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婉社儿童申曲班”
当年申曲在游乐场演出的情景
在沪剧早期历史上,似乎没有昆剧传字辈和京剧正字辈那样较大规模、相当正规的科班教学。从本滩到申曲,这个剧种的薪火相传历来都依靠个人拜师收徒的方式。但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由申曲女艺人丁婉娥创办的“婉社儿童申曲班”却开了新生面,曾轰动一时,产生过不小的影响。这个被当时观众称为“小囡班”的班社,虽然时间不长,也算不上完全意义上的科班,却以集体教学的形式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人才。日后沪剧舞台上丁是娥、汪秀英、杨飞飞和筱爱琴这些独当一面、挑大梁的著名表演艺术家都出自儿童申曲班,个中缘由很值得今天回顾思考。
九岁的丁是娥
自费白演推上台
丁婉娥本姓金,是本滩名家施兰亭的女弟子,个性十分要强。早年她和施兰亭的另一个学生、著名艺人丁少兰结婚后联手组建的婉兰社,在观众中有一定的影响。后来俩人因故离婚,丁少兰退出,她把戏班改建为婉社,独立支撑,照样办得有声有色。她看到当时申曲舞台上演的都是成人剧目,几乎没有童生戏。自己已收了好几个学生,也教了唱开篇、敲阳当和几出小戏。可是这些孩子却很少有机会上台演出,艺术上也难以进一步提高。于是丁婉娥萌生了办一个儿童申曲班,让学生们多演戏早成才的想法。她把这一打算和熟悉的几位申曲班社的班主和主要演员商议,大家都拍手叫好,十分支持,纷纷把跟自己学戏的孩子送来,一些家长闻讯也带着子女来要求加入。没几天就聚集了二三十个。最大的14岁,小的只有8岁,“婉社儿童申曲班”就这样于1936年秋开张了。丁婉娥办事向来认真,除了亲自执教外,还特地请来功底扎实的胡锡昌、鲍福奎和严福田等老艺人专门教戏。她要求孩子们不仅学唱学表演,还要每人学一样乐器,并经常给学员讲唱戏要有戏德,做人要有人格的道理。
婉社儿童申曲班
办小囡班,丁婉娥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为孩子们找演出场所。她先找了徐家汇一乐天茶园的前台老板。老板还没听完丁婉娥的话,就打断她,问道:一群十来岁的小孩子,从没上过台,怎么能唱戏?能卖出筹子吗?旧式茶馆场子用竹片作筹子,以筹代票,作为入场看戏的凭据。由于从未试过,丁婉娥心里也没底,更不敢打包票。老板笑了笑,婉言拒绝。初次碰壁,丁婉娥没有灰心,她又找了曹家渡福园、杨树浦明月搂等茶园场子的老板,结果也一样,他们都不想接小囡班的演出。
为此发愁的丁婉娥来找她要好的小姊妹商量,当时正不断走红的申曲明星王雅琴拉着她的手,给她出了一个主意;“阿姐,你何不去找我阿爹帮忙,他朋友多,一定会帮你想办法解决的。”王雅琴的阿爹就是大名鼎鼎的著名前辈艺人王筱新,他早就知道丁婉娥办小囡班的事情,对此一直十分支持。在听完丁婉娥讲述遇到的难处后,主张让小囡班直接进游乐场。游乐场卖的是统票,老板不会担心由于接小囡班影响整个场子的营业。他带着丁婉娥去找永安公司天韵搂游乐场的老板,这个广东老板很卖王筱新的面子,一口答应让小囡班来试试,但必须认可他的三个条件:一、只能唱日场,演唱期间车饭自理。二、试唱时限由场方决定。三、试唱结束再议包银签合同。丁婉娥听懂了,就是小囡班如要进场,没有任何报酬,必须先自费白演一段时间。为了给孩子们找一个能直接面对观众演出的场地,她只得忍气吞声答应下来。谁知小囡班在天韵楼的演出一炮打响,竟大受欢迎。观众看了既好奇,又高兴,上座越来越好。丁婉娥去广东老板那里,想和他谈签合同的事,可这位老板却以试唱时限说好听场方决定为由拖延不给报酬。
黄金荣强邀小囡班
小囡班演出红火的消息很快传到素来爱看申曲的沪上大亨黄金荣耳中,他也想看看小孩子演得怎样,便把小囡班叫进黄公馆唱堂会。看到一群孩子演申曲,演来象摸象样,十分可爱,黄金荣笑得合不拢嘴,当场要丁婉娥回掉天韵搂,到他开的大世界去演。见丁婉娥支支捂捂,面有难色,黄金荣问明原因,包拍胸脯说,天韵楼那儿,我会让人去打招呼,你只管放心带着这帮孩子进大世界好了。天韵楼老板见黄金荣亲自发话,当然不敢回绝,只能乖乖地忍痛割爱,小囡班的演出一下子搬到了上海最繁华的闹市。
