭露头角,开始走红。那时施兰亭已去世,王筱新慧眼识英雄,预感到王雅琴未来前程远大,决定与这个只有十三岁的女孩子合作,联名组建新的戏班,名称就叫新雅社。这在当时曾引起轰动,有的人怀疑,有的人讥笑。可是没有多久,他们不得不承认这位舞台新秀惊人的艺术才华。随着年龄的增长,王雅琴声誉日隆,还当选了申曲皇后。凭着王筱新和王雅琴两大名牌的号召力,新雅社深受观众欢迎,被称为当时的申曲四大班社之一。
王筱新不仅对自己的学生尽力扶植,对其他晚辈也厚道大度,后来被誉为“申曲博士”的夏福麟刚到新兰社搭班时,还只是初入行的年轻人,王筱新第一个月就给他六元钱车马费,这在戏班中算是很高的了。夏福麟心里感到不安,演出更加努力。随着角色的加重,王筱新又不断增加给他的报酬,为了报答知遇之恩,夏福麟在新兰社演了很长时间。王筱新从没有同行是冤家的门户之见,他交际广,朋友多,常常对其他申曲班子伸出援手,帮大家排解困难。筱文滨的文月社第一次进大新公司游乐场就是王筱新帮忙接头介绍的,可以说文月社的崛起,他也有一分功劳。解放初他又协助著名演员凌爱珍创建爱华沪剧团,1964年这位对沪剧艺术的发展有过重要影响的著名艺人因病去世,人们至今仍深深地怀念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