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城乡,大概很少有人不会哼几句“燕燕做媒”的,这个用江南民间乐曲紫竹调谱写的轻快优美的唱段出自沪剧优秀现代戏《罗汉钱》。
在沪剧历史上,《罗汉钱》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它的成功开启了以现代戏创作演出为标志的沪剧整整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戏不仅在全国会演中获奖;还唱进了中南海怀仁堂,为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演出;又先后被各省市几十个不同剧种的剧团广为移植,被摄制成沪剧电影到处放映。一出《罗汉钱》使过去主要局限于长江三角洲一带的地方戏沪剧,开始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重要剧种。更难得的是,这个戏产生至今虽已半个多世纪,却始终保持着强劲的生命力,它的片段仍经常在沪剧舞台演出,戏里的一些唱段继续在街头巷尾传唱。前不久著名沪剧演员茅善玉甚至把“燕燕做媒”唱到维也纳金色大厅,让众多欧洲观众听得如痴如醉。为什么《罗汉钱》会有这样经久不息的艺术魅力?这个作品是怎样产生的呢?
《罗汉钱》创作的两大契机
谈起《罗汉钱》,一些了解这个戏创作过程的健在的老同志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及解放初期在沪剧演出团体进行的民主改革。1952年1月解洪元、丁是娥为主的上艺沪剧团和石筱英、邵滨孙和筱爱琴为主的中艺沪剧团合并组建成民办公助性质的上海沪剧团。这次改制大大增强了剧团的实力,激发了大家的自豪感和工作热情。象《罗汉钱》那样,五个大牌演员集中力量,同台合演一个戏,这在过去是很难做到的。市文化行政部门也因此强化了对剧团的支持力度,还把宗华、蓝流这两位过去一直从事越剧创作、相当有才华的编导调入上海沪剧团,使沪剧创作队伍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也为《罗汉钱》的创作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即将召开,也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对沪剧带什么戏去北京曾经有过不同意见。上海沪剧团开始准备以《白毛女》参加全国会演,当时担任市文化局局长的于伶是个懂创作的内行,说《白毛女》演得再好,也不是你们原创,他主张带一个新创作的戏去。经过局创作研究室和剧团创作人员再三商讨,决定由宗华、文牧和张幸之执笔改编赵树理的小说《登记》。这次改编,写的人主要是刚调入沪剧团不久的女作家宗华,由于她对沪剧还不熟悉,所以安排了沪剧演员出身的编剧文牧加以配合。张幸之则主要负责写唱词。其实在这以前,沪剧就有过对赵树理的小说《登记》的改编和演出。1951年秋红旗沪剧团的蓝天蔚和姚士良曾把这篇小说改编成沪剧《罗汉钱》上演。勤艺沪剧团向他们要来剧本,由著名演员杨飞飞扮演女主角也演出过。这些都有参考借鉴意义。
1952年舞台剧《罗汉钱》丁是娥饰小飞娥、筱爱琴饰艾艾
上海沪剧团的这次改编剧名还叫《罗汉钱》,本子写得十分成功,生动地塑造了解放后江南农村一系列丰富鲜活的人物形象。尤其女主人公小飞娥性格丰满,感情细腻,形象鲜明,成为沪剧现代戏创作中使人久久难忘、具有很强生命力的艺术典型。戏中两对青年的形象各有个性,很有生气。这个戏没有把张木匠作为反面人物来处理,而仅仅突出了他性格上与小飞娥难以协调的弱点。此外正直而顽固的老村长,狡黠而背时的五婶也刻画得相当传神。作者还增加了一些小说中没有的细节穿插,象小飞娥在张木匠吃团子时与他议论女儿的婚事,张木匠听到村里人风言风语后借洗手对小飞娥发脾气等,不仅增强了生活气息和喜剧色彩,对揭示人物性格也很有好处。
丁是娥是专演悲旦的吗?