大世界的经理丁永昌也是识货的行家,对小囡班的演出非常重视,早在十天前就用大字在报上刊登“大世界重金聘请婉社儿童申曲班即日起在共和厅日夜献艺”的预告造声势。正式开演那天,共和厅舞台周围摆满了花篮,气氛十分热闹。全场爆满,来得晚的只能人挤人站着看。这些孩子也确实争气,敲阳当,唱开篇,演小戏,虽然略显稚嫩,但却中规中矩,有声有色。场子里笑声掌声不断,演到动情处,不少观众还直掉眼泪。随着在大世界的热演,小囡班的名气越来越响,一时竟成了沪上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当时大世界楼上辟有专门的申曲场子,象筱文滨、施春轩和王筱新等一些申曲名家经常在那里演出,但进去要另外加买一角钱的票子。而看小囡班的戏只要凭二角钱的门票就行了。那些想看申曲,又不愿多化钱的观众都来到楼下共和厅,小囡班的演出越来越兴旺。
勤学多演出人才
小囡班出了名,丁婉娥并没有因此放松对孩子们的教学。一天两场之余,上午雷打不动地由老师教戏。除了传统的对子戏、大小同场戏外,还教了新出现在申曲舞台上的象《双珠凤》、《珍珠塔》、《百花台》和《赵五娘》等一些弹词戏中的折子。上午学会的戏,小囡班下午和晚上就在大世界的台上试演,接受观众检验。当时有一个孩子演的《赵五娘》中的折子戏“剪发卖发”在场子里引起了轰动。只见扮演赵五娘的小演员披麻带孝,悲悲切切地上场,感情充沛,表演真切。她跪地唱道:双膝跪在尘埃地,泣求施舍棺材银。剪下青丝发一缕,卖发殡殓公婆身。演戏时,那凄楚哀怨的唱腔,真情流淌的眼泪,使台下的很多观众感动得哭出声来。大家都在打听这个小演员的名字,小小年纪,竟能演来如此出色,唱得如此动人!
这位小演员不是别人,她就是日后红谝上海滩、成为沪剧领军人物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丁是娥,进小囡班时艺名小小婉娥。一个才13岁的孩子为什么能把人间凄凉悲苦演绎得这样真挚细腻?除了平时用功勤学苦练外,和她身世经历也是分不开的。丁是娥原名潘咏华,出生在浙江湖州的一个贫困家庭,父母都是丝厂工人。小时候看了江淮戏曾滋生学戏的念头,她母亲却说吃开口饭的来世不能投人生,坚决不答应。9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由于家里穷,父亲准备把她卖给人家作童养媳,换钱来办丧事。她宁死不从。幸亏姑母相助,介绍她拜丁婉娥为师,立下九年关书为代价,收受业师九十元钱为母亲买棺成殓。正因为有这段刻骨铭心的亲身遭遇,她才能把卖发下葬公婆的赵五娘演得这样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小囡班里还有一个孩子艺名小秀英,反串陆雅臣也是一绝。上台时她头戴一顶瓜皮小帽,脑后长辫挂在胸前,一袭长衫拖到地上,睡眼惺忪的起唱,“那边来了陆雅臣”。随着一句落腔,她撩起长辫往肩后一甩,双手揉眼,一个哈欠侧身亮相,把落魄子弟的那副潦倒窘态刻画得活龙活现。当观众发现演得这样出色的竟是个才十三四岁的小姑娘时,不由叫好连连。掌声四起。这个小演员就是日后独树一帜、创立汪派艺术的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汪秀英。她本姓张,浙江慈溪人,家住南市,靠父亲摆小摊,母亲摇袜子为生。因为家里穷出来学戏。进小囡班前已拜申曲艺人汪彩荪为师,学过几出折子戏,再加上她聪明机灵,俨然成了小囡班的台柱。日后成为沪剧杨派创始人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杨飞飞当时才13岁,就是在大世界迷上了小秀英的表演,才吵着要到小囡班去学唱申曲的。
小阁楼里的姊妹情
杨飞飞原名翁凤清,小名阿清,浙江慈溪人,也是穷人家出身的苦孩子。父亲原为南货店店员,后常年失业在家,母亲又有残疾,只能就着油灯给人家做袜头赚几个小钱,难以养活六个儿女。小阿清八九岁就想自谋生路,曾跑了不少工厂,想报名当童工,但厂家都嫌她年纪太小没有录取。不久经人介绍,拜文明戏老先生胡铁魂为师,在大世界学唱文明戏。
说来也巧,她偶而看到大世界共和厅里的儿童申曲班演出,演戏的居然都是和她差不多年龄的孩子,这下可把她牢牢地吸引住了。当时她正在文明戏《王文与刁刘氏》里演配角,化好妆就钻空子溜了出来。谁知看小囡班小秀英的戏入了迷,差点误了自己的演出,直到找到她的人把她推上文明戏的舞台,她才回过神来。这次误场使不少人知道小阿清喜欢上了小囡班。有位有心人成全她,答应介绍她去拜创办儿童申曲班的丁婉娥为师。
