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上艺潭 ;>>正文

沪剧西装旗袍戏的由来和兴起

  西装旗袍戏的兴起和发展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沪剧舞台的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艺术现象。在“左”的思潮盛行的时期,沪剧西装旗袍戏曾被认为是现代文学史上“鸳鸯蝴蝶派”作品的翻版和变种,属于谬种误传,应彻底否定。当时除个别剧目外,绝大部分都曾遭到封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沪剧西装旗袍戏才开始得到比较公允的评价。在舞台上也逐渐开禁,很多戏成为沪剧观众百看不厌、常演常新的保留剧目。但不少人不太熟悉,往往因此产生一些误解,这里就沪剧西装旗袍戏由来和兴起的历史作一点简单的介绍。

  沪剧历史上第一个时装剧

  在很多人印象中,沪剧西装旗袍戏似乎出现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滩,这样理解在时间概念上有误,沪剧历史上第一个西装旗袍戏问世的时间要早得多。在尚处于本滩时期的1921年,开沪剧表现现代都市生活先河的时装剧《离婚怨》就已在上海花花世界游乐场首演。这个戏取材于辛亥革命后发生在上海县城的一则真实的生活故事。由文明戏演员范志良讲述剧情细节,时年25岁的本滩艺人刘子云把它编成幕表。在观众中已有一定影响力的本滩名生名旦丁少兰、丁是娥联袂主演,推出后引起轰动,大受欢迎。

  《离婚怨》之所以受到观众喜爱,主要原因在于题材新颖。当时本滩舞台演的大多是晚清时代农村乡镇生活的传统对子戏和同场戏,离大家所处的上海滩现代都市生活距离很远。现在出现这样一个表现当时上海普通市民家庭生活的剧目,使人不能不感到由衷的惊喜。它描写上海商人陈桂生的妻子何氏贪玩乐,慕虚荣,背着丈夫与人私通。桂生为人忠厚,经商失败。何氏吵着要和他离婚,桂生无奈,只得听从。离异后何氏醉心游乐,更加堕落,被拆白党陆子琴玩弄,耗尽钱财,又遭抛弃。她人财两空,欲回娘家,父母斥而逐之。桂生则谋生于米店,执事勤恳,被店主看中,招其为婿,家境日益兴隆。何氏流落街头,偶遇桂生,厚颜求助。桂生见其可怜,念及旧情,赠银瞩去。何氏悔恨交加,投河自尽,死后化作厉鬼,活捉陆子琴雪耻。

  这个戏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又贴近现代上海都市生活,不仅首演一炮打响,受到观众喜爱,后来各本滩、申曲班社多次推出,曾盛演一时。

    说戏先生宋掌轻

  本滩时期的沪剧经常和文明戏同在一个游乐场演出,深受其影响。当时这两个剧种的艺人来往相当密切,《离婚怨》的创作就是由文明戏演员范志良和本滩艺人刘子云合作进行的。后来有些文明戏艺人索性投身本滩班社,长期从事沪剧幕表戏的编写。本滩艺人对他们十分尊敬,称为“说戏先生”。其中加入较早、对沪剧西装旗袍戏创作贡献最大的,要算文明戏演员出身的宋掌轻。

  宋掌轻生于1901年,江苏常熟人。他早年师从文明戏演员庄哓峰,擅长在台上演旦角。后在编剧江天空指导下学写文明戏幕表。1924年本滩表演团体花月社和文明戏班社同在小世界游乐场隔台演出,看到文明戏《恶婆婆与凶媳妇》很受欢迎,花月社艺人花月英和陈阿东出面邀请编这个戏的宋掌轻把它改排成本滩。宋掌轻开始觉得,文明戏和本滩是两条路子,不好排,同去的老艺人曹俊山说他有办法。宋掌轻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说幕表,讲故事,为本滩演员拉角度,走地位。但唱词安排和角色表演的把握,则主要由曹俊山等人自己解决。这个戏和《离婚怨》一样,也以家庭生活为题材,但两者切入点完全不同,《离婚怨》描写的是家庭中的夫妻关系,《恶婆婆与凶媳妇》则反映婆媳关系变化引起的家庭风波,在本滩舞台上首次塑造了“五四”时期女学生新的形象。这个戏描写都市女性徐婉贞幼失双亲,为人温顺善良,嫁郑仲青为妻。婆母周氏生性凶悍,对她百般虐待。邻人皆敢怒不敢言。仲青得病,周氏归罪于婉贞,将其驱逐,婉贞无奈,投夫舅周仁骏处栖身。婉贞同学蒋剑秋为之不平,托人做媒嫁仲青弟幼青,力图改变周氏作风。周氏凶悍如故,剑秋与婆抗争,痛殴周氏并逐之。周氏也逃到胞弟家中躲避。婉贞改扮女佣尽心服持。周氏知情后十分感动,幡然悔悟。剑秋闻讯赶来认罪,婆媳一家重归于好。

