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艺常识 ;>>正文

上海舞蹈之最

  上海地区最早流行的舞蹈是大约在公元266-589年,即晋泰始年至随开皇八年间在江南流行的《白纻舞》。

  上海最早创作的舞蹈,是676-713年间,松江古镇叶榭农民为求天降雨水而创作的《草龙》舞。

  华亭署南现存的《郡主礼佛图》提示后人,大约在唐大中十三年,即公元859年间,出现了上海最早的宗教仪式舞蹈。

  据1967年上海嘉定古墓发掘出土的明成化年间版本的戏曲剧本《白兔记》推断,大约在500多年前,约公元1465年-1487年,上海首次出现戏曲舞蹈。

  明嘉靖年间在青浦朱家角一带产生了《茶担舞》,它成为上海地区最早的市场仪式舞蹈。

  1843年上海开埠后,西方舞蹈开始传入,1850年上海英租界内举行了上海第一次交际舞会,随后,英国侨民于1864年成立“总会”为其娱乐场所,并在总会内设立上海最早的舞厅,交际舞从此传入了中国,而上海的第一家营业性舞厅则于1885年开设在上海“味莼园”的建安垲第大楼内。上海解放前舞厅最多时达到50余家,其中最豪华的是号称“四大舞厅”的“百乐门舞厅”、“仙乐舞厅”、“大都会舞厅”、“米高梅舞厅”。

  上海最早由工人创作的舞蹈始于1909年,当时浦东张家浜码头工人以劳动工具“扛棒”为道具,创作了舞蹈“夜壶老爷”、“驿城官”等。

  上海最早出现的舞蹈京剧是1915年梅兰芳编演的《嫦娥奔月》。

  上海最早的舞蹈出版物是1907年王季梁、孙模、黄家瑞编译的《舞蹈大观》和上海均益图书公司出版、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的《舞蹈游戏》。

  上海乃至全国最早的儿童歌舞是1921年黎锦晖创作的《麻雀与小孩》、《可怜的秋香》。

  黎锦晖是创办歌舞学校和歌舞团体的第一人,他于1927年创办的中华歌舞专门学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歌舞专门学校,它的开设标志着中国歌舞艺术开始趋向专业化。1928年他又成立了中华歌舞团,引发沪上群起仿效,出现了一大批歌舞团体。1929年,他任团长的又一明星歌舞团成立,其主要成员黎莉莉、王人美、周璇、聂耳等,后来大都转入电影界,成为著名的歌影明星。

  中国最早的歌舞片是上海天一影片公司于1932年拍摄的《芭蕉叶诗》,由黎锦晖编剧,王人美、黎莉莉、严华主演。

  据研究上海舞蹈史料专家初步考证,外国舞蹈团体最早来上海演出的时间,当在20世纪20年代初叶。当时就有俄国舞蹈家薛波华兄弟、美国檀香山哈佛歌舞团、意大利女跳舞家等先后来沪演出。

  作为20世纪初出现的新的舞蹈流派——现代舞,最早传入上海的是1925年间美国现代舞奠基人之一露丝·圣·丹尼丝率领的舞蹈团来沪演出《土城的阿夏斯太阳》、《黎明的羽毛》等节目,迄今已有80年。

  在上海也是在中国最早接触、研究和编演现代舞的中国人是后来成为中国最杰出舞蹈艺术家、中国新舞蹈艺术先驱者的吴晓邦。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三赴日本,研习外国现代舞,在上海先后创办晓邦舞蹈学校(1932年)、晓邦舞蹈研究院(1935年),举办了三次晓邦作品发布会,编演了《傀儡》、《黄浦江边》、《送葬曲》、《义勇军进行曲》等大量作品,吴晓邦将此称作“新舞蹈运动”,尤其是他在1939年创作的《罂粟花》,被舞蹈界视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现代中国舞剧。

  最早在上海传授芭蕾舞技艺,成为侨居上海影响最大的外国舞蹈教师,是俄罗斯演员兼编导索可尔斯基。20世纪30年代,他即移居上海,创办芭蕾舞学校,曾先后担任上海实验戏剧学校(上海戏剧学院前身),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校教师。

  1934—1935年间,俄国旅居上海的芭蕾舞教师索可尔斯基的最得意门生胡蓉蓉在电影《父母子女》中担任主角,其出色的舞蹈表演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好评,从此成为中国第一个电影舞蹈双栖童星,被誉为中国的“秀兰邓波儿”。后来胡蓉蓉主要从事芭蕾舞教学,曾任上海市舞蹈学校副校长、上海芭蕾舞团团长、上海舞蹈家协会主席等职。她主持编导了著名芭蕾舞剧《白毛女》等作品,是上海最出色的芭蕾舞蹈家、教育家。

  中国最杰出的女舞蹈家戴爱莲的早期舞蹈作品第一次在上海演出,是1946年8月,由当时的上海市政府交响乐团和上海音乐协会举办的戴爱莲舞蹈晚会,节目有《森林女神》、《哑子背疯》、《瑶人之鼓》(瑶族舞)、《青春舞曲》(维吾尔族舞)、《西藏舞》等。1947年她在上海创建中国乐舞学院,任名誉院长,亲自授课,这个学院也是我国最早的舞蹈教育机构之一。