照规矩,学生要交100元拜师钱,这可难住了小阿清。她哪里拿得出这么多钱呢?幸亏丁老师了解情况后网开一面,免了拜师钱,只要举行个仪式。小阿清喜出望外,买了香烛、馒头、糕点,欢欢喜喜地对老师行了磕头礼,进了儿童申曲班。丁婉娥当时已嫁杨炳华,因此给她取了杨飞飞的艺名,希望她象只小鸟越飞越高,越飞越红。她非常羡慕班里姐妹,丁是娥已能穿着旗袍,扮相秀丽地唱正旦了。而汪秀英洒脱聪明,在台上演什么像什么。杨飞飞在儿童申曲班受到比较严格的训练,平时丁老师坐在当中,她和丁是娥立在两旁。戒尺放在桌上。丁是娥当小先生一只肩胛一只肩胛地教她唱《摘石榴》,丁老师规定当天教当天会,如果背不出唱不好,戒尺是不留情的。好在小姊妹都会帮她,晚上大家睡觉一个阁楼里,她一遍一遍向丁是娥学,丁是娥不厌其烦地教她。清早,汪秀英又为她操琴练唱,小姊妹的这份情意,杨飞飞一直记在心里。成名后她多次向人提起小阁楼里的姊妹情。杨飞飞虽然后进山门,但由于学过两年文明戏,再加上刻苦用功,所以很快赶上来了,成为儿童申曲班里又一个深受观众青睐的小演员。
日后以一出《星星之火》风靡沪剧舞台的筱爱琴是最晚进小囡班的。她原名吴彩珍,1928年出生于扬州一个医生家庭,有着和《星星之火》中的杨桂英相似的经历。出生未满十个月,父亲就过世,家计无法维持,母亲带着她和弟弟迢迢千里到上海谋生,先在纱厂做工,后又为人帮佣,受尽了生活的折磨。不久母亲带着幼小的女儿来到一个申曲艺人家做保姆,耳染目濡,女儿对唱申曲发生了兴趣。母亲感到这也未尝不是穷人家孩子的一条出路。她当掉自己棉被,请了位姓马的艺人教女儿唱会了几只开篇,再托人情让女儿到申曲班子做点杂差,唱点开篇。不久申曲艺人逄爱琴看到她的演唱,非常喜爱这个朴实的女孩子,收为寄女,又教她学戏,改名筱爱琴。
小囡班成立后声誉鹊起,丁是娥,汪秀英和杨飞飞都在那里边学边演,差不多年纪的筱爱琴得知后十分向往,母亲和老师都看出了她的心思,千方百计为她介绍。那时想进小囡班的孩子太多了,丁婉娥把关很严,非得考试合格才行。筱爱琴相当自信,说考就考,于是去了丁婉娥家。她当场演唱《西厢》开篇,开始有点紧张,声音较低,慢慢地越唱越放松,越唱越自如。丁婉娥看出这个孩子将来会有出息,拍板让她进了儿童申曲班,曾给她取名丁兰娥。(后来这个艺名使用不多,知道的人也很少。)筱爱琴是进小囡班最晚、年龄也最小的一个。但她非常用功,扮相又好,在小姊妹的帮助下,才一个月就上台象摸像样地演起了《庵堂相会》里的金秀英和《珍珠塔》里的小采萍,很受观众称赞。
1937年八一三抗战爆发,日本飞机向上海市区扔炸弹,大世界被迫停演。为了孩子的安全,丁婉娥把小演员们交家长和老师领回。局势稍平后,儿童申曲班曾以“演出时来,演毕回家”的方式恢复演出过一段时间,但终因战时形势多变,难于维持,而且小演员们大多已经满师,遂于1938年秋宣告解散,大家各自到其他申曲戏班搭班演出。
儿童申曲班自创办至解散,前后仅两年,时间不算长,可是在沪剧历史上却留下了非常珍贵的一页。关于这个班社的性质,历来有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这是沪剧第一个科班。但也有些人认为,这个班的小演员进班有先后,而且各有师承,有些孩子进去时已会演戏,不需要开蒙从头培养,因此不能算正规的科班。不管存在怎样的争论,儿童申曲班涌现了一大批沪剧艺术人才,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为什么儿童申曲班能培养出这么多出类拔萃的好演员?除了本人的天赋条件和办班者的认真扎实外,更重要的是多“滚”,多锻炼,多实践。由于小囡班演出十分红火,小演员们往往一天日夜两场,还要应付数不清的电台节目和堂会,非常辛苦。上午又必须练功学戏。有的孩子累得直哭,可是师道尊严,谁也不敢违拗,就是这样艺术上都大有长进。一般剧团的小艺徒只能在台上演演“七客一过路”的龙套角色,很少像小囡班那样有唱主角的机会,缺少了锻炼实践,自然也难冒尖。当年儿童申曲班培养小演员的经验,对今天搞沪剧和戏曲教学的同志,有没有一点参考借鉴的意义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