  与《离婚怨》相比,《恶婆婆与凶媳妇》故事情节更曲折,人物形象更鲜明,也更贴近十里洋场上海滩的现代都市观众。花月社在小世界首演,花月英扮好媳妇,花月明扮凶媳妇,陈秀山扮婆婆,曹俊山扮娘舅,蔡萼梅扮弟弟,筱文滨扮哥哥,演出大受欢迎,由于本滩有唱有演,比只说不唱的文明戏卖座更好。此后各家班社竞相上演,后来本滩改名为申曲,这个戏仍屡演屡满,久演不衰。

  《恶婆婆与凶媳妇》演出的成功,使宋掌轻感到申曲演时装剧大有可为。同年5月他又应王筱新和施兰亭领衔的新兰社的邀请,以幕表形式,把电影《孤儿救祖记》搬上申曲舞台,在新世界游乐场演出。这是沪剧历史上第一个直接根据电影改编的时装剧,宋掌轻也因此成为第一个使沪剧和电影结缘的剧作家。

  1928年宋掌轻改换门庭,专门从事申曲班社的幕表戏编创。他从当时发生的一些社会新闻中寻找素材进行创作,1935年取材于电影明星阮玲玉自尽的社会新闻,为福英社编写了由石筱英主演的申曲时装剧《阮玲玉自杀》。宋掌轻还根据其它戏曲剧种、话剧、电影和小说的作品进行移植改编,1930年他以幕表形式将张恨水刚发表不久的现代言情小说《啼笑因缘》改编申曲时装剧,由石根福和石筱英领衔的福英社演出于中南剧场。他把电影《何处再觅返魂香》改成同名申曲时装剧;又把文明戏《新仇旧恨》改编为由丁是娥主演的申曲《女单帮》。

  宋掌轻编的时装剧大多是幕表戏,情节紧凑,悬念迭出,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深受观众喜爱,有不少成为热演至今的沪剧西装旗袍戏的保留剧目。象《女单帮》这个戏一连编了六本,仍连演连满,欲罢不能。申曲演员也喜欢演他编的戏,别的说戏先生说幕表,往往只笼统地讲一下大概的剧情,宋掌轻却集编导于一身,象说书一样,既谈故事情节,又剖析角色内心活动,连人物面部表情和细节动作都讲得十分细致,使演员觉得有戏可做。他知识丰富,满腹掌故,生活面又宽,能不断启发帮助演员,当时被大家公认为有真本事的说戏先生。

  三顶小帽子

  随着时装剧的兴起,舞台演出需要大量的新剧目,一些申曲班社开始引进更多的说戏先生。筱文滨文月社聘请的“三顶小帽子”在当时相当出名。所谓的“三顶小帽子”是申曲圈内给徐醉梅、王梦良和范青凤这三位说戏先生起的雅号。他们都是文明戏演员出身,老戏底子厚,各有自己的代表作品。

  徐醉梅对申曲时装剧的主要贡献在于为文滨剧团重新编排了《贤慧媳妇》。这个戏根据宋掌轻早年搞的幕表戏《恶婆婆与凶媳妇》改名改编,文滨剧团盛演一时,受到电影界的重视。1938年五星电影公司请徐醉梅编剧、筱文滨导演,以筱文滨、沈桂英、杨月英、筱月珍、凌爱珍和邵滨孙的强大演员阵容把这个戏搬上银幕。这是有史以来第一部沪剧电影,影片放映时在南京路上制作了比真人大一倍的巨幅广告,观众争相观看,引起了非常热烈的反响。徐醉梅还把电影《胭脂泪》改编成《慈母泪》,由文滨剧团在大中华剧场首演。日后著名演员杨飞飞在戏里加上她擅长演唱的杨八曲,发展成沪剧西装旗袍戏名剧《妓女泪》。