沪剧《罗汉钱》的成功和它在二度创作上的创新和突破是分不开的。为这个戏执导的张骏祥是很有成就的著名电影导演,他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吃过洋面包,但对中国民族戏曲也十分熟悉,非常热爱。在排练中他强调要尊重观众的欣赏习惯,多采用一些戏曲化表现手法,那场运用“链条箍”传统形式的回娘家就是张骏祥的独特构思。他让三个主要人物边唱边走圆场,成功地营造了情趣盎然、满台生风的演出效果。
他还要求这个戏在唱腔设计上尽量多采用来自民间的沪剧小曲小调。正因为这样,《罗汉钱》的唱腔和音乐乡土气息浓郁,旋律优美动听,一直深受群众喜爱。象“燕燕做媒”和“赠钱”这两个唱段,一个来自紫竹调,一个取材寄生草,都是抒情风格委婉悠扬的江南民间乐曲,演出后很快就在观众中学唱开了。
1956年电影版《罗汉钱》丁是娥饰小飞娥
张骏祥更注重人物性格分寸的把握。扮演戏里女主人公小飞娥的著名沪剧演员丁是娥曾回忆和这位大导演接触的一件难忘的往事。开排那天她去做赴北京参加会演的服装,这以前由于上艺中艺合并,一直很忙,她想中午抽空跑一跑。不巧在服装店耽搁了,眼看排练时间将到,不免有些着急。但想到第一场戏里,她扮演的小飞娥要到末尾才出场,心里又稍感坦然。谁知赶到排练场,场上肃静,大家都在等她一个人。原来张骏祥排戏,不是象过去习惯的那样一场一场顺着排,他是先抽一个片断来排。这一天抽的片断,恰恰是第二场小飞娥的重头戏“回忆”。丁是娥只得十分抱歉地给导演打了招呼,张骏祥没有责怪她。丁是娥因为迟到,心里更想将功补过,把这段戏唱好。“回忆”是唱功戏,她早作了准备,把这段戏唱得相当悲伤,最后唱到“偏偏是自己婚姻难作主,一定要父母之命媒约言”时,悲痛欲绝,声泪俱下,泣不成声。她以为这样唱,导演会满意。谁知张骏祥看了没有作肯定的表示。他思索了一会,悄悄问担任助理导演的蓝流,丁是娥是不是专演悲旦的?
蓝流把这句话转告给丁是娥,她为之一怔。因为自己演戏20年了,演过各类人物,并不是专演悲旦的。为什么导演会这样问呢?是不是她对人物角色的理解不够准确呢?她开始对小飞娥的思想性格重新进行梳理,再次看了赵树理的小说原著,觉得把小飞娥仅仅理解成悲剧人物确实有偏颇的。小说原著叙述小飞娥元宵看灯时写道,“她满街看热闹”,“在各街道上飞了一遍,才回转家门”。这个“飞”字很重要,很难想象一个整天悲悲切切、郁郁寡欢的中年妇女,会像活泼的女孩子一样,满街“飞”着看热闹。显然这个“飞”字,不仅仅表现了人物的形体动作,也显示了小飞娥的性格特点。她应该是比较能接受新思想,对新生活也充满了自信心的。昔日的不幸已渐渐被时间的流水冲淡了,留下的应该是一种淡淡的哀愁,平静中的不平静。根据这样的理解,丁是娥对这节戏作了新的处理,分层次地对人物情感控制把握,表演也更注意节奏分寸。张骏祥对这一新的处理十分满意,后来他多次强调,小飞娥不是悲剧人物,要从形体情感各方面体现一个“飞”字,体现新社会劳动妇女的新的特点。
“回忆”是《罗汉钱》中最有影响的唱段之一,照沪剧过去传统的演法,象“回忆”这样的唱功戏往往是坐唱为主,演员不需要作太多的表演。但张骏祥却要求丁是娥打破框框,根据人物的性格脉络边唱边表演。在导演的启发下,丁是娥为自己设计了一整套表演动作,开始手中拿着两只罗汉钱,轻轻地往桌上一敲,朝前走两步;当唱到“我赠他戒指表心意,他赠我一个罗汉钱”时,又把罗汉钱捏紧,放在胸前;当回顾遭受丈夫打骂时,情绪表现得更激烈一些;最后唱到“这痛苦,永生永世难忘记”时,才慢慢坐下,逐渐恢复平静,把注意力转到对女儿婚事的关注上。在大段唱腔中插入这些细腻的表演,使人物思想感情得到更生动、更准确、更丰富的体现,小飞娥是丁是娥在解放后塑造的第一个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对这个人物性格基调和表演分寸的准确细致的成功把握与张骏祥导演的指点和启发是分不开的。
在导演的统一构思调度下,这个戏里很多演员的表演相当出色,石筱英是沪剧界很有影响的著名演员,过去一直是演青衣和花旦的,她原来希望能演戏里的小飞娥,也作了一些艺术上的准备。谁知宣布角色名单时,她被安排演媒婆五婶,这样的反派角色,她过去从未演过。当时虽然有想法,但一旦接受了任务,就刻苦钻研,认真揣摩,积极调动生活积累进行角色创造。她演的媒婆融合了自己跑码头演出在市郊各县乡镇看到过的三姑六婆形象,刻画了与北方的媒婆完全不同的、那种南方媒婆特有的巧言令色、八面玲珑的个性,把人物演得活灵活现,令很多观众拍案叫绝。解洪元的张木匠、筱爱琴的艾艾和邵滨孙的村长也都演得生动鲜活,各有个性。二度创作对《罗汉钱》的成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你们是毛主席请来的客人