  最早到上海演出舞蹈的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团体是1947年新疆青年歌舞团在上海皇后大戏院的演出,该团主要演员康巴尔汗被称为“新疆第一舞人”,后来曾任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上海解放后,最先举行广场演出,表演街头舞蹈且持续时间最长的,当属1949年5月28日,即上海解放第二天,新四军文工团——新安旅行团演员们列队进入上海,打着腰鼓,扭着秧歌行进在马路上的庆贺演出。上海育才中学,各大学和文艺团体也上街作庆祝宣传演出,持续一个月之久。7月6日,参加演出活动的秧歌、腰鼓队达万人之多,规模声势浩大可观。上海市人民政府第一任市长陈毅以市长身份首次接见舞蹈演员和新旅其他部分演员。

  1950年上海歌剧院李仲林在北京舞蹈学校编导班进修时的毕业作品、他与黄伯春合作编导的神话舞剧《宝莲灯》,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完整意义上的大型舞剧或曰奠基之作。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创作的第一部大型舞剧是1950年2月到新安旅行团任教的舞蹈家吴晓邦编导的《愤怒的火焰》。

  1953年3月,华东人民艺术剧院歌剧团舞蹈演员、演奏员20余人赴朝鲜与抗美援朝志愿军作慰问演出,次年12月,该团舞蹈演员舒巧等随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印度、缅甸、印尼。以上两项是上海舞蹈工作者首次走出国门进行艺术活动。

  1957年6月,上海实验歌剧院舞蹈演员舒巧、郑韶、钟宛文、袁玲、秦佩英、王勤、王莲芬表演的《剑舞》,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荣获铜质奖。这是上海舞蹈首次在大型国际比赛中获奖。

  上海策划第一部革命历史舞剧是《小刀会》,由上海歌剧院首演于1959年10月1日人民大舞台,彩排演出于9月30日小剧场。

  1960年3月18日,解放后上海建立的第一所正规的中等舞蹈专业学校——上海市舞蹈学校正式成立,该校芭蕾舞专业、民族舞专业两科的历届毕业生,大多成为全市各专业舞蹈团体的基本力量。首任校长李慕琳是1940年在延安的新华通讯社第一位播音员。

  1960年5月20日,上海首创的全市音乐舞蹈盛会“上海之春”开幕。“上海之春”是全国最早举办的地区性大型艺术展示交流活动,它在检阅艺术成果,扶持新人新作,总结创作经验,推动艺术研讨,繁荣文化市场诸方面,形成了长效机制,提供了与各地、各国交流的平台,直至今日,“上海之春”仍继续彰显其特有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成为我国历史最长久的大型艺术节庆活动。

  1964年5月23日,我国第一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又名“大歌舞”)《在毛泽东旗帜下高歌猛进》(八场十二景)在文化广场举行的第三届“上海之春”开幕式上首演,获得成功,这也是参演人数最多的一次,演出共约3000人。

  第一次外国舞蹈家到上海学习上海舞剧的是1964年12月日本松山芭蕾舞团向上海歌剧院学习《小刀会》全剧,也是第一次破天荒的以毛泽东的名义向该团赠送《小刀会》全套总谱、服装和道具。

  1964年5月—10月,上海市舞蹈学校创作并演出了先小型后中型的芭蕾舞剧《白毛女》。1965年创作并演出了大型芭蕾舞剧《白毛女》。1967年毛泽东主席第一次观看了《白毛女》后说:“白毛女好。”1970年6月开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共有40余个文艺院团来沪学习《白毛女》,人数达2000余人次,创下了来沪学舞团体、人数的历史纪录。

  1979年4月,上海演员汪齐凤参加大阪第三届国际舞蹈比赛获第14名,这是上海首次参加芭蕾舞国际比赛获得名次,胡蓉蓉则成为担任该项国际大赛评委的首位上海舞蹈家。

  1984年,上海著名舞蹈家舒巧应美国新闻总署之邀赴美访问,成为上海舞蹈界作为学者出访的是第一人。

  1993年,上海舞蹈团体与台湾地区同行首次进行双向艺术交流。3月,上海歌舞团大型组舞《金舞银饰》应邀赴台湾演出;同年10月,台湾“云门舞集”首次来沪演出大型舞剧《薪传》。

  1994年3月22日,上海芭蕾舞团辛丽丽、杨新华应邀赴美国洛杉机参加奥斯卡电影金像奖颁奖晚会,演出了以获奖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音乐创作表演的双人舞,开了上海舞蹈家上奥斯卡颁奖的先河。

  1994年12月,在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中央电视台、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嘉利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中,上海的原创舞剧《小刀会》、原创芭蕾舞剧《白毛女》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剧经典作品”称号。

  2000年12月,《上海文化艺术志》编委会、上海市文化局史志办公室和《上海舞蹈舞剧志》编委会的领导和专家紧紧依靠全市舞蹈艺术界力量,挖掘社会各方面资源,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经过近八个春秋艰辛的创造性开拓性劳动,终于编撰出了一部《上海舞蹈舞剧志》,这是上海最大范围的舞蹈修志第一次客观、公正、全面地记录了800多年来上海地区舞蹈艺术自身的形成、发展、演进的基本流程,反映了上海舞蹈由传统而现代演进的轨迹及基本史实。它是地方文艺史、中国舞蹈志中颇有特色的一部专志。

  

  

  作者:奇涛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文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