  王梦良在文明戏班社当演员时就开始兼搞幕表编写,1933年拜申曲艺人沈桂林为师,先后参加中山社和文月社,编申曲新戏的幕表成了他的主要工作。他的作品很多,其中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时装剧《空谷兰》1938年4月由文月社首演,筱月珍、筱文滨、、凌爱珍、顾月珍和邵滨孙主演,深受观众喜爱。戏里顾月珍反串被后母虐待的少年良彦极为出色,她的一曲“良彦哭灵”在观众中曾十分风行,这位学艺不久的青年女演员由此饮誉申曲舞台。这个戏后来又以《幽兰夫人》的剧名多次演出,上座都相当好。王梦良编的《碧海春痕》和《古井重波》等时装剧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范青凤同样是文明戏演员出身,早在1927年就进入申曲界,先到施家班,后进文月社。他编的时装剧约有二十多出,其中最著名的无疑是描写大学毕业生汪志超和李玉如爱情波折的《碧落黄泉》。这个戏故事跌宕起伏,感情缠绵真挚,生动地反映了旧社会青年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1946年由文滨剧团的王盘声、凌爱珍和王雅琴主演,演出引起轰动效应,尤其王盘声在剧中演唱的“志超读信”很快在街头巷尾到处传唱,成为沪上家喻户晓的戏曲名段。

  吸引众多编导人才加盟

  申曲时装剧演出的红火吸引了众多编导人才,当时从事编写的不仅这“三顶小帽子”,一些原先搞话剧电影的人士也纷纷加盟,他们带来了话剧电影进步的艺术理念和现代的表现手段,赵燕士、莫凯和叶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image

    赵燕士早年留学日本,加入过春柳社,参加过《黑奴吁天录》等早期话剧的演出,1942年受聘于文滨剧团。他的《叛逆的女性》、《石榴裙下》等作品内涵丰富,构思精巧,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长期来在沪剧舞台上一直久演不衰。莫凯原名顾梦鹤,早年曾参加田汉创办的南国社,在《新女性》、《夜半歌声》和《风云儿女》等不少进步电影中扮演过重要角色。1942年投身沪剧界后,为文滨剧团改编了曹禺名剧《原野》。沪剧西装旗袍戏的保留剧目《大雷雨》则是由他和另一位编剧李智雁合作编写的。他不仅动笔,而且担任导演,曾为不少沪剧时装剧执导。叶子年轻时随郑正秋编演话剧,他被聘文滨剧团后,编有《春花秋月》、《铁骨红梅》等有影响的作品,田汉看了他的《铁骨红梅》赞赏不已,曾在新闻报上撰文《沪剧第一课》予以热情推荐。

image

 丁是娥主演《女窃风流》剧照

image

茅善玉在《叛逆女性》中饰徐纫秋

    此外一些上过学、有点文化的沪剧演员也拿起笔来参加沪剧时装剧的编写。他们熟悉剧种,熟悉舞台,更熟悉其他演员,因此创作上也颇有成就。第一个把曹禺的话剧名作搬上沪剧舞台的是著名申曲艺人施春轩,1938年12月他以幕表形式改编《雷雨》,由施家剧团演出,自己亲演剧中的周萍,繁漪由他妻子、著名演员施文韵担任,扮演其他角色的也都是申曲名家。演出长达四个多小时,观众看得如痴如醉,居然都置租界实行宵禁的现实于不顾,没有一个舍得提前退场。戏结束离12点宵禁只有二十分钟了,观众都急奔回家,路远的只能叫出租车,据说价钱是平时的好几倍,很多人被敲竹杠却心甘情愿。当时还是青年演员的解洪元以羊角的笔名编写时装剧,《镀金少爷》和《风流女窃》都出自他的笔下。当红小生邵滨孙也自己动手,根据同名小说编演了《秋海棠》,还把电影《桃李劫》改成《恨海难填》上演,这两个戏都很受欢迎,后者又被搬上银幕,成为文滨剧团拍摄的第二部申曲电影。

  申曲时装剧的编导人员大致来自三个方面,早期主要由象范志良、宋掌轻和三顶小帽子那样文明戏出身的演员组成,后来话剧电影方面的人士陆续加盟,一些申曲演员也开始动笔参与创作。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申曲时装剧作品越来越多,演出越来越兴旺。1941年申曲正式改名为沪剧,这标志着西装旗袍戏从此成为沪剧舞台演出的主流,开始进入了全盛时期。

  作者:褚伯承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文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