1952年9月剧团带着现代戏《罗汉钱》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沪剧是江南的地方戏,解放前连过长江的机会也很少有,如今不仅过了长江,而且来到大家向往已久的伟大首都,真让人喜不自禁。在北京观摩、演出、学习、交流,每个人都兴致勃勃,劲头十足。北方冷得早,领导上生怕南方人受凉,发了每人一件棉大衣,在旧社会过惯四处飘零生活的演员打心里感到温暖。
很多剧团住在北京的西苑,彼此相处十分友爱。淮剧团的筱文艳、何叫天和马秀英协助参加沪剧演出,在戏中跑龙套,饰演群众角色。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一天走来看沪剧团排舞龙灯的一场,沪剧演员的武功功底不深。他看了,过来教舞龙的龙头,应该怎样舞才好看。说着说着,亲自下场来作示范表演。盖叫天是当时全国闻名的“活武松”,身上功夫了得,非常漂亮。教几招舞龙灯的技巧,使大家得益非浅。
剧团内部的风气也非常好。当时从演出效果考虑,临时决定由青年演员顾智春顶替主要演员邵滨孙演小晚,邵滨孙改演老村长。邵滨孙不仅没有二话,当即表示支持,而且马上给顾智春排戏,使他当天就顶上去出了场。这件事给担任上海代表团秘书长的刘厚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几十年后他还写信给沪剧院,专门回忆此事,对邵滨孙当年顾全大局、提携青年演员的高风亮节赞叹不已。
《罗汉钱》赴京演出取得了很大成功。小说作者赵树理赞不绝口,连声说,“我写的小飞娥就是舞台上的这个人物,我就是这个想法。”首都观众和专家对这个戏也作了很高的评价。经过评选,大会授予沪剧《罗汉钱》剧本奖、演出奖和乐队奖。主演这个戏的丁是娥、石筱英荣获演员一等奖,解洪元、筱爱琴荣获演员二等奖,邵滨孙荣获奖状。中央文化部还特地邀请剧组到中南海怀仁堂演出,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亲临观看。当时剧组人员都非常激动。丁是娥也很想看看台下的中央首长,在唱“回忆”一场时手一抖,把手里的两个罗汉钱掉下了一个,幸亏及时弥补,谁也没有发现。高度近视的解洪元一时紧张,忘了把眼镜带在身边,为没看清楚毛主席而后悔不迭。当晚周总理还亲自站在中南海食堂门口迎接大家吃宵夜,并和大家一一握手。在握手时,丁是娥说,让总理等我们,实在不敢当。总理笑着回答:“你们是毛主席请来的客人,应该的。”过了几天,丁是娥又一次受到周总理接见,总理说,他在上海呆过,看得懂沪剧。又亲切地问,《罗汉钱》的音乐是不是吸收了苏滩的曲调?他希望沪剧今后要多吸收与沪剧比较接近的南方戏曲剧种的曲调,借以丰富自己。
《罗汉钱》的演出在全国戏曲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先后移植这个戏的剧团不下几十个。其中评剧小白玉霜和锡剧姚澄的改编非常成功,很有特色,成为她们经常演出的保留剧目。1956年天马电影厂把这个戏摄制成同名戏曲电影,使沪剧《罗汉钱》在更大的范围里得到传播。以后东方歌舞团的著名歌唱家朱明瑛向丁是娥学唱戏里的“燕燕做媒”,把它搬到歌舞演出中,使这个唱段更为流行。
2004年舞台剧新版《罗汉钱》茅善玉饰艾艾、孙徐春饰小晚
沪剧《罗汉钱》的创作演出是以丁是娥为代表的沪剧艺术家解放初期在戏曲现代戏园地进行的一次非常重要的艺术实践,正是这次艺术实践的巨大成功使他们赢得了经验,坚定了信念,增强了信心。站在这个平台上,他们努力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终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迎来了沪剧现代戏繁荣发展、百花争艳的美好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